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近年来,随着临床核医学在医学界领域的逐渐发展与应用,为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帮助患者实现机体健康发展。但相关研究表示,核医学发展与应用的同时仍然存在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废物处理以及污染等。因此,为更好的降低核医学辐射产生的危害,临床应将核医学辐射防护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是对核医学辐射防护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核医学 辐射防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医疗领域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16排螺旋CT在现代医学影像领域中也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并能够促进医疗诊断的效率以及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因为16排螺旋CT设备的精密度非常高,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因此各医疗机构还需要做好其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并且要做好日常的辐射防护工作,促进其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据此,本文主要就16排螺旋CT的维护保养与辐射防护重点进行探究分析。

  • 标签: 16排螺旋CT 维护保养 辐射防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放射科检查是临床医学比较常用的检查方式,随着我国患者数量的增加,放射科检查的频率不断增加,放射科检查辐射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降低放射科检查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并取得重要的医疗效果,是医学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分析放射科检查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

  • 标签: X射线检查  辐射  危害  防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感染科职业防护方法。方法:我院在分析感染科职业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于 2017年 12月至 2018年 12月实施规范性的防护措施,比较分析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暴露率。结果:实施规范性防护措施后护理人员的暴露率比实施前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医院应加强对感染防护措施的研究,实施有效性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降低暴露率。

  • 标签: 感染科 职业防护 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伤害因素的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认真做好自我防护工作以杜绝或减少职业伤害的发生。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 职业伤害 自我防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当管电流设定为17mAs时,其他参数变量设置对胸部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胸部CT检查的志愿者160名,将管电流设定为17mAs,根据不同管电压(100kv、120kv)和曝光控制设定(自动曝光控制、固定管电流扫描)分为4组,分别进行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比较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4组的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自动曝光控制条件相同情况下,100kv、120kv管电压均可产生较高质量图像(P<0.05),120kv、自动曝光控制扫描组的有效剂量最高,100kv、固定管电流扫描组的有效剂量最低,而100kv、自动曝光控制组和120kv、固定管电流扫描组有效剂量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6)。结论 管电流设定为17mAs时,采用100kv、自动曝光控制扫描方式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胸部CT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妇产科护理是一门特殊的行业,大多数妇产科护士被血液、羊水等分泌物污染,不同程度的被锐器刺伤过,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妇产科护士处于多种危险因素之中,是职业危害发生率的高危人群。本文分析了妇产科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一步探讨防护对策,最大程度地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率。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生物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

  • 标签: 妇产科护士 危害因素 防护
  • 简介:【摘要】在医院供应室中,清洗工作较为重要,与个人自我防护存在紧密关联的环节较多,例如器械生锈问题、清洁剂选择标准、清洗中注意事项、清洗流程等,因此,本文对医院供应室清洗工作与自我防护进行了如下综述。

  • 标签: 医院供应室 清洗工作 自我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