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交互护理干预在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医院62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交互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SDS、SAS、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给予交互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交互式护理干预 哮喘慢性持续期 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肿瘤学教学学员中选取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PBL和LBL及CBL交互综合教学法,比较两组患者教学后考试成绩及授课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学员的整体成绩要优于对照组学员的成绩(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学员的授课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学员的满意度(P<0.05),比较差异明显。结论采用PBL和LBL及CBL交互综合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临床肿瘤教学中的教学质量,提升授课满意程度,教学效果理想。

  • 标签: 肿瘤学 交互式综合教学法 应用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讨论不同护理措施对慢性支气管肺炎伴肺气肿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将我院50例慢性支气管肺炎伴肺气肿以随机抽样法分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交互护理)各25例,对比患者间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 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并且生活质量高(P<0.05),和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交互护理干预应用后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状态,且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肺气肿 慢性支气管肺炎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781例肺癌病例,并按性别、年龄(±3岁)进行1:1匹配,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生活饮食习惯等信息。构建决策树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及其95%CI,分析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肺癌的危险因素有吸烟(轻度吸烟OR=1.67,重度吸烟OR=7.27)、被动吸烟(轻度被动吸烟OR=2.63,重度被动吸烟OR=6.25)、居住地污染(吸烟者OR=2.26,不吸烟者OR=1.72)、肺癌家族史(吸烟者OR=15.94);保护因素有常吃水果(吸烟者OR=0.69,不吸烟者OR=0.44)、锻炼(吸烟者OR=0.50)、饮茶(不吸烟者OR=0.57)。吸烟与居住地污染、肺癌家族史存在交互作用,重度吸烟与不锻炼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吸烟、被动吸烟、居住地污染、肺癌家族史可增加肺癌风险,常吃水果、锻炼、饮茶有助于预防肺癌。肺癌影响因素间的协同作用应予重视。

  • 标签: 病例对照研究 吸烟 决策树 肺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旨在为健康饮食类交互设计提供良好用户体验。文章从健康饮食类交互设计研究现状分析入手,根据消费者生理与心理特征表现,提出健康饮食界面交互设计原则。将所提出的原则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从食物成分的分析及合理配比,合理膳食的智能建议,更加精准地控制食物烹饪过程中归纳健康饮食类交互设计的内容与规律。该方法致力于探索出更加贴合体验性的交互设计产品。

  • 标签: 交互设计 界面设计 健康饮食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转变,即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新医学模式,儿科护理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如何针对学科和学生特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的高级护理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宗旨,而“体验学习”的教学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比较实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标签: 儿科护理学 教学 体验式学习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临床路径护理带教对问题学习法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0月我科实习护生96例,分为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以传统的问题为中心(SBL)灌输教学法带教,研究组以问题学习法(PBL)带教,两组护生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实践操作评分、实习积极性及对临床路径护理带教的满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实践操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习的积极性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路径护理带教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临床路径护理带教对问题学习法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骨科 路径 临床 护理 应用 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将多种信息平台数据运用在移植患者的随访中,提高其随访的依从性,提高随访率,便于医生对患者健康情况的了解。方法在传统随访形式(如电话传真随访、门诊随访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医患信息交互平台(如微信公众号、QQ群等)获取更多随访信息数据,并将每一位受者的随访资料汇集并整理后录入随访系统中。结果通过对术后两年内移植患者随访情况进行比较,2013年下半年比同期的随访率增加了9.1个百分点。结论通过医患信息交互平台的使用,为患者提供了多种随访方式,使患者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同时也方便了医生及时、动态地掌握患者的健康情况,提高了移植术后患者的随访率。

  • 标签: 信息平台 移植术后患者 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3个抗性品系家蝇对5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结果抗DDVP品系达14.71倍的抗性,而对氯菊酯、巴沙的交互抗性分别为93.49倍和7.703倍,而对氯氰菊酯基本没有交互抗性,对DDT为0.16倍,呈负交互抗性.抗巴沙品系达5.05倍,对氯菊酯、DDVP的交互抗性为4.07倍和2.78倍,对DDT基本无交互抗性,对氯氰菊酯呈负交互抗性.抗氯菊酯品系达223.09倍的抗性,对氯氰菊酯、DDT的交互抗性为6.63倍及9.20倍,而对DDVP、巴沙基本无明显交互抗性.结论长期使用一种杀虫剂容易产生抗性,亦可能对其它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用药时应注意种类的选择,合理使用杀虫剂.

  • 标签: 家蝇 杀虫剂 交互抗性 DDVP 氯菊酯 巴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T2DM(2型糖尿病)伴有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和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T2DM伴有大血管病变的患者一共有726例,对726例相关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与T2DM伴有大血管病变有关的是年龄、病程以及体重指数(BMI)。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病程(OR=6.254,9%CI2.863-12.571,P<0.05);年龄与体重指数在T2DM伴有大血管病变当中存在交互作用。结论T2DM伴有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年龄、病程以及体重指数,年龄在56岁以上,病程在10年以上的病人应该重点进行监测以及干预,以免出现大血管病变。

  • 标签: 2型糖尿病 大血管病变 风险 交互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收集199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广州市某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等19个变量。采用分类树对危险因素进行定性的交互作用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效应。结果单纯T2DM无并发症的患者595例,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754例。建立分类树模型,包括3层,7个结点,4个终末节点,筛选出年龄、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病程、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TC/HDL、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共8个危险因素。而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联最密切的是年龄、病程和BMI。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病程(OR=6.215,95%CI:2.867~13.476,P〈0.001)、年龄与BMI(OR=2.484,95%CI:1.465~4.212,P=0.001)在2型糖尿病进展大血管病变中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年龄、病程和BMI相互作用是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超过56岁,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应重点监测和干预,以防止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血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责任亲情交互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喂养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3月 -2020年 3月内本院收住的初产妇 113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初产妇分为两组, 5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剩余 57例作为实验组采用责任亲情交互护理进行干预,对比两组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率以及自我效能。结果:实验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率明显高,自我能效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初产妇缺乏生育相关经验的情况,采用责任亲情交互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初产妇的知识储备与生育信心,极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率以及自我效能,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初产妇 母乳喂养 自我效能 责任亲情交互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感交互技术对改善脑病共济失调患者控制能力的有效性。方法30例脑病有共济失调症状患者分为体感游戏干预组和常规康复对照组,最终干预组16例、对照组14例完成研究。对照组进行康复,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体感游戏训练。干预前及干预后30天、90天,根据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进行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前共济失调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30天、90天后,共济失调评分的差值干预组较对照组均改善(P<0.05)。结论体感交互技术可改善共济失调患者控制能力。

  • 标签: 脑病共济失调 体感交互技术 共济失调评价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互护理对初产妇自我效能、产后恢复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分娩的83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交互护理;比较两组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产后恢复情况、不良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母乳喂养自信心[采用母乳喂养自信心量表(BSES)]。结果:干预后,观察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交互护理 初产妇 自我效能 母乳喂养率
  • 作者: 刘敏米存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07)【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212-01教学查房是培养实习医师临床思维和能力的重要环节,规范化教学查房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内科教学查房应有计划性,区别于临床讲座和医疗查房.围绕教学大纲,掌握教学查房目标和要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的内科教学查房是由教师示教,学生跟随进行模仿操练,教师在学生操练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行为并进行指导,查房结束后安排标准化操作考试等部分内容组成。Beattie在其研究中提出以教师为主导的操作技能的学习,很少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同时反复地重复操作训练也不见得能提高多少临床技能[1]。并且在高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训练课中依靠教师观察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式,往往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也无法提供正确和适时地反馈保证教学效果[2]。有鉴于此,我们在内科查房教学中采用了PBL结合自评式学习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风湿免疫科进行实习的实习的68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34名与对照组34名。研究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1~26岁,平均年龄(23.5±1.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1~26岁,平均年龄(23,4±1.2)岁。两组实习生在性别、年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研究组:①设计问题,问题:首先选择病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硬膜外血肿PBL教学问题设计内容应包括:概论、临床分析、辅助检查方法,处理原则、相关并发症等模块。②查阅及收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探寻并总结操作方法。③带教老师将病例分发给实习生,由学生采集病史及进行体检等操作,带教老师及时纠正他们的实践方法,使其了解患者的相关体征。④讨论:带教老师查房后组织实习生进行小组讨论,组员根据临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⑤总结及评价:每次完成查房后学生根据查房标准评分表,结合本人在本次考试中的表现以百分制的形式给自己一个分数,作为自我评价。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表现对其打分,对分数的差异与学生讨论原因及存在的问题。1.2.2对照组对照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问题学习、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耳鼻喉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得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于我科进行耳鼻喉临床护理的实习生60例;按照人数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及问题教学,对照组采取临床路径带教;对比两组实习生阶段知识掌握情况、对教学评价、对教学任务依从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生阶段知识掌握情况略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实习生对教学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员对教学任务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问题学习、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耳鼻喉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具备一定价值。

  • 标签: 问题式学习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耳鼻喉科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手足口病在精细时空尺度的交互作用及其特点,为开展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手足口病历年发病数据,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抽取广州市越秀区2014年手足口病资料,通过统计年鉴收集人口资料,描述手足口病的三间分布,并用Knox方法分析其在精细时空尺度的交互作用。结果2014年越秀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265例,存在时空交互作用,具有时空聚集性,在时间临界值为4d、空间临界值为0.2km时,时空聚集强度最大。女性时空聚集强度大于男性;0-2岁组在第1、第4—7天,3~6岁组在第1、第4~5、第9~11天,≥7岁组在第2、第7~8天分别出现了时空聚集高峰;散居儿童主要在0.4km范围内出现较强时空聚集强度,学生在0.3~0.9km范围内出现较强时空聚集强度。在4d、0.2km的时空范围内,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呈现增加趋势。结论手足口病在短时间和短距离内聚集性较强,女性、3~6岁儿童、托幼儿童是聚集性病例发生的高危人群,根据手足口病时空分布特征做好防控,有助于防止聚集性病例的发生。

  • 标签: 手足口病 Knox检验 时空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