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经多种方法综合测试,原称的白土初步确定为富镁质粘土,其物理化学性质、地质特征、产出环境与青海湟中的镁质粘土较相似。类比证明这种矿产在陶瓷、耐火材料、冶金、涂料、玻璃、橡胶、造纸业、抗菌杀菌、化肥工业等方面均有较广泛的用途。

  • 标签: 镁质粘土 综合分析 矿化特征 用途探讨
  • 简介:通过对已有的物化探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分析解释,研究了红山地区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在此基础上,推测了工作区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和构造形态,查明了工作区找矿目的层的埋深、厚度及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了铀源,预测了工作区铀成矿有利地区等,对该区铀矿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红山地区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应用 高台县 铀源 铀矿
  • 简介:2007年以来,中石化江苏油田积极寻找新的资源接替区块,在确保苏皖老探区探明储量任务完成的同时,加快域外新区油气勘探步伐,头7个月基本落实探明储量507×10^4吨,控制储量1116×10^4吨,预测储量1115×10^4吨,油气勘探三级储量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63.4%、140%和111%。

  • 标签: 石油储量 江苏油田 探明储量 油气勘探 控制储量 预测储量
  • 简介:新墨西哥州奥特罗(Otero)的麦克格莱戈山脉是美军轰炸机与炮兵的一个训练和试验基地所在地。该区含有几个构造单元,包括奥特罗台地、休科(Hueco)山、图拉罗萨(Tularosa)盆地以及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山。区域内仅钻有9口探井,最晚的井钻于1954年。尚未建成油气产能。1997年,在距该区以东10英里的哈维E.耶慈(HarveyE.Yates)的贝内特兰奇(BennettRanch)Y—1井发现了天然气。该井意味着在其它未开采的前缘区首次发现商业性天然气。烃源岩为泥盆系页岩、密西西比系页岩和灰岩以及宾夕法尼亚系页岩和灰岩。烃源岩在麦克格莱戈山脉南部普遍为热成熟,而在北部则为未成熟至接近成熟。地层越靠近第三纪侵入岩复合体则热成熟度越高;在宾夕法尼亚地堑热成熟度也可能随埋深而增大。储集岩存在于奥陶系、志留系、密西西比系和宾夕法尼亚系剖面中,奥陶系和志留系储层为孔洞发育的白云岩。密西西比系剖面可能含有一些碳酸盐岩礁储层,宾夕法尼亚系地层主要为盆地相沉积物,潜在的储层包括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物;浅水储集相可能位于盆内隆起上。侵入密西西比系和宾夕法尼亚系烃源岩的第三纪火山岩基岩也可能成为储集岩。

  • 标签: 新墨西哥州 石油地质 山脉 热成熟度 1954年
  • 简介:杭州——瑞金——韶关深大断裂带和政和一大埔断裂带控制了中国东部火山活动大格局;把海南、广东惠州莲花山一带原高基坪群下亚群定为J3,上亚群及南园组定为K1、石帽山群为K2。白垩纪三分、原K1升为K2,K2升为K3;与中新生代时期区域应力由挤压向拉张裂解逐步演化相匹配,相应地发生初火山旋回、主火山旋回和破火山旋回三大火山活动旋回、形成对应的相系相型和岩石组合;把产於火山岩中与破火山作用有关的一系列铀矿床概括为“破火山系列新不整合型铀矿”,并划分为体型、层型、脉型三种形态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控制因素,评价准则和勘查模式。

  • 标签: 火山岩型铀矿 火山地质 火山旋回 火山活动旋回 深大断裂带 中国东部
  • 简介:中卡兹库姆铀成矿是中亚地区重要的成矿,该区铀矿以砂岩型铀矿为主,其中乌奇库杜克矿床是世界最早发现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本文通过对该类层间氧化带型铀矿成矿条件的研究,对比了中卡兹库姆铀成矿与中亚地区其它铀成矿不同的成矿特征,总结了该类型铀矿成矿的时间、空间和定位规律。

  • 标签: 成矿省 乌兹别克斯坦 成矿规律 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 中亚地区 砂岩型铀矿
  • 简介:根据笔者在该地区近十年的实际工作和研究,简要介绍了堆浸场的基本情况,矿石特征及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详细介绍了该地区金矿石堆浸的工艺流程及技术参数,可为今后同类型金矿石开展堆浸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经济效益 金矿石 堆浸工艺 陕西省 山地 凤县
  • 简介:我们使用基于数据体象素可视化技术,分析了从俄亥俄州杰克采集的一组偏移的三维地震反射数据。调节前寒武纪反射面时间切片中心象素的不透明度,结果,揭示了在海平面之下大约1460m(4800ft)的一排水河道系统对俄亥俄州前寒武系表面的切割现象。发生于侵蚀作用在前寒武纪不整合面上产生了100m(350ft)宽的支流的图象,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前寒武系表面的大致平行于俄亥俄州地下Grenville前缘走向的400m宽的河道。定义前寒武纪反射面的零相位地震子波的增宽和分裂,展示了这些河床。此地震子波图象是由上覆MountSimon组和下伏的河道充填间的界线与下伏的前寒武表面之间的界面的反射所引起的薄层干扰效果应生。因此,这个地震图象能定位俄亥俄州地下一新的岩性单元。这些河床沉积比上覆MountSimon组更老,因此,必须至少应是中寒武世时代。河床形态表明其流动的方向大约是向南60kin的Rome地槽,很可能把沉积物输送到该盆地。尽管用三雏地震方法只对俄亥俄州进行少量的取样,这种被埋藏的古河道沉积在前寒武系面上是很普遍的。

  • 标签: 俄亥俄州 前寒武系 河床沉积 三维可视化 三维象素解释
  • 简介:在上一篇论文中,我们介绍了怀俄明州纳特罗纳(Natrona)索尔特河(SaltCreek)油田CO2泡沫先导试验的实验室研究、油藏模拟和初步设计。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测试分析以及先导试验的初步结果,包括注入量剖面(injectionrateprofile)、产量数据分析、注入和生产测井、化学示踪剂、流线分析(streamlineanalysis)和油藏模拟。虽然索尔特河油田的CO2驱开发已经非常成功,但个别孤立的井网仍面临着CO2采出量大和CO2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通过小规模高渗通道(裂缝、漏失层等)的流体窜流以及注入流体的重力上窜(over—ride)。为此,开展了泡沫先导试验,来测试利用CO2泡沫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注入量的变化(在恒定的地面注入压力下)是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注入量降低了约40%,说明CO2在储层中的流度大幅度降低。在注入表面活性剂之前和之后开展了生产测井和注入测井,观察到一口生产并的产出剖面发生了变化。在注入表面活性剂之前和之后的注气和注水阶段还注入了化学示踪剂,结果显示CO2从小规模高渗通道(例如裂缝)转向(diverted)。对4口相邻生产井的生产数据开展了分析,结果显示产液量出现了确定性的增长,而且气一液比也相应地下降。流线分析结果表明,还实现了CO2的平面转向(arealdiversion)。文中最后介绍并讨论了油藏模拟预测结果。CO2驱采油已经成为很多水驱油田的标准EOR技术。通过改善驱替效率(例如利用CO2泡沫)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 标签: CO2驱 水驱油田 测试分析 怀俄明州 泡沫 试验
  • 简介:从1987年12月到1991年3月,多家作业公司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孔乔(Coneho)的国王(King)砂岩下段[宾夕法尼亚系上统锡斯科(Cisco)群]油气层带对25个远景圈闭进行了测试。他们综合应用了地下地质、航空气体遥感普查、地表放射性测量、土壤磁化率测量扣土壤气烃类测量等方法来确定远景圈闭。在国王砂岩中获得6项新发现或扩边发现,而在较深的戈恩(Goen)灰岩也有3项油气发现。这样就使估算的勘探成功率达到:36%,而到1998年勘探和开发的总成本大约为每桶探明可采油当量0.89美元。每个成功远景圈闭的发现井井位主要是根据地下地质和地表地球化学数据的结合而确定的。作为要详细介绍的实例,我们将提供布雷迪溪(BradyCreek)扣阿加瑞塔(Agaritta)油田的有关资料。阿加瑞塔油田是两个最大的油田之一,它的发现依据了下列数据的结合:(1)区域地下地质预测;(2)航空油气遥感;(3)隙间土壤气烃类数据;(4)土壤磁化率测量数据;(5)由伽马射线光谱计量的地表钾和铀的含量。在隆瑟姆达夫Ⅱ(LonesomeDoveⅡ)一派帕德里姆(PipeDream)油田(国王砂岩油田),部分地区也测取了地表地球化学数据。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土壤气烃类测量和土壤磁化率测量的异常具有互补的特征。随后在阿加瑞塔油田东北方对国王砂岩层带的勘探并没有发现任何产油圈闭,但却导致了塞尔登(Selden)气田、95新年油田和迭克马(DarkHorse)油田的发现,它们的产层都是较深的戈恩灰岩。

  • 标签: 得克萨斯州 地质预测 油气田 地球化学相 地表 美国
  • 简介:文中描述了美国怀俄明州纳特罗纳(Natrona)索尔特河油田(SaltCreek)CO2泡沫先导试验的设计。CO2泡沫技术被确定为前景较好的候选技术,用于提高某些目标井网的波及效率。第二套WallCreek(WC2)砂岩地层是主要的产油层段,其净厚度大约为80ft,埋深大约为2200ft。先导试验区筛选过程的第一步详细研究了这个油田很多井网的地质特征、注采特征和经营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注入井位于井网中心的一个五点法井网,用于开展先导试验。开发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配方,这个配方不仅能够在地层条件下产生所需的泡沫响应,而且还可以满足初步的经济和经营目标的要求。通过岩心驱替试验进一步研究了这种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特征。建立了历史拟合的油藏模拟模型,预测了在没有泡沫的情况下油田的开采动态,从而提供了与预期的泡沫响应进行对比的基线。然后利用泡沫的动态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标定,并利用标定后的模型指导这个先导试验项目的实施和油田开发动态的预测。这个先导试验项目已于2013年9月启动。文中对初步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油田开发动态 油藏模拟模型 泡沫技术 怀俄明州 试验区 CO2
  • 简介: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克拉克湖气田位于已发生弥漫型白云石化的中泥盆统奴角组中。克拉克湖气田储层主要由弥漫型白云岩构成,同时也有一些鞍状白云岩。在鞍状白云岩任-10米长的取心层段,岩性的体积变化范围为灰岩为零到白云岩为20%~40%(局部高达80%)。有些鞍状白云岩是交代成因,另有一些则是胶结物,而且这两种鞍状白云岩都伴生了溶蚀孔隙度和重结晶的基质白云石。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基质白云石和鞍状白云石的成因和形成时间,特别是要确定这些白云石是否属于热液成因。岩相和地化的综合研究发现,弥漫型基质白云石化是晚泥盆世到密西西比纪期间盐饱和卤水长距离运移的结果。流体包裹体的均质化温度显示,基质白云石化的温度大约在150℃(未校正)到190℃(已校正)之间。这些温度明显不同于皮斯河穹隆以南艾伯塔盆地白云石化泥盆系礁的已发表研究成果。那里的弥漫型白云岩化是由性质略有改变的海水在大约为60-80℃的温度下发生平流的结果,而且那里也从未出现过热液作用。克拉克湖的鞍状白云石与基质白云石不属于同一成因,而且也不是热液白云石化的产物(从严格意义上说)。相反,它们是在晚泥盆世到密西西比纪极高温度流体流动和板块边缘构造运动期间,因石膏饱和卤水的侵入而使基质白云石发生热液蚀变的产物。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表明,热液蚀变的温度介于230℃(未校正)和267℃(已校正)之间,明显高于奴角组埋藏期间所获得的190℃温度。石盐和石膏饱和卤水的来源是中泥盆世的蒸发岩形成环境,大约在克拉克湖以南和/或以东200公里处,也就是在皮斯河穹隆附近。

  • 标签: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白云石化 热液蚀变 中泥盆统 克拉克 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