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检查胎盘肿瘤,可以早起提醒孕妇随诊监测孕期并发症。方法本文总结了子2010年至今417例常规孕妇产前筛查,年龄在22—38岁之间,孕周为20周—40周。使用仪器为日本东芝770,探头频率为3.5MHz。结果417例中检查出可疑胎盘肿瘤者19例,其中胎盘囊肿4例,胎盘血管6例,胎盘血窦5例,胎盘血池4例。以上结果均经产后胎盘实体病理结果证实。讨论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由羊膜、绒毛膜、和基底膜构成。胎盘肿瘤很少见,常见的有胎盘囊肿、胎盘血管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肝脏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增强CT或磁共振证实肝血管的声像图特征及多年复查诊断,并对误诊原因进行探讨。结果23例血管中经超声诊断21例,占91%,误诊2例,占8.6%。结论超声在诊断肝血管上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

  • 标签: 肝血管瘤 肝癌 肝囊肿 超声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正常肝脏与脂肪肝内的血管的超声特点,从而为脂肪肝内血管的超声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检查,并且经 CT 、 MRI 或者病理检查 确诊为血管的患者

  • 标签: 正常肝脏 脂肪肝 血管瘤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黄勋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成都市新都区大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新都6105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57-01新生儿的血管瘤的发病原因是源自于皮肤血管内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发于是在脑部、肝脏、粘膜、肌肉等部位,最常见的病症类型为颈部鲜红斑痣。一般在新生儿出生时或是在出生之后的3月-6月内出现,经常发生在颈部、脸部、头部,严重者会对宝宝的外观造成严重影响,而在宝宝出生2月-8月比较常见,宝宝发病后宝爸宝妈会非常担心。针对新生儿的血管瘤症状,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配合医生的指导,会使得宝宝能够达到痊愈的效果,但是针对一些危险性新生儿所患的血管瘤,例如:咽喉、眼睛、肢体的末端等,则应重视起来。我国新生儿血管瘤的发病率为3%-8%,每一年有30万以上的新生儿患上血管瘤,新生儿发生血管瘤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1)胎盘在发育的过程中血管分化发生异常、血管过渡发育、血管发育出现异常从而导致血管畸形。(2)血管内的皮细胞出现异常:由于血管内的皮细胞增殖从而引起肿瘤,其中有80%左右的新生儿血管瘤,是先天性的。经常听宝爸宝妈们说,自己的孩子得了血管瘤,他们非常担心,想知道这种疾病能不能自行消失,为了解决宝爸宝妈的疑惑,本文讲解了各类血管瘤,希望可以帮助到宝爸宝妈们。血管瘤的类型根据组织学研究与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可将血管瘤分厂海绵状血管瘤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可分为海绵状、蔓状、毛细血,以下对这三种血管瘤类型进行深入研究。1、毛细血管瘤:主要是由增生与扩张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多数为错构瘤,但是若是其增长速度比新生儿的发育速度快,其可能属于真性的肿瘤,前者可能会在一年内衰退或是停止增长,但是后者不能自行消失。其中,有草莓样的血管瘤,这种类型的血管瘤是,新生儿在出生时一般看不到宝宝身上有任何病理变化,大都是在宝宝出生1个月内,宝宝身上开始出现小红斑,然后逐渐增多。有的宝宝在1岁-2岁左右这种小斑点开始逐渐停止增长,但是概率较低,针对没有治疗的宝宝仅有少数逐渐自行消失,约为总数的12%。宝宝身上的鲜红的斑痣属于一种毛细血管瘤,又将其称作葡萄球痣。在宝宝身上可见到不同大小的紫色、红色、暗色、的色斑,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低于皮肤的表面,能够明显看出毛细血管扩张,表面比较光滑。病变面积会随着宝宝身体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并终身不能自行消退。2、海绵状的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鼻咽纤维血管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密切观察病人鼻腔分泌物的颜色、量、性质,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征象,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鼻咽填塞物填塞期间,应滴以液状石蜡使之保持润滑,以便抽取时不造成黏膜损伤和出血。

  • 标签: 鼻咽纤维血管瘤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PSH)的X线、CT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升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患者的X线、CT影像表现,观察病灶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强化效应。结果男性3例,女性8例,6例X线检查,均为孤立结节,边界清,5例边缘规整,1例边缘欠规整。11例均行CT检查,病灶为孤立单发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晰9例,边界不清2例,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有9例,病灶边缘光滑锐利7例,边缘不光滑4例,有浅分叶4例,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匀3例,内见囊性变2例,点状钙化1例,2例病灶边缘可见贴边血管影,1例周磨玻璃影,1例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纤细血管影。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5例子,中度强化3例,3例轻度不均强化,静脉期9例渐进性强化,2例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边界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呈渐进性明显强化特点,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脊柱血管(EVH)的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EVH的MRI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MRI征象,比较MRI及CT对EVH相关征象检出的差异。结果EVH在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压脂序列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相应脊椎水平椎管有效矢状径变窄,脊髓、神经根受压。椎旁软组织肿块、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神经根受压、脊髓马尾受压等征象的检出率MRI高于CT(χ2=24.21、38.69、40.23、38.56,P<0.05),椎体及附件骨质膨胀扩大、椎管狭窄、不规则蜂窝征、椎体压缩等征象的检出率MRI与CT无差异(χ2=3.57、2.80、12.82、2.58,P>0.05),骨皮质破损CT的检出率高于MRI(χ2=34.76,P<0.05)。结论EVH的MRI表现复杂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可对EVH的侵袭性进行有效评价。

  • 标签: 脊柱血管瘤 侵袭性血管瘤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血管又称海绵状血管血管母细胞,毛细血管血管等,是血管的一种,该病多发生在小脑,偶见于脑干和脊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为多,高峰年龄为30-4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对于脑血管患者而言,除了进行及时正规的治疗,良好的护理也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简述脑血管介入治疗与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

  • 标签: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