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阿尔派恩油田位于阿拉斯加北坡上,在普鲁德霍湾油田以西48km处。该油田目前全部采用水平井开发,用相水气交替注入方法驱油,与原来的开发方案相比,采用目前的新开发方案,预计增加可采储量1034万m^3,提高采收率6.5%。

  • 标签: 水平井 混相水气交替注入法 采收率 驱油机理 开发方案 油藏描述
  • 简介:本文叙述了在普鲁德霍湾油田一种新式相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总体开发设计、油藏模拟和矿场试验。评价了这种技术的两种不同方式所得到的结果。垂向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方法,包括在一口已完井的生产井中,在一个连续性的厚水淹层段的底部,先注入一个相注入剂大段塞,接着注入一个跟踪水小段塞。此相注入剂波及到末被以前相注入剂注入接触的岩石,并且向邻井驱动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在侧向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方法中,是沿着一口生产井或注入井油层的底部钻一口水平侧向井,把相注入剂顺次注入沿着侧向井眼的几个井段,以便使以前注入水未波及区的原油变成可动油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然后将侧向井转为正常生产井或注入井使用。模拟数据表明,垂向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方法能使每口生产井初日产油量达159m^3,新增采油量达3.18万m^3。侧向相注入剂增产措施计算结果表明,每个侧向新井有新原油达15.9万m^3的潜力。相注入剂增产措施矿场试验所采出的原油是混合采出的。但是总体上十分鼓舞人心。到2000年7月,从第一口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侧向新增产原油为约22.76万m^3,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均获得了成功。随后三口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侧向注入井的反应大不相同。第一口垂直井相注入剂增产措施没有见到多大反应,但是可对普鲁德霍湾油田的生产动态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随后一口垂直井相注入剂增产措施很成功,已注入大量相注入剂,并且目前已采出达17.49万m^3原油。到2000年7月,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井累积新增原油超过79.5万m^3,平均日增产原油约为636m^3。根据这些成功的结果,又部署了一个相注入剂增产措施井方案,并正在实施中。

  • 标签: 普鲁德霍湾油田 非常规混相驱油技术 采收率 波及效率 侧向井 含油饱和度
  • 简介:相气水交替注入已在世界上很多油田实施,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数值模拟来研究速度、重力、段塞尺寸、非均质性对气水交替的影响。但是关于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实验室研究还没有见到文献报道。本文报道了在玻璃珠人造岩心的模型上进行了一系列气水交替驱替试验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1)研究一次接触相气水交替注入法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2)阐明驱替过程的驱油机理;(3)为有效开展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基准数据系列。研究中使用玻璃珠人造岩心而不用岩心是为了使我们首次直观地观察每个气水交替试验过程中流体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的间接相气水交替驱油试验是按气水比分别为1:1、4:1、1:4进行的。在一定的流速范围内完成这些试验以研究毛管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并把它们的驱替动态与水驱和简单的混相驱试验相比较。结果表明:驱油效率是速度和气水比的函数,还发现模拟用油-水和溶剂-水相对渗透率是不同的,尽管事实上油和溶剂是一次接触相。如果这一结论对油藏流体成立的话,则清楚地表明一次接触相将影响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预测。

  • 标签: 气水交替 驱油效率 驱替试验 岩心 油藏流体 混相驱
  • 简介:海相裂谷盆地代表从海陆交互相到深海相环境的连续沉积,或者代表从部分水淹到完全水淹的盆地类型。由于在不同裂陷期相对海平面、可容纳空间以及沉积物供给的频繁变化,因而裂谷盆地在同裂陷期沉积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局部盆地基底旋转、盆地沉降以及海平面变化的限制。沉积物供给决定了可容纳空间被充填多少以及以何种方式充填,其受控于与主要源区的距离以及当地断块物源区的规模和沉积物供应能力。不论是浅海还是深海的硅质碎屑同裂陷期的层序,都能根据沉积物供给分为过补偿型、平衡型、欠补偿型和饥饿型四类。沉积过补偿和沉积平衡型以砂一泥一砂三层式同裂陷期沉积充填为特征;沉积欠补偿型是以双层式的砾一砂一泥沉积充填为特征;沉积饥饿型以单层的泥岩沉积充填为特征。不同的裂谷盆地充填样式中,同裂陷初期、强烈裂陷期和晚期与后裂陷初期在层序的连续发育、沉积体系及地层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别:就像地层界面的构造意义(起始时刻和经历时问),例如下盘的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和海相密集段。尽管海相同裂陷期的充填具有多变性,但是四类裂谷盆地充填样式的分类方案为同裂陷期储层的分布和几何形态及源岩类型的预测提供了基础和强有力的工具。

  • 标签: 裂谷盆地 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供应 同裂陷期层序 海平面升降
  • 简介:常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多是解决一个点上的问题,只能利用间隔较大的多点测量对速度界面进行划分,不能准确确定表层的岩性界面和结构,对岩性的分析也存在多解性。地质雷达(GPR)探测是利用不同界面的电性差异识别岩性变化的特征,能快速、准确地查明表层结构和确定岩性,从而提供合理的野外地震采集参数。目前,该项技术正在我国东部地区推广应用。

  • 标签: 表层结构调查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 GPR技术 岩性 地震勘探
  • 简介:世界上游油气行业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秩序。国家石油公司控制了大部分油气储量,但在现有产量中的比例却要小得多。这种情况很快就要改变。根据本《展望》基准方案的预测,国家石油公司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比例将从2007年的57%增加到2030年的62%,而且在所增加的总产量中,国家石油公司要占80%。

  • 标签: 油气工业 上游 国家石油公司 力量 结构 总产量
  • 简介:除了岩性复杂外,火山岩储层孔隙类型和岩石结构也十分复杂。区别不同结构的火山岩对于后续的油气储层评价、裂缝发育情况估计是十分重要的。常规测井曲线难以识别出火山岩这种结构上的差别。我们对测井曲线进行了分数维的提取,观察到火山熔岩的分数维普遍比火山碎屑岩小,讨论了各种参数对计算分数维的影响。

  • 标签: 测井曲线 火山岩 非线性 分形
  • 简介:已证实电阻率测井是岩性识别、对比、孔隙度评价、烃类指示和含水饱和度计算的有效手段。碳酸盐岩发育有多种孔隙类型,其大小和复杂性可以涉及好几个数量级。虽然可以猜想在电阻率和碳酸盐岩孔隙结构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对此还没有详细的了解。从5个不同地区和时代的露头和井下碳酸盐岩中采集了71个岩心塞,然后测量了它们的电阻率性质并利用薄片的数字图像定量分析了孔隙结构。这一分析显示,除孔隙度之外,微孔隙度的综合作用、孔隙网络复杂性、大孔隙的大小以及孔隙的绝对数量都对电荷的传导有影响。具有小孔隙和复杂孔隙网络的样品有很低的胶结因子,而具有大孔隙和简单孔隙网络的样品则有很高的胶结因子。具有分离孔洞的样品有最高的胶结因子。这些结果显示:(1)在碳酸盐岩中,对控制电阻率有较重要作用的似乎是孔隙结构和孔隙绝对数量(孔隙连通性),而不是以前模拟研究所认为的孔喉直径;(2)具有高电阻率的样品可以有很高的渗透率;大而简单的孔隙有利于流体流动,但较少的孔隙数量会限制电荷的传导;(3)孔隙结构特征可以根据电阻率数据来估算,并可用于改善渗透率的评估和使含水饱和度的计算更准确。

  • 标签: 孔隙结构特征 电阻率测井 碳酸盐岩 含水饱和度 孔隙度 岩性识别
  • 简介:在南里海盆地的阿塞拜疆部分,上新统产油层系(ProductiveSeries)的佩雷里瓦(Pereriva)和巴拉哈尼(Balakhany)组是重要的储集单元。解释认为,该层序的岩相分布反映了河流沉积体系的演化,从沉积物混杂程度高且粒度比较粗的低弯度河流沉积体系(佩雷里瓦组),演变为沉积物混杂程度较低且粒度比较细的高弯度河流沉积体系(巴拉哈尼组)。有四个模型可以描述这些地层的结构和非均质性,它们的变化与容存空间与沉积物补给之间的比率(A/S比)有关。佩雷里瓦组下部55m厚的层段是这套地层非均质性最低的部分。在分选良好的席状砂岩之间夹有横向连续的冲积剥蚀层(低A/S比)。对于流体流动,几乎不存在低渗透率的遮挡层。从储层性质看,该层段在所研究的这套地层中是最好的。虽然佩雷里瓦组上部50m厚的层段也具有相似特征,但是侵蚀滞留沉积物形成了横向不连续的泥质内碎屑层。这些层位和局部的泥岩和粉砂岩共同构成了流体流动的潜在封隔层或遮挡层。巴拉哈尼组下部70m厚的层段大部分都有很低的非均质性,在由混杂侵蚀面组成的中部层段以上和以下更为如此。这组地层上部80m厚的层段在所研究的这套地层中A/S比是最高的。储层的非均质性可能是由扭曲砂岩和较细粒的河道充填物造成的。横向广泛分布的泥岩和粉砂岩层构成了潜在的流体遮挡层。据推测,这些地层结构的变化受控于不同规模的气候变化,而面对这些气候变化的是一个隆升的大高加索(GreaterCaucasus)的影响在不断增大的盆地。

  • 标签: 地层结构 储层性质 阿塞拜疆 地层非均质性 新近系 河流沉积体系
  • 简介: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多样,孔隙大小可以相差多个数量级。传统的孔隙分类方法都涉及孔隙结构的描述,但在与岩石物性的对比方面都比较欠缺。我们介绍了一种数字图像分析(DIA)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定量的孔隙空间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和碳酸盐岩的物理性质建立联系,具体地讲就是与声波速度和渗透率建立联系。由薄片获取的这些DIA参数可以反映二维孔隙大小(DomSize)、圆度(γ)、高宽比(AR)和孔隙网络复杂性(PoA)。把这些DIA参数和孔隙度、渗透率及纵波速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除了孔隙度之外,微孔隙度、孔隙网络复杂性和宏孔隙大小这三个参数的共同作用对声波特性的影响最大。把这些参数和孔隙度相结合,可以把决定系数(R2)从0.542提高到0.840。研究发现,在孔隙度一定的条件下,单个孔隙规模大但微孔隙数量少的岩样,其声波速度要大于孔隙规模小但结构复杂的岩样。只根据孔隙度估算的渗透率,其准确度很低(R2=0.143),但在结合了孔隙几何形态信息PoA(R2=0.415)和DomSize(R2=0.383)之后,其准确度就会有大幅度的改善。此外,DIA参数与声波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根据声波测井曲线往往不能把粒间孔隙和/或晶间孔隙与独立的孔洞孔隙区分开来;纵波速度并不完全受控于球形孔隙的百分比;根据声波资料可以定量估算孔隙的几何形态特征,并用于改善渗透率的计算。

  • 标签: 孔隙结构 声波速度 碳酸盐岩 渗透率 数字图像分析 孔隙几何形态
  • 简介:利用R/S分析法对胜坨油田坨715井和坨711井层序地层单元内部进行了相关性的分析,发现在准层序组内部R/S曲线呈线性特征,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的实质是其内部具有一种自仿射分形结构。文中还进一步讨论了这种自仿射结构的成因,认为在各级层序地层单元中均具有这种分形结构。这种层序单元的结构特征揭示了层序内部的本质规律,对层序单元变化特征的预测以及层序地层演化的模拟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层序地层学 测井曲线 分形 R/S分析 标度律 自仿射结构
  • 简介:通过对测地雷达(GPR)、浅层岩心样品和露头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一个下奥陶统Ellenburger群合并坍塌古溶洞系统的井问三雏结构。这些数据采集于得克萨斯州中部MarbleFalls附近的一个研究区,数据采集区面积约为800×1000m(-2600×3300ft),可覆盖象西得克萨斯州这类地区典型井网(0.65km^2)中的多口油井。通过对岩心的岩相描述和GPR反射响应的综合分析,识别出了几个仅靠GPR数据就可以成图的古溶洞相:①连续反射的是未扰动地层;②具有断裂和褶皱特征的相对连续反射的(几十米以上)是扰动地层;③不连续或连续性很差的杂乱反射反映的可以在岩心中识别出的、而在GPR数据中则无法分辨的非均质溶洞角砾岩相。它们包括强扰动地层相、粗碎屑杂乱角砾岩相、细碎屑杂乱角砾岩相和沉积充填相。基于岩心和GPR数据描述的合并坍塌古溶洞系统的三维结构表明,角砾岩体走向带存在350m(1100ft)宽、1000(3300ft)多米长、数十米厚。这些角砾岩体是合并坍塌古溶洞。角砾岩体之间是200m(660ft)宽的扰动和未扰动围岩。当一个溶洞系统被埋藏之后,机械压实作用会形成多种构造。这些构造包括褶皱、下陷和断层。褶皱和下陷的规膜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与坍塌有关的断层数目很大,断距可达数米,其中多数为正断层,逆断层也有可能出现。

  • 标签: 合并坍塌 古溶洞系统 扰动围岩 杂乱角砾岩 沉积充填 坍塌角砾岩
  • 简介:空中调查(aerialinvestigation)极大地增强了人们观测和描述那些在地面难以开展研究的露头的能力。文中描述了如何通过小型无人机(UAV)采集影像资料来模拟岩石露头和建立详细的数字地形模型(DTMs),后者可用于在真三维(3-D)空间内开展多尺度的数字构造成图(digitalfeaturemapping)。地理编码的(Georeferenced)数字露头是对现场测量的一种补充,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课堂和野外学习体验。小型无人机在不同的高程和方位拍摄的高分辨率照片可用于把地层特征转换为3-D数字表示形式,空间精度可以达到1cm。利用StructurefromMotion(SfM)摄影测量方法把以2-D图像序列形式记录的复杂地形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在3-D模型中。把高分辨率照片充填到所建立的DTMs之中,就可以实现厘米尺度的地层解释。以新西兰中新世东岸盆地(EastCoastBasin)为例,说明了这种露头成像和模拟方法的应用。这里陡峭海岸悬崖上的陆坡沉积露头和大面积浪蚀台地上的陡倾深海盆地沉积露头,为人们提供了研究沉积作用及地层结构(stratigraphicarchitecture)的极佳机会。运用我们的方法.可以对人们无法接近的150m高垂直海岸悬崖上出露的以及沿着2000m长浪蚀台地出露的沉积地层进行描述,并定量刻画其几何形态变化。最终揭示了两个沉积体系的大尺度时空特征,而这种尺度是以往的常规野外观测技术无法企及的.

  • 标签: 小型无人机 盆地沉积 地层结构 模拟方法 测量方法 中新世
  • 简介:对储层条件下无定形和结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助稳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二氧化碳泡沫驱提高采收率。采用三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研究了颗粒结构及润湿性对生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的作用,这三种颗粒具有晶体结构或无定形结构,润湿性各异。在不同的相比和总流量下,研究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构和及其疏水性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特性的影响,如泡沫形态、泡沫阻力系数和流度等。研究结果表明,结晶二氧化硅和无定形二氧化硅助稳的二氧化碳泡沫具有相似的流动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疏水性对生成二氧化碳泡沫作用最大,二氧化碳气泡的尺寸随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疏水性的增强而大大减小。在比较大的相比及总流量分布范围内,疏水性最强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所造成的泡沫流度降低幅度都是最大的。

  • 标签: 二氧化碳泡沫 硅纳米颗粒 颗粒结构 流动特性 疏水性 多孔介质
  • 简介:与油的相性是三次采油过程中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扫孔隙内石油的主要优点之一。在储层规模上,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还可提高波及效率。但是,尽管在自19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个先导试验项目中都曾考虑采用相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但只有很少几个实验室研究项目真正以热力学状态下二氧化碳形成的泡沫为研究对象。确实,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质和粘度高于普通气体,这对多孔介质中其泡沫品质有影响,如流度降低因子(MRF)和有油存在时的特性。我们提供的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发泡剂不能有效提高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度的控制能力,但配置得当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MRF。基于这些发现,我们研究了泡沫对岩心驱替试验中混相驱效率的影响。反过来,我们也评估了二氧化碳与油的相性对泡沫MRF的影响。我们的方法基于不同配方不同含油饱和度的多岩心驱替试验。另外,我们还在油藏条件下(温度和压力)进行了物理一化学测量,如表面张力测算和泡沫稳定性监测。这一组试验表明,多孔介质的成功驱扫需在MRF最大化和乳化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找平衡。本文基于二氧化碳相的热力学性质,为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试验结果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为读者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岩心驱替的结果时必须考虑气体性质提供了依据。这有助于理解各种文献中看上去互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MRF值随压力的变化和油存在时的变化。

  • 标签: 超临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泡沫 表面活性剂溶液 含油饱和度 多孔介质 岩心驱替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