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报告1例先天性痣。患儿,女,7岁。全身散在黑色斑点、斑块7年。查体一般情况好,右侧颞部可见一大小约10×5cm黑色斑块,右侧大腿伸侧有一巨大黑色斑块,颜面及四肢其他部位广泛散在数十个大小不等黑色圆形、椭圆形斑点、斑块,皮损界限清楚,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其上有大量黑色较粗毛发,触之有浸润感。临床诊断为先天性痣。

  • 标签: 巨痣 先天性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细心护理,34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

  • 标签: 巨幼细胞性贫血 患者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热疗辅以介入治疗块型肝癌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3例块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局部区域热疗联合肝动脉检塞治疗块型肝癌,分别针对发热、胃肠道反应、疼痛、出血倾向等进行护理。研究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结果:对23例患者运用合理的护理方式对于热疗辅以介入治疗块型肝癌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讨论:对于运用热疗辅以介入治疗块型肝癌患者的护理应选用针对性护理方法,密切配合治疗。

  • 标签: 巨块型肝癌 热疗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结肠症患儿灌肠的方法。方法将56例先天性结肠手术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传统方法灌洗);观察组28例(改良灌洗法)。对比两组患儿平均灌肠时间、灌肠天数、肠道清洁度。结果观察组的灌肠时间短于对照组、灌肠天数少于对照组;肠道清洁度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改良灌肠法对先天性结肠患儿灌肠,减轻护理工作量、省时省力、可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痛苦及经济负担。

  • 标签: 巨结肠 先天性 灌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脾切除的适应证与外科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脾需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40例,分为开腹组18例行开腹脾切除治疗,腹腔镜组22例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总结出腹腔镜脾切除的适应证,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但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发热、腹腔出血、切口感染及结肠损伤发生率均少于传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脾切除术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但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 标签: 腹腔镜巨脾切除 适应证 外科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肛门直肠肌鞘部分切除对预防结肠根治术后继发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医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治疗的40例患者,对患者进行肛门根治术的同时进行直肠肌鞘切除的手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从而确定临床疗效。结果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发现,只有1例患者在手术后发生了肠炎,发病率为2.5%,相比较手术前有着明显的下降。肛门直肠测压结果结肠根治手术前的肛管静息压力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但是手术后明显减低(P<0.05),术后6个月内有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肛门直肠肌鞘部分切除对预防结肠根治术后肠炎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肛门直肠肌鞘 部分切除 预防 巨肠根治 肠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幼细胞性贫血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24例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经病因分析及临床特点并予以合理治疗后,患者中23例均痊愈。结论巨幼细胞贫血具有较为复杂病因,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极易发生误诊,及早发现治疗能够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贫血 巨幼细胞 消化道症状
  • 简介:摘要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引起的幼红细胞贫血少见,且易误诊,我们报道1例50岁女性患者,以贫血入院,贫血病史30年,胃镜和病理证实为低度恶性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我们讨论了此病的病理分型、治疗措施和鉴别诊断。

  • 标签: 巨幼红细胞贫血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产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发生原因进行细致剖析,有针对性地制定产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实施安全、高效的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母婴安全。

  • 标签: 产科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当中容易发生的风险事件,提出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护理工作,归纳总结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风险管理对策。结果儿科护理过程当中,主要存在护理操作、意外事件、抢救、心理性危害、职业性伤害以及暴力等方面的风险。结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掌握沟通技巧、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护理工作、强化培训等风险管理措施可以有限的控制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儿科 风险事件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围手术期麻醉相关高危事件的发生会给麻醉过程与康复过程增加风险,增加围术期死亡率。提供一套完整的寻求帮助制度会有助于麻醉风险快速的处理,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而麻醉医生更多的接触病人相对会减少高危事件的发生。在危机来临时,冷静的思维离不开平时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积累,是做出临床决策的保障。同时,麻醉人员有必要提高对麻醉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人流麻醉的风险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250例行人工终止妊娠的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将其分为无痛人流术组150例及药物人流术组100例,对比分析两组孕妇手术情况、腹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药物人流术组相比,无痛人流术组出血量明显减少、腹痛持续及术后出血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人流术组术后不良反应率为10.67%,药物流产组术后不良反应率为35.0%,两组不良反应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流产与药物流产均能起到终止妊娠的效果,但与药物流产相比,无痛流产具有药效迅速、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标签: 无痛人流术 药物流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确保脑梗塞患者的护理安全,减少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评估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针对风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护士风险管理意识。结果实施风险管理措施1年,差错、事故发生率、投诉率为0,患者、护士满意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护士满意度。

  • 标签: 脑梗塞 患者 护理不良事件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急诊科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对两组投诉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共受理投诉3例,对照组中共受理投诉14例,观察组投诉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降低投诉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护理 风险管理 急诊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与对策。方法针对我院肿瘤内科的护理安全进行总结分析,探讨相关风险因素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肿瘤内科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护士对肿瘤专科知识不足;化疗药物的外渗;护理干预不完善;患者自身因素。总结的相关护理对策包括肿瘤内科护士需经过正规化和系统化的专科知识学习与培训;规范专科护理制度;加强护护患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并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结论对于肿瘤内科的患者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和对策,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肿瘤内科 护理 风险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控制护理风险的有效方法。方法评估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的380例风险事件,总结风险事件的分布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给药问题、医嘱执行错误和意外事件是护理临床最常见的风险事件,分别占总风险事件的37.3%、19.8%和16.1%;输液室、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是临床护理风险多发科室,分别占总风险事件的18.9%、16.4%和15.7%,3个科室的风险事件率占全院总数的51.0%。结论通过风险管理小组的工作有效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率,并使风险事件发生率逐年降低,证明此方案可以推广。

  • 标签: 风险分析 临床护理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助产士职业风险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对助产士职业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避免助产士工作期间风险出现。结果增强助产士风险隐患意识,加强护患之间交流,可有效规避助产士职业风险。结论加强安全管理,强化风险理念,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是避免产妇出现威胁的重要保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刺液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分为刺液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常规针刺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手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刺液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常规针刺康复训练治疗组,P<0.05。结论刺液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康复训练组。

  • 标签: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中风 肩手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手术方式治疗剖宫产术后次胎胎盘植入风险,为临床剖宫产术后次胎胎盘植入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术后次胎胎盘植入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宫腔镜下植入胎盘电切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80例剖宫产术后次胎胎盘植入患者均有宫腔操作史,其中刮宫史患者58例,子宫纵膈切出史患者8例,粘膜下子宫肌瘤切除史患者14例。孕早期、孕中期以及孕晚期患者临床高危因素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患者治疗1月后B超转阴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B超转阴率和月经正常恢复率70.8%(17/24);三月后两组患者HCG转阴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结合超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次胎,胎盘植入较药物治疗更有效。

  • 标签: 剖宫产 胎盘植入 风险分析 宫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局麻单孔胸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文献报道并发症发生率,传统胸腔穿刺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评估局麻单孔胸腔镜手术风险。方法随机筛选本院局麻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患者200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随机筛选同期行胸腔穿刺术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以及文献报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因其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胸腔穿刺术无显著差异,可以推广局麻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

  • 标签: 局部麻醉 单孔胸腔镜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