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及其耐药性。方法 对2019年1月-2019年12月检出的133株铜绿假单胞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及β-内酰胺酶阳性与阴性菌株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133株铜绿假单胞菌株中,检出产生活性β内酰胺酶的28株,阳性率为21.1%;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氨曲南的耐药性均>40.0%,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7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30.0%;β-内酰胺酶阳性与阴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的耐药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应对耐药菌株进行活性β内酰胺酶检测,以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高活性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分析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是调节血压和抗休克,血管活性药物有两类:血管收缩剂和血管舒张剂,其中血管收缩剂如儿茶酚乙胺和α受体激动剂如果外渗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血栓性静脉炎。因此,通常选择相对笔直、容易固定和可观察的血管来注射血管活性药物,最好使用中心静脉注射,并在注射过程中警惕任何局部皮肤的异常情况,如若在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下,临床护士必须能够实施紧急护理程序,以尽量减少药物外渗对病人的伤害。本文主要讨论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发生时的管理、预防和正确处理方式,并为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外渗伤口治疗提供部分参考。

  • 标签: 血管活性药物 外渗护理 研究
  •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由大豆分离蛋白粉、大豆肽粉、乳清蛋白粉为原料制得的复合蛋白粉增强免疫力活性作用。方法 根据法规开展增强免疫力功能实验,灌胃给予小鼠0.67 g/kg bw、1.33 g/kg bw、4.00 g/kg bw剂量的复合蛋白粉,共计30天,进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指标及NK细胞活性测定。结果 各剂量组小鼠吞噬鸡红细胞的吞噬指数、吞噬率、NK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各剂量组对小鼠体重、脏体比值、迟发型变态反应、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半数溶血值(HC50)、溶血空斑数、碳廓清指数无影响(P>0.05)。结论 复合蛋白粉具有良好的增强免疫力活性作用。

  • 标签: 保健食品 复合蛋白粉 增强免疫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从动物多糖、植物多糖、微生物多糖、海藻多糖等方面阐述多糖类药物种类,并从抑制病毒吸附干扰病毒复制、增强免疫力刺激干扰素产生等方面分析多糖类药物抗病毒机理,然后阐述多糖类药物提取流程、提取方法、杂质去除、分离提纯等工序,最后从结构测定困难、作用机制复杂、天然多糖纯化困难等方面阐述多糖类药物抗病毒活性分析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多糖类药物 提取方法 抗病毒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抗冠状病毒的活性及其机理方法。方法:研究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2例感染冠状病毒(COVID-19)患者为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36),采用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的为研究组(n=36),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主要症状与其他症状消失率。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头疼、胸闷、腹泻等其他症状消失率差异对比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咳嗽、咳痰、发热、气促和肺部湿啰音等症状消失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药 连花清瘟颗粒 冠状病毒 活性 机理方法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外诱导扩增CIK和NK细胞效果并对比两种细胞活性。方法:于我院肿瘤细胞患者中随机抽取25例,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体外诱导扩增培养CIK以及NK细胞,对比扩增效果。并使用CCK-8方法测定两种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过体外诱导,NK细胞占比显著高于CIK细胞,培养7d后,NK细胞占比达到(38.56±4.73)%,扩增效果显著高于CIK细胞[(13.16±2.10)%](P<0.05);培养14d后,NK细胞占比达到(62.80±7.28)%,扩增效果显著高于CIK细胞[(36.76±4.59)%](P<0.05)。在不同效靶比条件下,NK细胞组杀伤率显著优于CIK细胞组(P<0.05)。在效靶比6:1条件下,NK细胞组杀伤率(20.15±1.36)%,显著高于CIK细胞组[(8.36±1.10)%](P<0.05);在效靶比12:1条件下,NK细胞组杀伤率(41.39±2.68)%,显著高于CIK细胞组[(12.75±1.64)%](P<0.05);在效靶比25:1条件下,NK细胞组杀伤率(67.31±2.85)%,显著高于CIK细胞组[(58.71±3.30)%](P<0.05)。结论:通过对CIK和NK细胞的体外诱导扩增,NK细胞的扩增效果好于CIK细胞,且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强于CIK细胞。

  • 标签: 肿瘤细胞 CIK细胞 NK细胞 体外诱导扩增 杀伤活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