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阶梯式言语康复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9年4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均分,分别为常规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常规组患者进行传统护理,给予实验组阶梯式言语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以及言语功能评分。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常规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80%,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97.78%;后者言语功能评分优于前者,差异明显(P<0.05)。 结论 应用阶梯式言语康复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有效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言语功能,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存在推广价值。

  • 标签: 阶梯式言语康复护理 帕金森病患者 言语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督脉针刺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言语障碍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言语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标准的言语功能康复训练,研究组则在执行常规言语功能康复训练同时,予以督脉针刺合舌三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与言语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显著减轻,言语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恢复(P<0.05)。结论:督脉针刺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言语障碍在减轻临床症状及促进言语功能康复方面获效明显。

  • 标签: 督脉针刺 舌三针 脑卒中后言语障碍 临床症状 言语功能
  • 简介:郑州市中心医院 450000 【 摘要 】 目的: 探讨言语治疗于脑卒中伴失语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抽取我院 84 例脑卒中伴失语症患者作为对象,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施以常规治疗、常规治疗 + 言语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言语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 结果: 治疗后,两组语言功能评分比,观察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 p<0.05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21.43% 、 52.38% ,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言语治疗于脑卒中伴失语症中有重要作用,能明

  • 标签: 脑卒中伴失语症 言语治疗 言语功能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了解游戏的应用对于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功能训练中的影响与效果。方法:选取82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分别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语言功能训练,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设趣味游戏作为训练辅助框架。结果:接受常规语言功能训练的对照组患儿干预效果中无效、有效、显效以及见效率数据分别为5(12.20%)、20(48.78%)、16(39.02%)、36(87.80%),接受以游戏辅助语言功能训练的观察组患儿对应数据分别为1(2.43%)、18(43.90%)、22(53.66%)、40(97.56%)(P<0.05)。结论:对言语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训练计划中增加游戏作为辅助方式能够提升干预效果。

  • 标签: 游戏 言语发育迟缓 儿童康复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汉语普通话条件下,听力正常伴耳鸣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50例(50耳)听力正常伴耳鸣患者及50例(50耳)听力正常无耳鸣常规听力体检志愿者进行普通话快速噪声下言语测试,其中男45名,女55名,年龄18-50岁,平均36.23±13.4岁,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根据耳鸣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组、亚急性组及慢性组,根据公式“信噪比损失=23.5-答对词数”计算并分析各组信噪比损失( signal -to - noise ratio loss,SNR loss),以分析耳鸣对噪声性言语测试的影响。结果:所有测试者得分均在1.5-8.5dB之间,听力正常伴耳鸣组SNR loss(4.4±1.2),听力正常无耳鸣组SNR loss(3.2±0.64),两组间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有显著差异;根据患者耳鸣持续时间分为三组:急性组0-3月组SNR loss(3.9±0.6),亚急性组3月-12月组SNR loss(4.8±1.2),慢性组12月以上组SNR loss(5.1±1.7)。急性组明显低于亚急性组及慢性组,亚急性组及慢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根据患者年龄分别将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分为三组(20-30岁,30-40岁及40-50岁以上),每三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听力正常伴耳鸣患者信噪比损失明显高于听力正常无耳鸣受试者,耳鸣及其持续时间为听力正常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与年龄无显著关系。

  • 标签: 言语测试 普通话 噪声 信噪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对象是我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70例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单盲法分组,每组为35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分析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以及自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自杀行为抑郁症 认知行为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言语功能训练联合多感官刺激对全面发育迟缓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全面发育迟缓儿童4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言语功能训练,观察组行言语功能训练联合多感官刺激,对比两组儿童治疗前后的口部运动功能、智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口语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智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言语功能训练联合多感官刺激对全面发育迟缓儿童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儿童智力发育,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提高儿童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言语功能训练 多感官刺激 全面发育迟缓儿童 智力康复 语言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言语功能训练联合多感官刺激对全面发育迟缓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全面发育迟缓儿童4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言语功能训练,观察组行言语功能训练联合多感官刺激,对比两组儿童治疗前后的口部运动功能、智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口语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智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言语功能训练联合多感官刺激对全面发育迟缓儿童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儿童智力发育,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提高儿童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言语功能训练 多感官刺激 全面发育迟缓儿童 智力康复 语言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言语康复治疗结合健康管理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应用。方法:选出74例患者作为样本调查,按照信封法分组(联合组、常规组),各组37例。常规组实施言语康复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健康管理,最终从两组言语功能(CRRCAE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两个维度对比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联合组CRRCAE、MMSE评分均更高,证明此组在言语、认知功能上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指标数据对比P<0.05。结论:言语康复治疗结合健康管理的干预方法效果优良,能提升脑卒中患者的言语、认知功能,改善其失语症症状,具有较高运用价值。

  • 标签: 言语康复治疗 健康管理 脑卒中 失语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应用于青光眼患者对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行为以及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青光眼患者90例,将其按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予以综合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行为评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各项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出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青光眼患者实行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遵医行为以及自我管理行为,临床效果明显,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综合护理 青光眼 遵医行为 自我管理行为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就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失语患者言语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失语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比较语言康复情况、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语言康复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护理效果好,有利于脑卒中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言语康复 生活质量 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 脑卒中失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短周期健康行为管理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功能及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7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健康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应用短周期健康行为管理。干预周期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日常行为活动习惯。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EV1%、FVC、PEF、基础代谢、平均每日运动量、总能量消耗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短周期健康行为管理 慢性支气管炎 肺功能 日常行为习惯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行为干预用于艾滋病预防控制的 临床应用 价值 。 方法: 选取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6 月于我中心 进行治疗 的艾滋病患者 70 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5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行为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情况评分无明显差异 ( P> 0.05);干预 1 年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情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0.05)。观察组患者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 P< 0.05)。 结论: 行为干预用于艾滋病预防控制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加强安全措施的落实,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行为干预 艾滋病 预防控制 价值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认知行为护理对强迫症患者的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刻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一个月后和两个月后的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0C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认知行为护理改善强迫症患者症状效果显著。

  • 标签: 认知行为护理 常规护理 强迫症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艾滋病预防控制中采取行为干预的实施效果。方法:自2020年1月起至2020年12月止,76例艾滋病患者选入研究,组别划分以抽签方式,常规方式干预参比组,行为干预方式实施于研究组,比较疾病预防控制效果。结果:疾病认知,研究组干预后评分在组别间略高(P<0.05),健康行为,研究组干预后健康行为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较参比组良好(P<0.05)。结论: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对患者实施行为干预,开展后,可提高患者健康行为,增进其疾病认知水平,具有显著干预有效性。

  • 标签: 行为干预 艾滋病 预防控制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患有脑卒中的患者进行护理,通过使用延续性护理的方式,进而提升患者的行为健康。方法:本文将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有脑卒中的患者96例,为进一步观察延续性护理的效果,将选取的患者使用抽签的方式分为A、B两组,在患者出院后分别使用常规和延续性护理的方式对患者展开护理研究。并对患者护理后的健康行为(包括营养、人际、抗压以及锻炼)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延续性的方式对出院后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行为的健康性,使患者的营养、锻炼、人际及抗压能力等的评分均得到明显的提升。且两组患者最终的研究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可为此次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结论:以上研究内容所示,延续性护理的方式更适合出院后的脑卒中患者,对患者健康行为的恢复更有意义。应在临床护理中加以推荐和应用。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脑卒中 健康行为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