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加拿大浅层(自地表到地下250m)温度分布图显示了巨大的可变性,这主要与地表气候强迫有关。自地下250m往上温度随深度变化非常小,这与由近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地下热量获取有关。根据在达到平衡水井中开展的精确温度测井获得的温度数据,以及从气象站网络获得的温度时间序列,可计算在寒冷时期用于供热,以及在温度最高月份用于制冷的有效热能。在加拿大利用地热能开展二氧化碳减排具有巨大潜力。通过地源热泵可利用地下存储的地热能在特定温度非常低的冬季进行供热。潜在有效热能的储量是巨大的。在加拿大多年冻土边界以南地下50m的区域,在供热季节潜在的有效热能总值为1.1E21J(1100夸特)。

  • 标签: 地热能 加拿大地热 热泵 热流 气候变化缓解
  • 简介:在完井作业的射孔作业中,校资料的录取与解释直接关系到射孔作业的成效。限于38mm常规校仪无法准确对TM气密扣管柱接箍进行校的实际,成功研发了新型强磁井下仪。经大港储气库4口井的实际应用,录取的资料清晰完整,分辨率大为提高。新型强磁校深井下仪能够对目前油田开发中使用的所有完井管柱扣型进行有效探测,完全适用于各种井的校射孔作业。

  • 标签: 完井 TM气密扣 校深 改进措施
  • 简介:抽油机井自能洗技术以套管气为燃料,以油井自产液为热交换介质,以集成化的装置为工艺装置,降低了传统洗技术作业成本,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经现场10口井应用,该技术可满足油井洗要求。

  • 标签: 抽油机井 自能热洗技术 应用 抽油机 洗井技术
  • 简介:进行油套传输射孔之前,精确确定射孔深度至关重要。传统的校方法是采用磁性定位器测量套管接箍。这种方法精度较低,施工周期较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伽玛射线校技术"应运而生。这里将简要介绍本公司开展的此项工作的做法。自然伽玛测井校,是根据不同地层的自然伽玛射线强度不同的原理实现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室内对图和现场校两部分。

  • 标签: 伽玛射线 射孔枪 自然伽玛 精确确定 方法精度 套管接箍
  • 简介:气田火山岩气藏储层埋藏、温度高,储层岩石类型复杂,储集空间复杂多样。通过对庆气田火山岩气藏试井曲线特征分析归类,对火山岩气藏的渗流介质类型和储层发育特征等有了进一步认识,为评价该气藏提供了借鉴,可为认识具有类似试井曲线的气井提供指导。

  • 标签: 庆深气田 火山岩气藏试井曲线 曲线特征
  • 简介:78井是用港海一号钻井平台在浅海地区钻探的一口预探井,但该井试油时,钻井平台有效使用面积偏小。针对港海一号的具体情况,设计了适应平台的地面流程,优选了试井设备、优化了井下测试管串、现场化验设备及解释设备,保证了两层油气层测试和两次验塞测试的成功。

  • 标签: 浅海地区 自升式钻井平台 试油 优化设计 工艺
  • 简介:由于水平井井、水平段长、井眼条件差、通井管柱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通井管柱与完井管柱匹配度低、通井时效过长、通井管柱下入困难,增加了井控风险和作业成本。针对通井困难这一突出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综合考虑井眼情况和完井管柱配置,分析了通井扶正器、通井管柱底部扶正器组合(BHA)和送入管柱对完井管柱安全入井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考虑井眼情况和完井管柱配置的个性化通井优化方案,即加长单扶通井,双扶通井BHA优化和增加送入管柱加重钻杆数等优化措施,为超超长裸眼水平井完井管柱的顺利入井提供了技术支撑。

  • 标签: 超深超长裸眼水平井 通井 完井管柱 影响因素 优化技术
  • 简介:研究永冻土人造绝缘体铁路路堤的结构。研究表明,路堤体内部的绝缘体可以保障路堤冻土处在冻结状态。低矮路堤,建议在路堤基底旁铺设绝缘体;高路堤,把绝缘体铺设在堤坡和护堤的支架下方。最后得出确定绝缘体厚度的分析计算和数学模拟结果。

  • 标签: 铁路路堤 永冻土 人造热绝缘体 分析计算 数学模拟
  • 简介:引言在评估地震次生作用,推测泥石流对居民、工程设施和构筑物构成的风险以及研究制定地震地区居民、工程设施和构筑物的保护措施时。必须考虑形成地震成因泥石流的可能性。季风季节,在低山区域人口稠密地区确定地震对泥石流的动力作用程度问题具有特殊作用。在这些地区,泥石流具有明显加重地震后果的许多特点。

  • 标签: 地震成因 泥石流 低山区 萨哈林岛 人口稠密地区 工程设施
  • 简介:在特殊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下开发西伯利亚针叶林地区的土壤,尤其是永冻土区的土壤。大多数情况下,土壤的地理分布和特征不能局限在水平和垂直的区域性概念的框架内进行解释,我们甚至还要考虑当地土壤形成条件中的地表温度特征。这特性在于特定的土壤形成条件、特有的土壤和植被模式;雅库茨克正是这样一个地区,雅库茨克中部地带土壤类型的形态特征同样具有该特性。

  • 标签: 土壤类型 成因特征 地理分布 永久冻土 西伯利亚 气候条件
  • 简介:犹他州地质调查局对犹他州西南部Escalante山谷内的5个地裂缝进行了勘查。2005年1月8—12日,在Escalante山谷突降一场强冬季暴风雪(可引起洪水)后,Escalant山谷内出现了地裂缝。洪水的渗透和层状冲刷(或片冲作用)扩大了地裂缝的范围。这些地裂缝长约100米(330英尺)至400米(1300公尺),而且在BerylJunction地区中部形成了一个不连续的长9千米的裂缝带(一般向北部延伸)。在某些位置,洪水侵蚀了裂缝并形成宽3米、2米的冲沟。据当地居民描述,在洪水泛滥期间,洪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地裂缝(持续时间1天或几天),并在地裂缝上部形成旋涡。布格重力数据显示,Escalante山谷是一个沉积物充填的盆地(以下简称充填盆地),其最深位置正好位于BerylJunetion东部。Escalante山谷也是一个农业耕作区,自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从充填盆地含水层抽取地下水。监测结果表明,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Escalante山谷的地下水位开始稳定下降。近年来,由于干旱,Escalante山谷地下水位的下降速率不断增加。BerylJunction南部地区地下水位的下降速率最大。调查结果显示,地裂缝的物理特性类似于在其他西部地区(由地下水开采和水位下降引起)形成的裂缝。这些地裂缝长与宽的比值(长宽比)较大,且大多数地裂缝是线性结构,可以在多种地层中出现并能够延伸相当大的距离。基于流入地裂缝的洪水总量,地裂缝的深度能够延伸至更大范围(甚至达到地下水位)。沉积层(含粘土)范围内的能够产生不同裂纹特征的地裂缝(例如干缩裂缝、水压实或地表断层)的其他可能的成因是震级较大的地震(大于6.5级)。此外,对Escalante山谷地面进行的高分辨率GPS勘查结果显示,在1941年-1972年期间,BerylJunction中部地区的地面局部下沉4英尺(1.2米),在�

  • 标签: 地裂缝 犹他州 山谷 成因 水文地质勘查 地下水开采
  • 简介:本文介绍了日本雄胜干岩区(HDR;温度为200℃)实验室和野外二氧化碳储存试验结果。在试验过程中,部分二氧化碳预期与岩石发生交互作用并以碳酸盐沉淀(地质反应器;从岩石和碳酸盐沉淀物提取钙)。2007年,把二氧化碳溶解水(含有固态二氧化碳的河水)直接注入OGC-2井(从9月2日至9日)和Run#2(从9月11日至16日))。同时,也向水井中注入多种示踪剂。利用取样器(容量500m1)在深度约800m的位置收集水样,并对其化学和同位素成分进行监测。在Run#2开展试验期间,在把二氧化碳-水注入OGC-2井2天后,向OGC-1井注入河水。在开展野外试验期间,利用“现场分析”技术测定方解石的分解或沉淀速率。把由钛棒或金薄膜覆盖的方解石晶体置于晶胞中,并嵌入晶体探测器内。随后把这种晶体探测器下入OGC-2井内,并在特定深度把水样导入探测器。l小时后取出探测器,并利用最新开发的相位移干涉仪观测方解石晶体,以分析储层流体中方解石的溶解或沉淀速率。“现场分析”结果表明,在注入后2天内观测到方解石沉淀。该结果支持大多数注入的二氧化碳可能以碳酸盐沉淀的观点。

  • 标签: 地质反应器 方解石 固定 花岗岩 二氧化碳(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