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微生物席是一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性、发育环境产物多样性,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一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席”,要获取一个单一答案几乎是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性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一个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概念体系理论基础。最为重要是,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中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中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特征所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年轻分支学科现状进一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首次在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scrobiculattts,Sublepidodendrongrabaui,S.mirabile,S.cf.mirabile,Sublepidodendronsp.,Lepidodendropsissp.,Mesocalamitessp.,Sigillariasp.,Rhodiopteridium?sp.,Knorriasp.,证实了该组时代可延续到早石炭世。根据研究区塔尔巴哈台组上覆黑山头组生物组合面貌及二者接触关系,论证了塔尔巴哈台组顶部黑山头组在准噶尔西北部具有明显穿时性,前者从杜内期延续到维宪期,后者从杜内期延续到谢尔普霍夫期。与植物化石共同保存深水相遗迹化石指示了塔尔巴哈台地区在早石炭世早中期为半深海一深海沉积环境,不同于东部吉木乃地区同期滨浅海沉积环境,说明准噶尔西北部在早石炭世存在着不同沉积体系。北疆地区早石炭世广泛海侵活动以及额尔齐斯一斋桑洋向南侧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是造成这种沉积差异主控因素,同时也造成了塔尔巴哈台组黑山头组在区域上具穿时性。

  • 标签: 塔尔巴哈台组 植物化石 早石炭世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古地理
  • 简介:地质记录表明在早-中寒武世过渡期发生了一次重要生物灭绝事件,但对其成因认识仍存在分歧。作者试图通过对华北地台该时段广泛发育核形石微组构矿化过程研究,揭示微生物群落灾变事件海洋环境变化响应。研究发现核形石内富含细菌化石;包壳微组构有机矿化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作用活跃高碱度海水条件,密集莓状黄铁矿微粒异养细菌残余指示为缺氧环境;而沉积相分析显示核形石发育于浅海陆棚背景。研究认为,同期核形石及其他可对比微生物岩不仅在华北广泛分布,在其他大陆板块上也有良好记录,表明在这个生物灾变期浅海环境有广泛微生物群爆发,并可能与大火成岩省喷发、全球气温升高以及深部缺氧海水向陆棚侵进引起浅海广泛缺氧相关。早-中寒武世过渡期广泛发育微生物岩可能记录了底栖动物大量灭绝后,微生物群在缺氧水体中快速繁盛与生态扩张过程。

  • 标签: 早-中寒武世过渡期 核形石 有机矿化 草莓状黄铁矿 缺氧环境 华北地台
  • 简介:豫西登封寒武系第三统灰岩中鲕粒自下而上个体直径与鲕核逐渐变小、形态变得更加浑圆、鲕粒间胶结程度更高,反映了从深水不稳定鲕粒灰岩到浅水高速建造鲕粒滩演变过程。研究区鲕粒灰岩发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1)台地深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A段),主要发育放射鲕及同心一放射鲕,鲕粒形态多样、粒径大,粒间多为灰泥充填;(2)滩前缓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B段),主要发育同心一放射鲕、同心鲕,鲕粒含量极不稳定,粒径差异大,粒间由微亮晶及亮晶方解石胶结;(3)台内鲕粒滩高速建造阶段(c段),主要发育白云化同心鲕微晶鲕,鲕粒含量极高、粒径极小,鲕核也很小,粒间由亮晶方解石胶结。由A段到C段,相对水深逐渐变浅,成鲕环境变得成熟而稳定,鲕粒沉积规模逐渐扩大。

  • 标签: 鲕粒 鲕粒灰岩 寒武系 第三统 张夏组 豫西
  • 简介:通过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长江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层型剖面---田家园子剖面成冰系南沱组顶部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102个岩石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Zn,Co,U,Mo,Ni,V)富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机制以及三峡地区成冰纪-埃迪卡拉纪转换时期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沱组顶部仅ZnCo富集;在盖帽白云岩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富集,而在盖帽白云岩上部,除ZnV外,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亏损;在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由最初亏损,逐渐变为较稳定富集。在陡山沱组下部,出现2次明显富集峰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0.4m处(盖帽白云岩中间)6.5m处(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整个剖面大部分样品具有Eu轻微正异常(Eu/Eu*<1.6),而在剖面0.4m6.5m处,Eu具有明显正异常,结合稀土配分类型、Y/Ho值、La异常、Ce异常等指标,推测这2次异常均可能受到深海热液流影响,而缺氧海水上涌造成水体缺氧,导致这些元素出现富集峰值。U/Th、V/(V+Ni)以及稀土元素指标综合指示,三峡地区南沱组顶部冰碛岩应为氧化环境下沉积物;随着冰川消融,冰融淡水注入古海洋,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沉积受冰融淡水影响,深部缺氧海水上涌使沉积水体经历氧化-缺氧-氧化转变,海水分层性较强;而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沉积环境以分层性较弱弱氧化环境为主。

  • 标签: 三峡地区 南沱组 陡山沱组 转换时期 元素地球化学
  • 简介:铝土矿形成受到气候条件严格限制。通过黔北务川一正安一道真地区下二叠统铝土矿层钻孔岩心样品主量元素黏土矿物综合研究,探讨了铝土矿层形成时期黔北地区古气候环境以及淋滤作用矿层改造。从下至上,铝土矿层化学蚀变指数(CIA)由80左右上升至大于90,成分分异指数(ICV)由0.8下降至0.1。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研究区铝土矿层中黏土矿物组分为高岭石、伊利石与绿泥石,其中高岭石在各个钻孔中广泛存在且在大部分层位中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34.2%,并呈机械碎屑或基质形态产出且有进一步风化成为铝矿物现象;伊利石主要以机械碎屑形式产出,平均含量为21.5%,赋存于矿层黏土质部分,结晶度变化范围为0.22°-0.71°;绿泥石多为基质,部分层位中含量极高且伴随ICV值上升,平均含量为44.3%,为后期成岩过程中由高岭石转化而成。矿层内极高CIA值与广泛存在高岭石证明,铝土矿形成时为炎热潮湿古气候。而矿层内部ICV值波动可能与淋滤作用所引起矿层内元素迁移活动有关。

  • 标签: 铝土矿 地球化学 黏土矿物 古气候 早二叠世 黔北
  • 简介:贵州北部务川一正安一道真地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沉积型铝土矿层,在不同区域其下伏底板地层分别为下志留统韩家店组碎屑岩及上石炭统黄龙组灰岩,因此铝土矿层成矿物质来源一直存疑。韩家店组薄层砂岩夹层及大竹园组铝土矿层样品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表明,两者锆石年龄谱呈现出一致性,且该碎屑锆石年龄谱与华夏陆块基底地层具有明显亲缘性。以上结果证明,韩家店组碎屑岩红土化风化产物为铝土矿层成矿母质提供了物质来源。而从铝土矿层与黄龙组灰岩假整合接触关系及钻孔中出现黄龙组灰岩次生岩溶角砾现象可知,黄龙组灰岩同样为该矿层提供了物源。因此,大竹园组铝土矿层具有多重物源,韩家店组碎屑岩可能为主要物源,而黄龙组灰岩在古喀斯特化过程中不仅为红土物质提供了重要储存空间,也为成矿母质积累提供了部分物源。

  • 标签: 铝土矿 物源 碎屑锆石年代学 下二叠统 黔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