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电化学DNA传感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消耗低及简便易用等优点,能够对特征DNA序列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定,因此电化学DNA传感在食品安全检测、医学诊断和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 简介:目的:设计基于六轴姿态传感的患者跌落报警系统,监测患者住院卧床或病房活动期间发生跌落的事件。方法:采用基于六轴姿态传感测算功能,通过六轴姿态传感和Zigbee模块搭建的物联网平台,组成医院病房的患者跌落自动报警系统。采用Arduino作为硬件开发平台,通过I~2C总线方式获取患者佩戴的传感数据,并通过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数值滤波的方式进行姿态解算。结果:实现对患者当前姿态的识别,同时对突发的跌落事件进行及时报警,协助临床工作人员更好的对患者进行监护。结论:设计的患者跌落报警系统基本实现对患者跌落情况的监测与报警功能,但存在偶发性误判与佩戴硬件体积过大的问题,计划通过改进算法与硬件平台,以提升系统的实用性。

  • 标签: 六轴姿态传感器 物联网 Arduino平台 姿态解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中一次性压力传感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22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连接人工气道气囊与三通,气囊压力表与三通一端相连接,另一端接一次性压力传感,同时与心电监护仪相连接,对气囊压力予以持续监测。对不同监测方式获取的气囊压力值予以实时记录,并对比差异。同时,将压力传感置于不同的气囊水平,即低于气囊10cm、气囊20cm、气囊50cm与高于气囊10cm,气囊20cm、气囊50cm,对气囊压力予以监测,对压力传感位置对气囊压力产生的影响予以分析。结果气囊压力表监测的气囊压力略微高于一次性压力传感监测的气囊内压力,一次性压力传感处于气囊上下50cm范围的时候,不会对气囊压力产生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中一次性压力传感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持续、准确的对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予以监测。

  • 标签: 人工气道 气囊压力 监测 一次性压力传感器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使用一次性多穿刺输液静脉输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防范措施。方法随机抽查使用一次性多穿刺输液静脉输液患者280例次,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分析。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取得良好效果,消除安全隐患。结论重视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巡视,重视健康宣教,以保证输液的安全性,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多穿刺器式输液器 静脉输液 安全 管理
  • 简介:摘要植入循环记录是目前诊断不明原因晕厥或心律失常相关性晕厥患者的金标准。植入循环记录可通过患者手动触发或系统自动激活记录晕厥发作时的心电图,明确晕厥发作的原因及发生机制。近年来,随着植入循环记录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将其用于房颤等心律失常相关疾病的检测与评估,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套筒皮肤延展》治疗软组织缺损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时处理伤口,术中密切配合医生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及时调整牵张线的松紧度。发现伤口感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结果本组12例无一例发生创面感染、皮肤坏死、皮肤延展失败。所有病例最终都能拉拢缝合,伤口愈合平整。结论本院研制的《套筒皮肤延展》属国内首创,它取代了国外引进的水囊扩张法。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配合,密切的术后观察是这项新技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部分。

  • 标签: 皮肤延展器 软组织缺损 护理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幼儿耵聍栓塞采用改良冲洗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耵聍栓塞患儿80例,均为本院耳鼻咽喉科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冲洗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冲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选取的耵聍栓塞患儿遵医依从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未出现外耳道黏膜、鼓膜受损,对照组5例(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选取的患儿无眩晕呕吐,疼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眩晕呕吐3例,疼痛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耳鼻咽喉科收治的幼儿耵聍栓塞病例,采用改良冲洗治疗,与传统冲洗方法对比,可明显提高患儿遵医依从性,降低外耳道鼓膜、黏膜受损风险,且可防范疼痛、眩晕呕吐等不良反应,对保障预后价值显著。

  • 标签: 改良式冲洗器 幼儿 耵聍栓塞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加热对术后硬膜外导管止痛泵流速影响的护理对策。方法按手术时间顺序单双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后均使用硬膜外导管止痛泵。室温<20度时,观察组按常规将输液延长管连接止痛泵后再连接硬膜外导管,同时将入路输液延长管末端嵌入加热上的加热槽;对照组止痛泵直接连接硬膜外导管。比较两组止痛药是否能持续,匀速,定量地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结果观察组每8小时,止痛泵内的止痛药在预定时间内能持续,匀速,定量完成,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室温<20度,用输液加热连接硬膜外导管止痛泵,能保证术后止痛药输注速度的精确性。

  • 标签: 止痛泵术后止痛药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感技术的智能床系统作为一个能对人们健康进行检测的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亲来和重视,目前,我们医院的智能床动态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动,睡眠等。同时,随着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系统的应用,也将大大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护士无需在影响病人休息的情况下就可以立即监测到病人当前各种情况,大大减少了护理人员工作量,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其他任务。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采集多种生命体征及睡眠质量等多功能监测系统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便捷。

  • 标签: 传感技术的智能床 临床的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导弓矫治在口腔矫正技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乳前牙反颌的患儿36例,将其随机分2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使用改良导弓矫治,对照组使用上颌垫活动矫治。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儿的SNA、SNG、SNB、ANB、SN-Pg等数据,对比矫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乳前牙反颌的患儿之间,对比矫治效果有差异(P<0.05)。结论探讨改良导弓矫治,应用于口腔矫正技术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改良式导弓矫治器 口腔 矫正技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rSyndrome,OSAH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具有潜在致死危险的复杂疾病。本研究的目的利用核磁共振(magneiticresonanceimagingMRI)手段,观察正常人群戴入下颌前伸矫治(mandibularadvacecmentdevices,MADs)后,上气道及周围软组织形态结构影像学变化,探讨下颌前神矫治在OSAHS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进一步了解OSAHS病因机制及对其阻塞部位定位诊断和制定适合OSAHS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年轻医护人员30名(男、女各15例),年龄范围20-25岁,平均年龄22.5±1.74岁。磁共振扫描戴用下颌前伸矫治前后上气道及其周围结构测量数据各段内气道截面积(包括最小截面积、平均截面积);矢向位像获取软腭厚度、软腭长度及软腭最大截面积,舌体高度、舌体长度及舌体最大截面积;累计计算咽腔各段的体积、咽腔总体积。所有测量数据用SPSS10.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戴入矫治后无鼾正常合年轻人鼻咽平均截面积、腭咽平均截面积、舌咽体积平均截面积、喉咽平均截面积带入矫治后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咽体积、腭咽体积、舌咽体积、喉咽体积戴入矫治后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咽、腭咽、喉咽的最小截面积戴入矫治后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舌咽的最小截面积戴入矫治后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软腭、舌体面积、舌体长度、舌体高度戴入矫治后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矫治能稳定的使下颌及舌体前移,增加口咽腔、下咽腔的空间;舌体前移组织舌根后坠,软腭失去舌对其向后的压力也发生前移,从而有效地开放气道,解除上气道的阻塞。2.矫治影响上气道主要改变气道大小和气道形状两个途径,使上气道鼻咽部、腭咽部、喉咽部的平均截面积、最小截面积及体积明显增大,舌咽部平均截面积及体积明显增大。增加上气道各段宽度,改变气道周围软组织的形态,3.矫治戴入后使软腭最大面积、软腭厚度及软腭长度、舌体长度、舌体厚度、舌体最大面积减小,舌体更直立,软腭前移。4.本研究结果提示下颌前伸矫治是治疗OSAHS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上气道 下颌前伸式矫治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无鼾 磁共振
  • 简介:目的评估移动加速术中放射治疗(IORT)的辐射防护与安全状况,为IORT临床应用中的辐射安全提供指导。方法以某医院拟用的1台MOBETRON移动加速及其场所为研究目标,确定IORT的工作负荷及场所外围人员的年剂量管理目标值,估算极端情况下IORT室外围的辐射水平和人员所受的剂量,核算IORT治疗场所的辐射屏蔽。结果该IORT治疗室在仅采用相当于普通X射线诊断装置的屏蔽条件下,治疗室外与靶不同距离关注位置的剂量率为:东墙外35~78μSv/h;南墙外89μSv/h,西墙外70~84μSv/h,北墙外75~106μSv/h;IORT室楼下普通治疗室64μSv/h,室顶外围空间为45μSv/h。估算出年累积出束5h时场所外围职业人员的年剂量最高为0.53mSv,公众所受年剂量低于0.1mSv,均满足剂量管理目标值的要求。加速IORT设备及场所设置有相应的安全联锁、防护设施与管理措施,可有效制约设备运行照射时人员误入和误留IORT室的风险。结论在普通手术室中施行移动加速IORT时,在工作负荷极小的条件下采取针对低能辐射的屏蔽防护可达到剂量管理目标要求,但应相对固定IORT场所,并根据工作负荷和剂量率控制要求对治疗室增设相应的屏蔽。

  • 标签: 移动式加速器 术中放射治疗(IORT) 辐射防护 辐射屏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预充导管冲洗在PICC带管患者院外封管时的使用,以减少污染的机会,保证带管安全,避免导管因封管液配置不当造成的凝血功能出现异常。方法通过对比观察规避护理风险及封管液的灭菌水平等来评估预充导管冲洗在PICC带管院外护理的优越性。结果预充导管冲洗的使用减少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同时保证了院外护理导管的高效性及安全性。结论预充导管冲洗作为一种新型封管液,可代替原有的肝素稀释液封管液使用,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安全高效。

  • 标签: 预充式导管冲洗器 PICC带管 院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幼儿哮喘实施压缩吸入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一共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2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氨茶碱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抗感染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特布他林、布地奈德等药物运用欧姆龙压缩时吸入雾化吸入治疗。治疗3d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68.18%,两相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空气压缩吸入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等药物,有良好的效果,安全性高,可将其广泛地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 标签: 幼儿 哮喘 雾化吸入 布地奈德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简易封闭负压吸引在感染伤口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8例重度污染伤口,分3组,每组16例,分别应用腹膜外留置自制简易封闭负压吸引,传统伤口皮片引流及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直接缝合伤口。结果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组的患者与传统皮片引流及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缝合患者对比,伤口的一期愈合率及愈合时间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简易封闭负压吸引装置能有效控制伤口渗液及感染,增加创面血运,可明显提高污染伤口的一期愈合率及伤口的愈合时间。

  • 标签: 自制负压吸引器 污染伤口 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