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井间地震无低速带干扰,具有高信噪比、高采样率特点,能够识别单砂体、韵律层和层内夹层,在沉积微相划分、微构造研究、低序级断层识别、储层精细描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着重从频谱特征、反射系数,分层能力等方面讨论了井间地震的地质分辨能力,希望为井间地震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一个借鉴尺度。

  • 标签: 分辨能力 地震地质 井间地震 高信噪比 沉积微相 构造研究
  • 简介:地震矩张量能够对点震源进行一般性的数学描述,而通过这样的数学描述可以区分微地震的不同震源类型。利用井中检波器组合开展了合成地震试验,以了解可靠地估算全矩张量的6个独立分量所需的几何条件。要完全确定这些分量要求采用3分量检波器,同时分析P波和S波,而且检波器组合所对的立体角(Ω)(从震源的方向看)非零。此外,广义逆矩阵的条件数与Ω^-1呈线性关系,这表明矩张量倒数(moment—tensorinversion)的稳定性随立体角增大而增强。在斜井中把检波器放置在靠近震源的位置上,就可以实现这一点。

  • 标签: 地震矩张量 地震模拟 合成 检波器组合 独立分量 数学描述
  • 简介:提高地面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是地球物理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提出了利用测井资料提高地面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新方法。通过地层对地震波吸收的线性系统假定,首先建立了地面地震信息与声波测井信息相互联系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系统辨识技术估计地层对地震波吸收的系统特性,进而对地面地震资料进行补偿性高频恢复。对不同分辨率的正演模拟资料和实际地面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保持原地震资料主要特征不变的条件下,主频为代表的优势频带提高约10-20Hz,频带拓宽约10Hz,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

  • 标签: 地震资料分辨率 系统辨识 测井 地震 高频恢复
  • 简介: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准确表征是提高分辨率研究的难点和关键之一。针对正演模拟资料、实际地震资料、井间地震资料,本文从客观量化角度对地震资料分辨率与频谱特征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资料分辨率可由地震子波更准确表征;在有效频带范围内,主频和优势频带随着分辨率的提高逐渐向高频端移动,地震资料高频信息增多的同时,其低频特征参数表示的低频信息相应减少;地震资料分辨率的表征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 标签: 表征 地震子波 主频 有效频带 优势频带 地震资料分辨率
  • 简介:以三维地震成像最新成果为主导的现代油藏描述方法在近10年来发展很快。就其现有技术而言,还缺少地面地震与测井尺度问的数据。虽然三维地震是探查广阔地下复杂结构的有利工具,但它不具备油藏研究尺度的分辨率,也不能独立地测定油藏参数。研究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方法和算法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地震数据中的不足,补偿储层解释所需的高频成份。在这方面,利用声波测井资料的联合反演技术是有效的。文中介绍的调谐频率加强法适用于缺少测井资料地区,可以同时满足提高分辨率和改善信噪比的要求。本文还系统地说明了利用反演技术作高分辨率处理的地质地球物理依据和技术原理,引用实际资料考核了方法效果。结果表明,用地震反演技术实现资料高分辨率处理的方法能提高分辨率和改善信噪比,且效果稳定、可靠。

  • 标签: 地震反演技术 分辨率 信噪比 调谐频率 地震层序模型 反射系数
  • 简介:在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处理取得进展的今天,系统研究数据解释方法就成为紧迫的课题。为此提出了在层序框架下高分辨率地震解释的研究思路。本文简要总结了层序地层学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及工作流程;讨论了用地震资料识别层序体及其内部结构的可行性;为实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提出了一些新的地震解释性应用技术;展示了用地震资料识别层序体及其内部结构的成果。

  • 标签: 地震资料 分辨率 地震解释 层序地层学 解释方法 地震勘探技术
  • 简介:根据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识别出了两个长期和4个中期旋回,并对工区内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和结构特征及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高分辨等时地层格架,分析了沉积演化过程和生储盖组合规律。

  • 标签: 高分辨层序地层 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 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
  • 简介:利用沃尔什函数法进行测井曲线反演,可使测井曲线起伏变化加大,从而提高测井曲线的纵向分辨率。通过声波时差曲线特征分析及与实测岩心物性资料对比,论述了沃尔什函数法对测井曲线高分辨率处理的重要意义。图3参8

  • 标签: 沃尔什函数法 纵向分辨率 测井曲线 物性
  • 简介:地震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和偏移成像中的重要问题。从Ricker(1953)开始研究地震分辨率至今已50多年了,但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原始地震观测道的垂向分辨率上。近年来开始引进和讨论地震偏移成像空间分辨率的概念。Beylcin(1985)、Wu和Toksoz(1987)、Seggem(1994)、Vermmer(1998)、Chen和Schu—stet。(1999)等人做过成像分辨率的研究,但都是定性的实验分析,研究了影响地震成像分辨率的若干因素。我和几位合作者(2002)提出了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定量计算公式。本文从理论上完善了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分析并进行了一些实验。影响地震成像空间分辨率有8项因素。在三维情况下它们为地震波的频率f、波的传播速度v、炮检距2h、炮检距中点M距坐标原点O的水平距离L、中点M与原点O连接线的方位角a、成像点深度z0、成像分辨率表现方向的水平方向角θ和其与正Z轴的夹角β。每个因素均有不同的作用,其中频率和速度可合并为波长λ。这些因素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观测参数,如λ和h;第二种是成像孔径参数,如L和a;第三种为地质参数,如z0、β和θ。为了提高成像分辨率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的成像空间分辨率性质:①成像分辨率随波长的减小而提高;②成像分辨率随成像点的深度增大而降低;③成像孔径内最大炮检距地震道的限定空间分辨为λ/2;④最大分辨率的地面道位于(Lm,θm)点(Lm=z0tanβ,θm是给定的),为提高成像分辨率,孔径中点应在(Lm,θm),孔径大小由最远道的空间分辨(λ/2)所限定。本文还讨论了叠前偏移和叠后偏移的空间分辨率。指出振幅保真地震偏移问题应当和高分辨率成像问题同时研究。

  • 标签: 地震偏移成像技术 分辨率 定量计算 计算方法 地震数据处理
  • 简介:速度分析是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速度分析的质量直接影响动静校正,继而影响叠加成像以及偏移归位。针对如何优化速度分析,提出了基于道集资料噪音衰减、道集内相位时差校正、道集优化处理以及速度拾取应用约束等过程的优化速度分析方法。该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标签: 速度分析 地震资料 静校正 叠加成像 偏移归位 道集优化处理
  • 简介:讨论了影响地震资料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和处理中的应对措施。强调了叠前处理信噪比与分辨率关系的重要性。分析了资料分辨率对储层预测的影响和高分辨率资料对储层反演的作用。解释结果对比表明,高分辨率资料对地质成像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分辨率 储层预测 信噪比 分辨率 地震子波 反射系数
  • 简介:目前,对海上地震资料采集中的虚反射的效应已了解很多。浅拖缆有利于高频,却以低频衰减为代价;深拖缆有利于低频,却以高频衰减为代价。虚反射效应的补偿多年来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研究的主题。由斯伦贝谢公司剑桥中心提出的一种宽频带海上采集和处理新方法不但拓宽了频带,提高了分辨率,而且有利于波阻抗反演、成像和速度模型。

  • 标签: 宽带 海上采集 数据处理 分辨率
  • 简介:通过小波变换方法将测井曲线的一维信号拓展到二维的时频域中,可在不同尺度的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界面特征,从而揭示地层内部的旋回性结构。对惠民凹陷某井的试验表明,通过寻找小波变换的最佳尺度因子可探测到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界面。利用选取的Morlet小波基函数对自然伽马曲线进行的小波变换识别了该井的6个准层序组界面,这与传统方法的划分界面基本一致。

  • 标签: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 基准面 小波变换 沉积旋回 测井曲线
  • 简介:即使沉积相与沉积环境不变,许许多多不同规模的沉积特性及地层特性都会像A/S的函数那样,出现规则的和可预测的变化。许多这类特征,从孔隙性到非均质性到容量,都对储层描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些特性中,由地层因素所引起的变化与由原始沉积环境差异所引起的变化同样重要。从地层观点对这些特性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容易发现其规律变化和单向变化的趋势;而根据地层上并不敏感的沉积相观点来分析这些性质的变化,则表现为不连惯分散的值;仅仅根据沉积环境来评定储层特性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不确切和不准确的预测。如果根据地层观点描述沉积相特征,则可作出更精确的评价。

  • 标签: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 油藏描述 储层性质
  • 简介:针对开发地震资料对分辨率的要求,分析了影响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因素,研究了以保护和提高资料高频成分信噪比为基础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胜利探区永新工区开发地震资料处理应用效果表明,成果剖面的弱反射层次清楚,地质信息丰富,勘探目的层的主频得到有效提高,极大提升了开发地震资料的处理质量。

  • 标签: 开发地震 分辨率 频率补偿 永新工区
  • 简介:1前言在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各个阶段,地层流体压力和破裂压力梯度的精确评估与预测构成设计过程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内容包括区域盆地分析和盆地高压带分类、前景认证、分析和提高油气产量的钻井周期。本文在这方面有很多创意,即与钻井安全有联系(用套管和泥浆比重图表提供帮助)——

  • 标签: 过压地层 压实趋势 孔隙压力 地震反演 速度分析 岩石模型
  • 简介:本文把高分辨率碳同位素特征与岩心描述及伽马测井资料相结合,并将之作为对比工具,在实现更精确定年的同时,对沙特阿拉伯舒艾拜组(Shu’aiba)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细化。舒艾拜组浅水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变化与古地中海深海记录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该组的下白垩统源自海相c”特征。舒艾拜组碳同位素值介于1.5‰到6‰之间,成岩作用的影响很少甚至没有;氧同位素值介于-2.7‰至-6.7‰之间,但在成岩过程中发生过变化,不能用于化学地层学分析。舒艾拜组锶同位素记录介于0.707356到0.707454之间,因成岩作用影响而与标准的阿普第阶记录略有不同。舒艾拜组台地是一个大型复合居序(约7m.Y.),由下阿普第阶7个高频层序和上阿普第阶另外2个进积层序构成。根据岩心描述和伽玛测井资料对碳同位素数据进行了标定,建立了两个详细的高分辨率地层剖面。碳同位素数据有助于细化舒艾拜组内部地层结构,特别是在陆坡和开阔海环境中沉积的横跨上、下阿普第阶界面的这套地层。舒艾拜组底部的Hawar“致密”地层单元的碳同位素值记录了与全球天然气水合物选出事件相关的重要衰减过程,其后为与全球海洋缺氧事件1a同期的层松藻(Lithocodium)和似核巴契藻(Bacinella)相沉积有关的重要正向偏移。在大多数井中,台地上厚壳蛤建造底部的炭同位素值约为4.5‰,而且表现出一致的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向舒艾拜组项部则呈逐渐衰减之势。虽然碳同位素值也存在与侧向沉积相变化(从泻湖相、边缘相、斜坡相、开阔海相到台盆相)有关的一定变化,但仍具有相似性且全油田可进行对比。没有太多证据支持与大气淡水成岩作用有关的碳同位素值衰减。但氧同位素记录可能受到与近地表暴露有关的大气淡水成岩作用的影响,

  • 标签: 化学地层学 沙特阿拉伯 高分辨率 地层结构 下白垩统 层序地层格架
  • 简介:发轫于20世纪中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以无比强劲的冲击、扩散和渗透,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改变了世界。随着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人类文明由工业时代进入了以“信息”为显著特征的信息时代。文章分析了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系统地总结了胜利油田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网络应用系统的主要成果。根据前期发展及面临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问题,指出了油田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和发展方向。

  • 标签: 油田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 先进生产力 基础建设 制度建设 网络应用系统建设
  • 简介:马拉开波盆地的中始新统碎屑岩是在一个不对称的前陆盆地中沉积的,而该前陆盆地形成于加勒比和南美板块在古近纪的斜向碰撞过程。本次研究利用马拉开波盆地中部300多口井的资料和2000km^2的地震资料,详细解释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的始新统层序地层。马拉开波盆地中部始新统层序的底部是一套厚约25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其上覆盖了厚约600m的海相页岩和砂岩的退积层位,夹有薄进积层。这套前陆盆地层序的上部是厚约10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在这一厚约1000m的始新统地层中,可以划分17个准层序组,6个成因层序和1个沉积层序,但所识别的典型层序界面只有一个,它是浅海相退积层位和上覆的河流三角洲相加积层位的边界。根据地层结构和多个准层序组的厚度增大趋势,我们认为这些碎屑沉积物主要源自马拉开波盆地以南的南美克拉通,而不是以前研究人员提出的盆地北-东北边缘的冲断带。缺乏典型的层序界面表明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统碎屑岩在始新世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出露地表,而且其地层结构受控于与这一前陆盆地东北缘的冲断作用有关的构造沉降。在中始新世加积作用开始之前,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并不是控制该前陆盆地地层演化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加积作用则标志着前陆盆地沉降作用的结束。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显示,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世三角洲平原和陆架以河流和潮汐作用为主,与委内瑞拉东部奥里诺科三角洲的现代沉积作用相似。

  • 标签: 三维地震资料 碎屑沉积物 前陆盆地 层序地层 始新统 地震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