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临床药师介入对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简称 ADR )发生的作用。 方法: 本研究主体为 20 19 年 3 月 -2019 年 9 月间来院治疗的 136 例药物治疗患者。随机分 A 组和 B 组,均 68 例,行临床药师介入模式和常规药物监督管理。对比药品使用情况。 结果: A 组的 ADR 发生为 4.41% , B 组为 14.71% ;临床药师监测报告上报为 35.56% , B 组为 23.70% ;用药满意度为 98.53% , B 组为 89.71% ( P < 0.05 )。 结论:为用药患者行临床药师介入模式可减少 ADR ,保证临床药师主动上报药品监测报告,进而提高用药满意度。

  • 标签: 临床药师介入 药品不良反应 发生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收集我院 2013年 9月 -2016年 4月期间收治的左氧氟沙星治疗的住院患者资料,对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 16例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布与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接受左氧氟沙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应等,常见瘙痒、皮疹等,多在 2h内出现;男性、年龄在 20-60岁、联合用药、剂量为 400mg等条件下,患者更易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全面掌握左氧氟沙星的临床适用症,合理控制药物剂量,首选口服给药,并在用药后 3d内密切关注患者状况,积极采取预防与护理措施,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带来的病痛折磨。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临床用药 不良反应 发生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效果观察及不良反应影响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了2019年4月—2020年2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5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常规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共29例,个性化组患儿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共29例,分析干预效果。结果 个性化组症状改善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常规组,不良症状发生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收治的 60例冠心病患者入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 30例,均给予 PCI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统计两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 LVSEV、 LVEF、 LVEDV三项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治疗,可使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有效改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冠心病 替格瑞洛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 年12月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525例丙泊酚注射液使用报告,对其中丙泊酚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总结相应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此次研究所统计的525例丙泊酚注射液使用报告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一共有30例,不良反应为5.71%。统计丙泊酚不良反应的时间,可得大部分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5~25min,所占比例为61.00%,其次为用药26~60min,所占比例为22.22%。统计不同性别丙泊酚注射液不良反应情况,可得女性患者所占比例为55.56%,高于男性患者(44.44%)。统计不同年龄段丙泊酚注射液不良反应情况,可得14~45岁年龄段的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5.56%,其次为14岁以内年龄段,所占比例为27.76%。结论:丙泊酚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且存在一定的发生特点和规律。

  • 标签: 丙泊酚注射液 不良反应 特点 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静脉留置针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研究时限2021年6月到2022年11月,研究患儿共60,结合就诊号进行分组,每组小儿30,对照组用基础护理,研究组用综合护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小儿置管不良反应更低,满意度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更高,P<0.05。结论:小儿静脉留置针应用护理干预可以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

  • 标签: 小儿护理 静脉留置针 临床应用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预防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效果观察及不良反应影响。方法:取我院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儿 100 例,随机 分研究组(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 与对照组(醒脾养儿颗粒) 各 50 例,评估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与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的症状消失时间短 ,不良反应低, P< 0.05。结论:对婴幼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患儿 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能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值得借鉴 。

  • 标签: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婴幼儿肺炎 继发性腹泻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治疗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式。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7 年 3 月 ~2019 年 6 月诊治的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48 例进行研究分析,设定为研究组,并同期选择未出现不良反应的 48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的原因、类型,制定合理的处理措施。 结果: 头孢抗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消化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和二重感染等;导致药物有头孢哌酮钠、头孢美唑钠、头孢西丁钠、头孢曲松等;过敏史、服药后饮酒、易过敏体质是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 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治疗中易出现不良反应,在处方用药时需严格评估患者的过敏史和体质,做好药敏试验,控制用法用量,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确保药物治疗安全。

  • 标签: 头孢菌素类 严重不良反应 发生原因 处理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致病药物、临床特点和应对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市2013年1月–2017年6月期间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DILI报告进行收集,共计216例,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品种、给药途径、DILI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DILI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40岁的中老年人发生居多(70.37%)。导致DILI的前三种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36.79%)、治疗精神障碍药(16.98%)和心血管系统药(16.35%)。发生DILI的时间因药物种类不同而异,多在8周内,最快在用药后6d,最慢在用药后7个月余。经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及时停药是治疗的关键。结论:中草药及中成药、非甾体抗炎药和保健品引起药物性肝损害比例较高,应予以重视。

  • 标签: 药物性肝损害 回顾性研究 药物种类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流程管理对血透室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2年期间,共计2年内收治的100例血透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引入了流程管理模式进行护理。通过记录护理操作情况、护理记录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数据,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指标,包括护理操作规范遵守不良事件发生等,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引入流程管理模式在血透室护理中能显著提升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提升血透室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预见性护理方法使用在癫痫病症患者护理过程中,观察该种护理方法对护理不良事件和患者不良情绪影响。 方法 :将我院在收治的癫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时间段为 2018 年 1 月到 2019 年 12 月,并且根据分析需要,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使用预见性护理方法。 结果 :( 1 )治疗组 SDS 和 SAS 评分为 42.18±7.35 (分)、 41.25±7.21 (分),对照组为 57.24±7.85 (分)、 58.47±6.20 (分),(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2 )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中,治疗组发生为 5.40% ,对照组是 24.32% ,(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结论 :预见性护理方法使用在癫痫病症患者护理过程中效果明显,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预见性护理 癫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份我院56例住院患者中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研究对象用药种类、不良反应类型以及患者的症状等情况,同时观察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器官系统情况。结果: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多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关,我院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多见于药品说明书上已标明的不良反应。结论:由于临床上出现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多为广谱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应用抗菌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何首乌入药始见中医典籍《开宝本草》之中,《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是历来古今中医之中推崇的药物,近年来在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脱发、斑秃等疾病之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大剂量、长时间服用,会造成何首乌不良反应,对人体产生危害。

  • 标签: 何首乌 不良反应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 肿瘤化疗药物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随机抽取 201 9 年 4 月- 20 20 年 4 月 某 人民医院收治的肿瘤化疗药物治疗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择取本院2019.03至2019.10时期内收治的输血治疗患者共75例,随机划分为常规组(37例)和预防组(38例)。常规组输血前未使用任何药物,但预防组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比较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凝血指标。结果:常规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为27.03%,预防组为7.89%,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预防组凝血指标较优于常规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血治疗患者,输血前地塞米松药物的使用,既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还可保证凝血指标的稳定性,可推广。

  • 标签: 地塞米松 输血不良反应 凝血指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份我院56例住院患者中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研究对象用药种类、不良反应类型以及患者的症状等情况,同时观察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器官系统情况。结果: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多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关,我院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多见于药品说明书上已标明的不良反应。结论:由于临床上出现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多为广谱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应用抗菌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风湿免疫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方法: 我院于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7 月在风湿免疫科护理管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选取此期间收治患者 60 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收治的 6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质量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比较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论: 风湿免疫科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风湿免疫科 持续质量改进 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