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孟买高油田下部的基底碎屑砂岩来源于花岗质基岩,1987年以前,对非常规储层中的基岩和基底碎屑砂岩进行过勘探。然而,在1989年钻了第一口探井之后的20年,这些储层并未成为目标储层。基底碎屑砂岩的巨大潜力尚未被开发,不过由于广泛进行的水力压裂设计优化,使得动用这些资源成为可能。之前,采用酸化增产措施对基底碎屑砂岩储层没有一点效果,因为这些砂岩源自花岗质基岩,含有粘土矿物(高岭石和绿泥石)、重矿物、菱铁矿、黄铁矿、赤铁矿等,由于低滤失性以及联合反应动力学不佳,酸处理难以获得效果。最终,使用支撑剂的水力压裂增产措施被证明能提高产能,并且也是一种谨慎的替代选择。

  • 标签: 水力压裂技术 碎屑砂岩 基底 天然裂缝 火山岩 非常规储层
  • 简介:非常规天然气(致密气、煤层气和页岩气)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能源类型。这类气藏的低渗透率非常低,其经济开采取决于甜点区的识别。目前,这类气藏常用的开采技术大都极大地依赖储层的可压裂性。含气页岩储层内存在脆性比较好且渗透率比较高的层带是页岩气开发取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这类脆性带与泥岩内石英和/或碳酸盐矿物含量比较高有直接关系。在粘土矿物含量比较高的泥岩中,石英矿物可能会因海底动物(infaunalorganisms)的掘穴活动而富集和重新分布。页岩储层中物性较好的带,可能是由石英颗粒选择性富集形成的粉沙质和砂质弯曲条带(tortuousstrips),这些石英颗粒构成了潜穴晕环(burrowhalos)。颗粒选择性(Grain—selective)潜穴可以改善储层的储集能力、渗透率和可压裂性,因而控制着页岩油气储层的存储系数(storativity)。文中展示了三种不同类型藻管迹(Phycosiphon—like)潜穴的三维重建结果,并研究了可能因遗迹组构的存在(ichnofabric)而形成的流体流动通道。采用体积法对藻管迹(phycosiphoniform)潜穴制造者产生的生物扰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这类生物扰动层段内,孔隙度和渗透率因生物扰动而提高的沉积岩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可达13%~26%。因生物扰动而形成的石英质条带高度弯曲,而且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很好的连通性,从而使页岩的纵向和横向渗透率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此外,潜穴产生的石英格架(quartzframeworks)可以改善原本不具脆性的泥岩的局部可压性。

  • 标签: 储层物性 页岩气 低渗透率 选择性富集 生物扰动
  • 简介:丹麦和瑞典的碳酸盐岩丘构造的图象是根据测地雷达(GPR)反射和露头分析结果获得的。GPR资料是在石灰岩采石场收集的,该资料提供的穿透深度约为10m,垂直分辨率约为0.5m。丘构造部分属于欧洲西北部上白垩统一丹麦阶(下古新统)白垩群,根据其结构、空间分布和大小(宽度和长度为30~60m,高度为5~10m)判断,这些丘构造彼此是相似的。位于瑞士、丹麦和北海之间的卡特加特海的地震反射图象显示有大型(宽500~1000m,高50~100m)碳酸盐岩丘构造。这种大型丘构造的解释与GPR和露头观察结果是相冲突的,我们认为这些观察结果是相矛盾的。根据GPR测量结果和露头分析,我们建立了碳酸盐岩丘复合构造的仿真标准模型并得到了模型的合成地震剖面。模拟结果表明,单个丘构造的地震分辨率低于10~25m,多个丘构造叠加产生的干扰效应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大型丘构造。我们发现碳酸盐岩丘构造的地震图象解释是十分重要的。碳酸盐岩丘构造可以形成圈闭,丘复合构造几何形态正确的地震解释对于评价这种构造的性质和油藏潜力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碳酸盐岩 丘状构造 测地雷达 高频地震剖面 模型
  • 简介:为调查垂直走向的基底断层对类似位于望加锡海峡的倒转裂谷系的影响,而采用了模拟模型加以研究。为使侧向偏移断陷盆地能在先存基底断层的两盘形成,建立了由砂、硅质油灰、硅质塑性混合物组成的多层模型。包含一系列向下连通基底断层的雁行正断层的转换带在拉张阶段得以形成。以连接侧向偏移断陷盆地。其后该模型的斜向倒转引发了一个这样的总体发展进程:先开始是形成一个宽阔的褶皱,接着是与裂谷断层活化相关的小规模倒转背斜的发育,到形成逆断层,最终形成与走向垂直的扭断层。因为各组成断层的方向(向缩短方向倾斜)和它们与下面基底断层的连通,裂谷断层的活化和扭断层的发育在转换带就显得尤为突出。沉积岩内部外加一个滑脱层(它代表出现在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望加锡三角洲沉积附近的一厚层超压页岩),使得重力塌陷和张性断裂发生在构造隆起上。垂直走向的基底断层再次成为倒转构造的场所,在后一种情况中它们位于滑脱层的上面和下面,从而可能已经影响了该地区的石油分布。

  • 标签: 望加锡海峡 裂谷系 倒转 重力塌陷 张性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