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准噶尔造山带地壳结构复杂,构造形态多样。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特别是国家“305”项目可可托海至阿克塞地学大断面反映出,准噶尔造山带至少由四个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地质块体拼合而成。地体间为深断裂或超岩石圈深断裂分隔。在地块内部不同层次之间也常有巨型水平剪切或滑脱带存在,造成了准噶尔造山带在垂向上有明显的分层性,在横向上具有不均一性和不连续性。

  • 标签: 准噶尔 地壳结构 超岩石圈断裂 地体拼合
  • 简介:准噶尔盆地是复合叠加前陆盆地,其原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带后期复活、拗拉槽回返和板内皱陷作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其古生代盆地的形成与相邻的阿尔泰山和东、西准噶尔山、天山及博格达山的造山作用相关。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改造与其南部特提斯域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引起的盆地相邻造山带的复活有关。相邻造山带时空上不均一的造山作用对盆地的影响不同,形成了盆地独特的结构。各坳陷均由与其形成有关的造山带前缘冲断带、陡坡带、山前凹陷、缓坡带和前隆及前缘皱陷等构成,前隆之间的叠加构成了盆地的大型隆起,皱陷叠加构成了盆地的中央坳陷。不同类型的圈闭在坳陷中有规律地分布着

  • 标签: 准噶尔 造山带 前陆盆地 盆地结构 圈闭类型
  • 简介:西北缘是准噶尔盆地的主要油气聚集区之一,勘探程度较高.从含油气系统观点出发,以烃源岩为主线,以地质作用为切入点,总结了西北缘油气富集规律.西北缘位于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主体部位,油源十分充足,为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奠定了基础.西北缘油气分布受油气系统、断裂、区域盖层及不整和等因素控制.

  • 标签: 西北缘 油气 输导体系 规律
  • 简介: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北缘进行航磁解释,主要探讨了该区基底性质及岩相分区。根据磁场特征圈出准噶尔地块边界。依据磁场资料重新划分了大地构造分区。为该区提供了大量新的地质信息,对探讨区内一些基础地质问题及大地构造问题提供了依据。特别是经过数据处理的磁场图件,进一步丰富了地质信息量。

  • 标签: 准噶尔 磁场特征 基底岩相 区域构造
  • 简介:紫苏花岗岩呈岩体形式侵入于石炭纪地层中.又为碱长花岗岩侵入.紫苏花岗岩由斜方辉石、单斜辉石、铁橄榄石、条纹长石、石英组成.以正εNd为特征(εNd=+4.8-+5.8)矿物组成、结构和野外产状表明:这些紫苏花岗岩是火成成因的.温压计算估测其结晶条件是T=700~800℃,P=420~575kPa.紫苏花岗岩中有小的富云母包体和巨大的条带状捕虏体.前者被认为是残留体,后者与其围岩.火山碎屑岩相当.残留体中较低的εNd正值(εNd=+2.6-+3.5)要求新生的下部地壳是紫苏花岗岩的主要源岩:来自这些源岩的紫苏花岗岩的母岩浆在结晶前与一些来自于亏损地幔中的融体混合.该地区体积巨大的碱性花岗岩可能也来自相同的岩浆源,只不过它是在较浅的地壳深度上结晶的.

  • 标签: 西准噶尔 花岗岩 岩石学 富云母包体
  • 简介:利用地震、测井、岩心资料,根据沉积构造、相序、岩性剖面结构、砂体厚度、含砂率变化确定了准噶尔盆地与腹部地区侏罗系沉积体系及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堆积了近4000m厚的浅水辫状三角洲相粗粒砂砾岩与深水湖泊相泥岩沉积,以广泛发育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西北缘、西缘和东侧发育3大物源区,相应地形成3支砂体.早侏罗世具“三分”或“二分”沉积体系分布格局,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时期是重要转折点,此后水深总体变浅,中晚侏罗世继承了“二分”格局,但出现大面积剥蚀区.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沉积体系 深水泥岩 三分格局
  • 简介:齐III金矿位于西准噶尔安齐断裂上盘,与西部哈图、齐II金矿及东部齐IV、宝贝、灰绿山金矿构成哈图成矿带。賦矿凝灰岩、凝灰质泥岩及凝灰质粉砂岩发育白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蚀变。成岩成矿过程可分为草莓状黄铁矿阶段⑴、白云母-石英阶段(II)、孤立黄铁矿阶段(III)、硫化物-自然金阶段(IV)、方解石-黄铁矿阶段(V)、铁白云石-钠长石阶段(VI)和石英-方解石阶段(VII)。含砷黄铁矿的As与S含量呈负相关,晚期黄铁矿几乎不含砷。稀土元素模式为右倾,Cs,Rb,La,Ce、Ti,V,Cu,Zn在强蚀变凝灰岩中亏损,说明它们被热液从围岩中萃取迁移带出,Cr,Ni,Mo被流体带入围岩。硫化物-自然金阶段(IV)形成温度为301℃-340℃,硫逸度log/(S2)为-8.1--10.8,其值高宁哈图金矿低于东部宝贝金矿,暗示由西向东成矿深度逐渐变深。

  • 标签: 西准噶尔 齐III金矿 成矿阶段 元素迁移
  • 简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稠油和油砂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各种运移通道的类型、特征、在油气运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不同地区不同运移通道的重要程度等进行分析,认为该区断层体系和地层不整合非常发育,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形成大规模油气田的重要原因,大量油砂矿则是油气通过断层、不整合面、裂缝和孔隙等运移通道向浅层侏罗系、白垩系砂体运移、聚集并稠化、降解形成的。为油砂勘探指出了有利方向。

  • 标签: 油气 运移通道 油砂 准噶尔盆地
  • 简介:近年来,头屯河组已成为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勘探主要目的层系.该区头屯河组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储层以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含高岭石、绿泥石等粘土矿物.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问孔隙、粒内孔隙和微裂缝.通过分析,确定该组段储层为低渗。中渗型储层,影响物性主要因素有原始沉积作用、后生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等.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头屯河组 岩石矿物特征 储集空间 物性特征
  • 简介:玛因鄂博蛇绿混杂岩位于额尔齐斯-玛因鄂博板块缝合带内,由枕状基性熔岩、辉长质杂岩、深海沉积物等组成,与基质岩石构成蛇绿混杂增生岩楔.对层状辉长岩、枕状玄武岩进行锆石SHRIMPU-Pb测年,谐和年龄分别为403Ma和397Ma,证实玛因鄂博蛇绿混杂岩为天山洋盆(古亚洲洋中支)在晚志留一早泥盆世的残余.

  • 标签: 玛因鄂博 板块缝合带 层状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 锆石SHRIMP U-PB测年
  • 简介:油气物性、碳同位素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指标表明,玛湖凹陷西南部与东北部油气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以玛湖凹陷为中心,呈镜像对称.东、西斜坡区油气主要分布在二叠系,油气成熟度纵向上存在差异.上部为高成熟度轻质油气,底部油气或残留沥青成熟度低;远离生烃凹陷西南缘克拉玛依超覆尖灭带、东北部陆4井区等油气处于相同演化阶段,为成熟油气.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性相似性与成藏多期性及油气运移对称性密切相关.预测玛东古隆起带之上的侏罗系、白垩系是寻找早期成熟油气的现实层位.

  • 标签: 油气运移 像对 准噶尔盆地 地球化学指标 演化阶段 二叠系
  • 简介:准噶尔盆地头屯河地区侏罗系陆相层序包含4种沉积:(1)冲积扇平原湿地中的砾石质河流沉积(八遭湾组),其特征提示在湿地中发育了规模不同的大河道(深3—5m,宽1OOm左右)及较小的分流或决口河道(深2m以下,宽6—30m)。(2)沙质低弯度河沉积,晚三工河、早西山窑、头屯河及齐古组沉积期的河流沉积属之。其特点是河道相与河间相间的界线清楚,提示河道在某一段时期固定于平原的特定地带;河道规模受古气候和构造的制约;气候干旱化和构造抬升(如头屯河组沉积时期),侵蚀基面降低,河流动力增加,因而河流规模变大,反之变小;晚头屯河组沉积期的干旱气候存在暂时性河道。(3)三角洲前缘沉积(河口中坝),见于八道湾、三工河及喀拉扎组中。(4)开阔湖相沉积,以三工河组厚的页岩层序为代表。砂岩成分逆向反映源区剥蚀顺序。下侏罗统富含泥质岩屑,表示天山上古生界浅变质及沉积层系被剥蚀。自下而上,碎屑中稳定矿物增加,粒度变细,反映源区由于剥蚀而后退。中—上侏罗统砂岩成分演化方向不同于下侏罗统,可能与三工河组沉积末期盆地边缘构造回春有关。在Q-F-L三角图中,侏罗系样品大都落在构造区之间,反映陆相盆地充填物的混合来源。下—中侏罗统的煤既有原地生成,亦有重要的他生类型。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低弯度河 砂岩成分 构造演化 原地生成煤
  • 简介: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广,化石类型多样,成为古生物、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理想地区.乌伦古河组和依希白拉组分别发现恐龙与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化石,证实它们不存在混生现象,对恐龙是否延续至新生代提出初步意见.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中-新生代 恐龙
  • 简介: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自早二叠世以来经历了3个发展演化阶段.该凸起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具有“多源供烃、网毯式输导、多期成藏”的有利条件和“多套含油层系、多种油藏类型、多种含油品位”的“三多”油气聚集特点,岩性类、地层类圈闭是凸起的主要勘探目标.该凸起东南部倾没端和西北部山前带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凸起 石油地质特征 勘探方向
  • 简介:当洋盆闭合洋壳残片构造侵位于陆壳之上时,共同组成蛇绿混杂岩带。由于构造破坏,蛇绿岩及伴生的深海沉积物(放射虫硅质岩、粘土等)往往呈构造包体形式赋存在古大陆边缘沉积的陆源碎屑物基质中,基质是混杂岩带的主体。它们属构造无序岩层,不服从层序律。在造山带1∶25万区域填图中,首先考虑蛇绿混杂岩的产出特点,划分出构造包体和基质两大类,分别建立“岩群”;其次根据填图精度的要求,按照它们各自组成的地质单元分别建立“岩组”、“岩段”,对于基质中不同时代的地层单元能够恢复原始层序的可以建立“组”、“段”。为达到蛇绿混杂岩带的研究目的,测制大比例尺地质图作为补充图件

  • 标签: 东准噶尔 蛇绿混杂岩带 构造包体 基质 等级体制
  • 简介:在研究东准噶尔造带类型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组合形式,划分出构造-地层体类、构造-岩层体类、构造-混杂体类的非史密斯地层。按照所划分类型的各自特征,能够满足造山带1∶25万填图精度的要求,对全部无序或局部无序的地(岩)层建立“岩群、岩组、岩段、岩层”等级体制;对那些总体有序、局部无序或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地层,能通过各种手段恢复原始层序,服从史密斯地层层序律的,按“群、组、段、层”建立等级体制

  • 标签: 东准噶尔 造山带 非史密斯地层 等级体制
  • 简介: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依据断裂的切割性、构造变形强度、地层展布特征、基底起伏形态等将乌夏断裂带划分为山前冲断带、乌夏断褶带、南部单斜带3个次级构造单元.乌夏断褶带自西向东进一步划分为百乌断褶区、乌尔禾断褶区、乌夏冲断区、夏子街断褶区4个次一级构造单元.依据构造圈闭发育程度、油气运聚条件等,对各次级构造单元的油气成藏类型及分布进行研究,认为断褶带油气藏类型最发育,是主产油区,单斜带勘探潜力大,是油气的远景区.

  • 标签: 乌夏断裂带 构造单元 油气藏
  • 简介: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岩体为二长花岗岩和斜长花岗岩等,为海西中期侵入岩体,具有高钠、铝等特点,AJCNK=0.71~0.78,NK/A为0.8~0.89,为偏铝质钙碱性花岗岩.轻稀土元素中等富集,Eu弱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亏损,富Sr,La/Yb值相对低.多种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综合图解分析表明,该岩体为Ⅰ型花岗岩。与达拉布特断裂西侧同时期的庙尔沟A型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区别,盆地具有较为年轻的地壳基底,克拉玛依岩体为岛弧花岗岩,晚石炭世准噶尔地区仍存在着洋盆体制。

  • 标签: 克拉玛依岩体 地球化学特征 Ⅰ型花岗岩 岛弧
  • 简介:新疆西准噶尔地区的科克萨依蛇绿岩带,为一套由蛇纹岩、枕状玄武岩及安山玄武质凝灰熔岩、辉长岩(辉绿岩墙)、硅质岩构成的混杂岩带。选择组合中的枕状玄武岩进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以低镁(Mg#=0.27~0.33)、高钛(1.31%~2.43%)为特征;稀土分布有LREE富集(La/Yb)N=9.22~13.01,无明显Eu异常(δEu=0.95~1.15);Rb,Sr略显负异常,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P)相对OIB型玄武岩无明显异常。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分布模式与洋岛玄武岩基本一致,具典型洋岛(海山)型玄武岩特征。综合研究认为,科克萨依玄武岩形成于大洋板内洋岛(海山)环境。

  • 标签: 西准噶尔 科克萨依蛇绿岩 岩石地球化学 洋岛玄武岩
  • 简介:准噶尔造山带纸房地区自晚志留世—泥盆纪可划分为哈甫提克山、绵脊梁、色克森巴依、塔克札勒、博格达五个构造沉积区。各个构造沉积区的沉积盆地内有各自的沉积相特征,且反映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海域自西向东逐渐扩大,在其加里东期地体(微地块)外围形成近EW向带状海槽,为滨海环境;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形成全区域性海侵,从滨浅海—半深海环境均存在,以滨浅海为主;晚泥盆世为多岛洋的鼎盛时期,属有限洋盆。自往南为海陆过渡环境—浅海环境—半深海环境

  • 标签: 东准噶尔 构造沉积区 沉积盆地 沉积相 多岛洋 古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