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论述了粤北诸广、东花岗岩中140、120、90Ma三期铀矿特征,并对三期铀矿进行对比,阐明它们之间的差别。第一期铀矿(140Ma)与钾交代一云英岩化有关,是钾质交代系列。第二期铀矿(120Ma)与碱交代一绿泥石化有关,是钾、钠混合交代系列。第三期铀矿(90Ma)与钠交代-绢(水)云母化、硅化有关,是钠质交代系列。指出前两期铀矿成矿与硅化带无关。在此基础上用烃碱流体成矿理论对两种早期铀矿进行再认识。

  • 标签: 花岗岩 碱性地幔流体 铀成矿 钾质交代系列 钾钠混合交代系列
  • 简介:重点论述了岭沟金矿区域地质特征、矿化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岭沟金矿属沉积—热液型金矿。

  • 标签: 金矿 成矿地质特征 成矿条件 成因
  • 简介:本文主要是对略阳一勉县大断裂北侧找金提出讨论。南侧已突破,利用找金理论找到了煎茶岭式的大型金矿;北侧对白沟至两河口之间141(又称坎子上)矿区铀-钒-钼-镍-银多条矿带进行了初步的金矿检查,作者在原有的资料基础上对金的富集理论与金、铀多元素相关矩阵的研究后,提出了综合找矿、综合分析,认为找金前景乐观,有可能发现金矿床与新类型。

  • 标签: 铀多金属矿 预富集 金矿床 综合找矿
  • 简介:本文提出的基于重力“剥皮”的变密度多界面震联合解释技术弥补了用单一物探方法难以探测沉积盆地盐膏层的不足。该技术采用重力“剥皮”法获得由盐膏层引起的剩余异常,据此成功地反演出了东营凹陷盐膏层的顶面深度和等效厚度。推断解释东营凹陷盐膏层由10个规模较大的盐膏体组成,呈北东向的扇状展布,顶面埋深1700-3700m,北部埋深较大,南部埋深较小。反演结果与实钻误差仅为2.96%。

  • 标签: 东营凹陷盐膏层 重震联合解释技术 地震勘探 顶面深度 等效厚度 反演方法
  • 简介:提出了基于单相关系数搜索的变形的n维黄金分割算法,根据磁异常反演了济阳坳陷花沟地区的视密度与视磁化强度的空间分布。结合钻井、磁力和重力异常图圈定了其火成岩的分布:推断出42个酸性火成岩体和33个基性火成岩体;按200m的深度间隔分11层编制的800-3000m内各深度层上的火成岩分布图,较好地展示了火成岩的空间位置。

  • 标签: 济阳坳陷花沟地区 火成岩 重磁反演方法 视密度 视磁化强度 空间位置
  • 简介:针对新疆克拉玛依风城油田浅层稠油在长期的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出现地表汽窜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首次采用电位监测法对汽窜通道进行模拟,寻找关键通道和节点位置;同时研制了一种高温封堵剂,室内实验表明,其抗温可达260℃,抗压强度可达8.0MPa,具有优良的封堵效果。通过对关键节点井实施封堵施工,对汽窜通道实施有效封堵,达到解决地表汽窜问题。对现场封堵施工情况和封堵治理前后电位图的分析比较,验证了电位监测法在模拟汽窜通道、寻找关键井方面的准确性,可利用其大幅度地提高封堵效果。

  • 标签: 蒸汽吞吐 地表汽窜 电位监测法 高温封堵剂
  • 简介:火成岩对地震反射存在明显屏蔽效应,而磁电勘探获得的异常信息则是地下地质目标的体积效应,不存在这种特点,磁电震多种资料的互补可增强火成岩目标的认识。通过阳信地区三维磁电资料的处理与地震、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区内多发育北西向深大断裂,具有较强的继承性,是火成岩发育与油气运移的通道。其中,沙三段火成岩发育较薄,分布范围有限;沙四上段火成岩发育范围广,厚度大,为引起本区磁异常的主要磁源体。分析认为,Y101构造属背斜正向构造带,东西两侧存在生油洼陷,且断裂非常发育,是沙四段火成岩成藏有利区带。

  • 标签: 三维重磁电 火成岩 三维可视化 断裂体系
  • 简介:合肥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多年勘探未果。通过对重磁电资料的目标处理,建立了全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应用磁电震物探资料联合反演,绘制了印支面和结晶基底构造图,发现了“影子盆地”。认为盆地南北分区,众凹环隆,自南而北可划分为北淮阳前陆冲断带、舒城前渊沉降带、六安前隆断褶带和肥北隆后斜坡带,后三个构造带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 标签: 重磁电震联合反演 合肥盆地勘探 地质构造 地球物理勘探
  • 简介:我们为砂岩中纤伊利的形成构想了一种模型,其中高岭石是基本反应物,而钾来自原地钾长石颗粒的溶解或被输入到这一模型的基准构架中。利用除温度和时间外还考虑了饱和状态的阿雷尼乌斯方程,模拟了伊利纤维的成核和生长。成核作用发生在孔隙壁上,同时可以确定白云母和碎屑伊利是动力学性质有利的基质。为了考虑其他成岩作用对表面积和反应物体积的影响并为渗透率模拟提供输入参数,可以将这一模型与“试金石”(TouchstoneTM)模型结合起来。在两个数据集的基础上我们评价了这一伊利模型的性能。一个是中挪威海域最高温度为108—173~C的侏罗系石英砂岩数据集,另一个是东南亚海域最高温度为157—182℃的岩屑砂岩数据集。采用同样的动力学参数,这一模型拟合了两个数据集测出的伊利、高岭石和钾长石的含量。考虑到与碎屑混入有关的不确定性,预测的K—Ar年龄是符合现有数据的。虽然这些分析样品没有获得伊利粒径数据,但挪威数据集得出的模拟雏晶厚度仍然与北海类似温度史样品0.004—0.012um的已发表测量结果相当。

  • 标签: 模型拟合 石英砂岩 成核作用 伊利石 生长 最高温度
  • 简介:苏里格气田中区的主力产气层位为中二叠统下盒子组盒8段,沉积相类型及特征长期倍受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争议。根据钻测井资料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苏里格气田中区盒8段属河流沉积体系,其中盒8下段为辫状河沉积,盒8上段为曲流河沉积。在精细描述沉积相特征的基础上,对苏6区和苏14区加密区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标签: 苏里格气田 盒8段 沉积相 辫状河 曲流河
  • 简介:通过对光沟铀矿床含矿与非含矿伟晶岩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指出了二者存在的差异。认为光沟铀矿区伟晶岩是灰池子岩体多期分异后残余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残余岩浆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初步建立了光沟铀矿区含矿伟晶岩的宏观和微观标志,对今后该区找矿和科研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含矿伟晶岩 非含矿伟晶岩 差异性
  • 简介: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表示,预计中国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石油日需求将增加30×10^4桶,至每日770×10^4桶,并在第三季度保持该水准。

  • 标签: 石油 中国 预计 EIA 平均 水准
  • 简介:在20世纪最后的25年里,地质家们用地球动力学方法研究沉积盆地,从而大大改变了对沉积盆地的结构、演化和含油气性的认识。古地球动力学沉积环境决定了岩石的物质成分、有机质的类型、数量和保存条件,而后来的盆地分割和回返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则影响到油气的生成(动力破坏作用)、运移、聚集(保存)、圈闭的类型、储集岩及其盖层的演化,这些因素归根到底决定了原始油气地质资源量的大小。

  • 标签: 地球动力学 沉积盆地 储集岩 圈闭 盖层 沉积环境
  • 简介:核工业二○三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前身为西北一八二大队中心实验室,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心为国家实验室认可、国家计量认证、国防计量认可合格单位。本着“服务于军品,兼顾民品,走军民两用发展道路”的精神,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成为从业人员技术过硬、专业设置齐全、仪器装备精良、在西北地区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实验室。

  • 标签: 诚信 服务 质量 核工业研究所 分析测试中心
  • 简介:根据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对延长油气区盒8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和阶段划分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盒8段储集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较高,结构成熟度较低。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目前基本处于晚成岩阶段的B期,部分进入晚成岩C期。早成岩A期至晚成岩B期的压实作用、晚成岩A期的交代蚀变作用是使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因素;晚成岩B—C期的充填胶结作用是储层质量变差的又一原因,绿泥石环边胶结和溶蚀作用则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图3表1参9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油气区 砂岩成岩作用 盒8段储层 孔隙演化
  • 简介:在墨西哥湾东北部上侏罗统Smackover组内斜坡上,密西西比内盐盆地的东部、Manda亚盆地、以及Conecuh亚盆地中,古地貌上发育浅水凝块叠层隆起。这些凝块叠层的厚度可达58m(190ft),分布面积达6.2km^2(2.4mi^2)。尽管这些隆起的凝块叠层作为勘探目标已达30多年,但在该区域仍不断发现新的油田。凝块叠层最有利的发育条件是:坚硬的基底、生长初期零至低的背景沉积速率和海平面的上升、以及低能、广适性生物生长的古环境。由于环境适宜,这里(发育凝块叠层的部位)会出现广泛发育的微生物。与区域海退有关的古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导致凝块叠层的消亡。在对凝块叠层储层远景区进行钻探时,取得成功的关键是:①使用三维地震反射技术以发现古隆起,再确定可能存在的凝块叠层储集相是处在脊部还是翼部,和位于油水界面之上;②根据在露头观察到的凝块叠层生物礁的特征,建立一个用于重建凝块叠层隆起形成过程的三维地质模型,以此提高发现树状和杂乱状凝块叠层储集相的成功率;③用蒸汽抽吸作用代替渗滤回流作用和混合带作用作为评价凝块叠层生物粘结灰岩的白云化作用强度的方法。

  • 标签: 叠层石 上侏罗统 墨西哥湾 远景区 东北部 油气勘探
  • 简介:奥地利磨拉盆地的主要天然气储层为渐新世一中新世Puchkirchen组及其下伏Hall组地层的深海相沉积物。我们根据一个面积为2000km^2的区域性3D地震资料集建立的一种新的地震地层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这个典型的深海前陆盆地沉积过程和储层分布的理解。用近350口并的资料标定的区域性3D地震属性图揭示了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磨拉盆地前渊一个低弯度大范围(宽3—5km,长〉100km)的河道带内。河道主要被含浊积岩的砾岩和砂岩以及由滑塌沉积物和岩屑流沉积物组成的杂岩所充填;漫潍区则主要由细粒浊积砂岩和泥岩组成;深切谷和阻塞的斜坡扇沿盆地南缘展布。在盆地北部,侧向分流河道与轴向河道带相交。大型天然气藏形成于河道轴向带及斜坡扇砂岩中的地层圈闭和构造圈闭中,少量天然气聚集在漫潍扣分流河道沉积物中。盆地几何形态对河道带的结构及后来的沉积物分布具有重大影响。大型深水河道体系在前陆盆地中极不发育,利用高质量的地震资料和广泛的钻井取心数据库可以为Puchkirchen组地层建立沉积模型。该沉积模型可以为其它狭长的深水盆地,特别是那些缺乏大量的现代资料的盆地提供类比。

  • 标签: 深海相 前陆盆地 沉积模型 河道 地震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