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效应的应用对于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的影响。方法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17年1月开始在器械清洗管理工作中应用失效模式效应方法,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中的失效模式及其风险程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对失效模式效应应用前后的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清洗步骤的错误与疏漏、器械处理拖延、冲洗不彻底以及器械损耗是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中的主要失效模式,而随着针对性、预见性管理办法的实施,其RPN值明显降低(P<0.05)。失效模式效应应用后,在规范清洗流程、及时处理器械、精密器械清洗以及器械维护等方面的器械清洗质量评分显著提升(P<0.05)。结论为了保证器械清洗、消毒质量,应用将失效模式效应方法,对器械清洗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加以防控,改进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全面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质量。

  • 标签: 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 消毒供应中心 器械清洗
  • 简介:摘要:分析失效模式效应(FMEA)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药物外渗、穿刺部位感染、意外拔针、堵管RPN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分析失效模式效应(FMEA)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药物外渗、穿刺部位感染、意外拔针、堵管RPN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失效模式效应(FMEA)的护理干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4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各有32例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不同的干预效果。结果 平均视力,护理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失效模式效应(FMEA)的护理干预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4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各有32例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不同的干预效果。结果 平均视力,护理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呼吸内科使用吸入剂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采用医疗失效模式效应(HFMEA)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HFMEA对呼吸内科吸入剂患者流程进行评估,分析各流程实施过程中的失效模式,研究失效原因和失效结果,然后制定对策改善失效模式。以HFMEA实施前后各选择35例患者作为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其吸入剂使用患者依从性和正确率改善效果。结果:HFMEA模式实施后观察组吸入剂服药依从性达到91.2%,显著高于实施前对照组71.2%,观察组吸入剂使用正确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1.2%,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HFMEA 吸入剂患者 健康教育 呼吸科 依从性 正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胰岛素安全管理中实施医疗失效模式效应的效果。方法:运用失效模式效应(FMEA)理念,分析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流程,寻找可能出现差错的环节,明确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追踪整改效果,实现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安全管理流程的持续优化。结果:流程改进后,失效模式的危机值较改进前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糖尿病胰岛素安全管理中应用FMEA模式效果确切,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和缺陷,持续反馈,实现流程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 安全管理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核抗体的前带效应。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752例标本,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认试验检测抗核抗体谱和间接免疫荧光法作为筛查试验检测抗核抗体,将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根据LIA对各种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IIF对各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出率,可见抗dsDNA检出例数44例,检出率65.00%;抗Jo-1检出例数18例,检出率33.30%;抗M2检出例数26例,检出率80.80%;抗PCNA检出例数10例,检出率50.50%;抗PM-Sc1检出例数7例,检出率42.90%;抗Sm例数16例,检出率68.80%;抗SS-A检出例数104例,检出率74.00%;抗SS-B检出例数28例,检出率89.30%;抗U1-nRNP检出例数42例,检出率73.80%;抗P蛋白检出例数22例,检出率95.50%;抗核小体检出例数21例,检出率95.20%;抗着丝点检出例数19例,检出率94.70%;抗组蛋白检出36例,检出率66.70%(P<0.05)。IIF不同稀释倍数和与LIA结果相关性分析,LIA阳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以高低度的≥1:1000为主,占64.30%,而LIA阴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则以低滴度的1:100为主,占50.5%。结论:临床上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可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查,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建议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定期随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抗核抗体 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疾病治疗当中,利用头孢呋辛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原因、患者临床表现等。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一整年内因接受头孢呋辛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25例患者为主要对象,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情况、具体的给药方式、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转归等进行科学分析,并予以总结。结果在所有患者当中,出现头孢呋辛不良反应多为静脉滴注给药,患者临床表现类型较多,多个器官受到影响,在接受相关治疗后未出现死亡,患者最终情况全部恢复正常。结论在临床应用头孢呋辛对患者实施治疗的时候,医生需要重点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严格做好头孢呋辛的使用监督工作,杜绝不良反应的出现。

  • 标签: 头孢呋辛 不良反应 给药途径 临床表现 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内开设的西药处方92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的不良反应现象。结果:在深入分析当前所有西药处方后得出,医师由于西药配伍禁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总共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为6.50%,患者出现精神异常现象占有1.08%,出现胃肠道异常现象占有2.17%,出现体温异常反应占有1.08%,其余异常现象占有2.17%;综合分析所有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得出,医师出现药物用法不当现象占有16.67%,出现药物拮抗占有33.34%,出现药物使用剂量不当占有33.34%,药物重复使用现象占有16.67%。结论:在药物方面导致不良反应现象的产生主要与医师药物用法不当、重复用药、药物拮抗等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医师应当严格依据相关标准合理地对患者运用西药实施治疗,以此保证西药合用时的安全水平,进一步降低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 标签: 西药 合用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用的高血压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中的合理使用药物。方法:选取了126 例高血压患者,他们被分配到通道钙阻滞组(CCB)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ACEI)组、 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阻滞剂组(ARB)组,每个组都是 42 名患者。观察三个小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转归情况。结果:在皮疹的发病率方面,ACEI组最高,为47.62%。ARB组在头晕方面达到最高,为37.50%。CCB组患者的下肢水肿发生率最高,为38.10%。CCB组的最高转归率为95.24%。ACEI 组的转归率为 92.86%。ARB组的转归率为80.95%。结论:高血压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包括皮疹、头晕、下肢水肿、心率加快等。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转归率较高。因此,医生应熟悉高血压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完善患者用药安全指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 标签: 高血压 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分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方法:选择在我院通过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80例)作研究对象,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调查患者基本的情况、药物使用情况、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对症用药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男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女性患者(P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症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74例注射炎琥宁注射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总结这些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年龄段分布以及引起不良反应的类型。结果通过分析得出在注射炎琥宁注射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年龄段最多的是2-10岁的患者以及50-60岁之间的患者。而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呼吸系统和皮肤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在炎琥宁注射剂临床使用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掌握剂量以及适应性问题,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必须抓紧对症处理,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 标签: 炎琥宁,适应性,剂量,皮肤系统,呼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