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胃间质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15例中,8例位于胃体,3例位于胃底部,4例位于胃窦部;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15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6例,细胞增生活跃4例,恶性5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胃间质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访。

  • 标签: 胃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的经验与体会,寻求合理的手术治疗胃肠问质(GIST)的方法。方法44例CDll7或CD34阳性的GIST患者中男22例,女22例,其中胃间质24例,小肠间质8例,十二指肠间质4例,直肠间质3例,小肠系膜间质2例,结肠系膜间质1例,腹膜后间质l例,盆腔间质1例。分别采取胃部分切除、胃大部切除、小肠肠段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十二指肠切开肿瘤切除加胃部分切除、直肠切除、后腹膜肿块切除、盆腔肿块切除、联合脏器切除等术式。结果除l例盆腔巨大间质未能完整切除外,其余肿瘤均能肉眼观无残留切除,中高危患者术后辅以靶向治疗,生存中位数超过2年。结论胃肠间质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完整切除。小于2cm的胃间质疑似病例是否手术应视肿瘤位置而定。某些部位如十二指肠的间质,手术时既要考虑足够的切缘边距,又要规避手术的巨大风险和尽量保留器官的功能。GIST复发后是否再次手术,应根据肿瘤对靶向药物治疗的反应而定。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手术治疗
  • 简介:病例:女,53岁.上腹胀痛、呕血2日,于2002年1月15日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胃镜示胃底肿瘤(平滑肌瘤?).于2002年1月24日行"剖腹探查术+肿瘤及部分胃壁切除术",术中见胃底近大弯侧有一约5×5cm2大小圆球形肿块,表面光滑,无靡烂、出血,已侵犯浆膜,肿块与胃及周围组织无粘连,周围淋巴结无肿大,肝表面无结节.

  • 标签: 胃肿瘤 病例报告 GST 胃恶性间质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间质(GIST)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提高该肿瘤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2例病例进行影像学表现比较分析。结果32例GIST中,恶性23例,良性7例,交界性2例。各种影像表现中肿瘤大小、有无分叶、钙化与良性差别较明显,而边界、血供丰富程度无明显差别。结论各种影像学手段对检出GIST各有利弊,良恶性区别也不甚明显,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胃间质的CT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2例良、恶性胃间质患者的CT资料,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总结CT诊断要点。结果对42例良、恶性胃间质患者的肿瘤形态、生长方向、位置、强化方式、有无坏死、有转移等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早期血行转移是有效的恶性胃间质的CT诊断要点。结论CT对恶性胃间质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胃癌 间质瘤 病理 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胃肠间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在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胃肠间质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出血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浙一医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共23例,平均年龄54.5岁,男16例,女7例,均发生于胃部。病理诊断示交界性4例,良性2例,恶性4例。其中6例行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5例,SMA,S-100(-)6例。10例均行胃部分切除或大部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结论胃肠道间质的诊断需要内窥镜、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胃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胃肠道间质(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结论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小肠淋巴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临床以继发性淋巴占大多数。而原发性小肠淋巴却占所有原发性恶性小肠肿瘤的40%~50%。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水、出血、肝脾肿大和弥漫性淋巴结肿大、营养不良、不规则发热,也可周期性发热。全身乏力、厌食、消瘦等。局限性原发性小肠淋巴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播散性原发性小肠淋巴和继发性小肠淋巴化疗为首选治疗方法。作者详解如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间质(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治GIST患者38例,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GIST患者术前无1例确诊,良性14例,恶性16例,交界性或低度恶性8例。体直径2~13cm,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98%,CD34阳性率89.5%。3例首诊已出现转移,38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GIST术前确诊困难,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诊断,肿瘤的预后与肿瘤大小、镜下形态以及免疫组化表达等因素有关。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HE片及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S-100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45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改变。结果本组45例GIST中低危险度12例,中危险度23例,高危险度10例。免疫组化表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42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38例,DOG-1阳性39例。结论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和DOG-1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密切相关。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复习44例胃肠道间质临床资料,观察肿瘤组织学形态及其免疫表型。结果44例胃肠道间质中,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55.2岁,临床多表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37例,CD34阳性34例,DOG-1阳性35例,Ki-67阳性7例,。结论GIST可发生于全消化道,最常见发生于胃和小肠,其次是结直肠,食管占,极少数可发生于肠系膜、腹膜后。CD117、CD34及DOG-1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依据。GIST的临床风险程度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密切相关。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免疫组化 CD117 CD34 DO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