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初次献血者与多次献血者的-HCV、-HIV、-TP以及HBsAg的检查结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进行献血的1202名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初次献血者与多次献血者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初次献血者的-HCV、-HIV、-TP以及HBsAg的阳性率均要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且两组献血人员的-TP以及HBsAg的阳性要明显高于-HCV以及-HIV的阳性率,初次献血者与多次献血者的各检查指标的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次献血者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概率,在对献血人员进行常规身体检查时,对于首次献血人员的检查应当更加谨慎,力求通过完善的前期检查管理,严格控制传染疾病在献血过程中传播的概率。

  • 标签: HCV HIV TP HBsAg 血液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证实HPSE参与了心肺复苏后脑血管通透性改变,确定HPSE在HIE患者血管通透性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通过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以院内心跳骤停后复苏成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12小时格拉斯哥(GCS)评分分3组。收集HPSE、颅内压等数据并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各组颅内压变化,明确脑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参与了心肺复苏后HIE的形成过程;2.证实HIE患者的HPSE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3.HIE的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成正向关系;4.HPSE参与了心肺复苏后脑血管通透性改变。结论:HPSE参与了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形成,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变脑血管通透性参与。

  • 标签: 乙酰肝素酶,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B超结合胎心监护对诊断胎儿宫内缺氧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在本院产科分娩的312例单胎孕妇,按照B超和胎心监护的结果将其分为四组,进行B超脐血流和胎心监护检测。结果:在Ⅰ组(脐血流及胎心监护均正常)中,胎儿宫内缺氧的发生率极低,为1.41%;而在Ⅳ组(脐血流及胎心监护均异常)中,新生儿窒息和羊水污染的概率显著增加,分别为63.64%和36.36%。结论:B超和胎心监护的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胎儿宫内缺氧的诊断准确性,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干预高风险胎儿,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胎儿宫内缺氧 B超 胎心监护 脐血流 新生儿窒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中等长度导管在慢性缺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等长度导管,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观察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在慢性缺氧患者中使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MC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 慢性缺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 新片罗素A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CCK-8筛选CoCl2适宜浓度,构建缺氧细胞模型。通过细胞增殖试验、细胞划痕试验利用IncuCyte ZOOM动态观察缺氧条件下不同浓度新片罗素A对EA.hy926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细胞活性在100mol/L CoCl2干预24h与正常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化学缺氧 内皮细胞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 新片罗素A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CCK-8筛选CoCl2适宜浓度,构建缺氧细胞模型。通过细胞增殖试验、细胞划痕试验利用IncuCyte ZOOM动态观察缺氧条件下不同浓度新片罗素A对EA.hy926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细胞活性在100mol/L CoCl2干预24h与正常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化学缺氧 内皮细胞 增殖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64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随机分为100mg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32例)与150mg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32例),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治疗有效率高,P<0.05。结论:150mg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64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随机分为100mg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32例)与150mg阿司匹林治疗的观察组(32例),观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治疗有效率高,P<0.05。结论:150mg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现探讨采用华法林+利伐沙班联合用药对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房颤合并冠心病的86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在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中取得了比参照组更好的效果,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采用华法林+利伐沙班联合用药对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栓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房颤 冠心病 抗栓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2例HIE患儿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分娩的6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HIE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母妊高征、母ICP、脐带绕颈、孕周及Apgar1分钟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高征、母ICP等因素均可引发胎儿宫内慢性缺氧,应引起临床重视,并对妊娠期并发症及时进行处理,做好生产时期监护,预防早产,降低HIE发生率。

  • 标签: 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 胎盘早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观察组采取头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比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发育量表评分,以及存活率。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低于对照组,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发育量表测定评分、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头部亚低温 神经发育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观察组采取头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比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发育量表评分,以及存活率。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低于对照组,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发育量表测定评分、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头部亚低温 神经发育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凝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华法林剂量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容易导致不良反应。而基因检测技术的引入为华法林凝治疗个体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旨在综述基因检测在华法林凝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探讨其对用药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并讨论相关问题和挑战。

  • 标签: 基因检测 华法林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在中医药领域中,中药制剂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较突出特点有安全、天然,相比较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来说相对更加安全。在当前后疫情时代下,炎症性疾病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也使中药炎制剂的研发和应用变得越发受到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首先对中药炎制剂的类型进行了阐述,明确了中药炎制剂的特点,对现阶段比较常见的几种中药炎制剂的研发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

  • 标签: 中药制剂 抗炎制剂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SS)是以氨基酰tRNA合成酶(ARS)为靶抗原合成酶抗体阳性为特征的一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特定临床表现,目前发现13种ARS抗体,临床表现包括肌炎、间质性肺病(lLD)、多关节炎、技工手、发热、雷诺现象。临床医生应对ASS的临床表现提高认识,以致于能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 间质性肺疾病 Jo-1抗体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多关节炎
  • 简介:摘要: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SS)是以氨基酰tRNA合成酶(ARS)为靶抗原合成酶抗体阳性为特征的一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特定临床表现,目前发现13种ARS抗体,临床表现包括肌炎、间质性肺病(lLD)、多关节炎、技工手、发热、雷诺现象。临床医生应对ASS的临床表现提高认识,以致于能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 间质性肺疾病 Jo-1抗体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多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01至2022-12月医院收治的7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智力发育(MDD)以及心理运动发育(PDD)以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MDD、PDD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护理效果,改新生儿的智力水平以及心理发育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循证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护理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