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分辨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能够较准确地探测活动断层的位置、性质,并初步研究断裂的活动性。作者在夏垫断裂上采用不同激发震源、不同道间距、不同观测系统参数的探测方法,获得了多条高质量叠加时间剖面图,图中清晰地显示了从几米到几百米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通过对这些叠加时间剖面的分析,获得了不同激发震源、不同道间距、不同观测系统参数时间剖面的分辨。给出了对于不同的探测目标层埋深和精度要求所适用的探测方法和工作参数,为提高断层探测的分辨和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确定精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活动断层 高分辨率 纵横波 可控震源 时间剖面
  • 简介:利用高分辨浅层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探测隐伏断裂。结果表明,该断裂的存在,走向北东40-55°,断层上断点埋深为11m和31m,断距2-4m,为正断层,为工程避让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 标签: 浅层地震勘探 隐伏断裂 地质解释
  • 简介:丽江-小金河断裂斜切中国西南“川滇菱块”,走向北东,为一高角度斜滑断裂.与平面遥感影像相比,通过三维影像解译断错地貌有显著的优越性.印度P5卫星数据具备真正2.5m分辨,在制图方面,像对生成DEM以及制图精度可达1∶25000.本文依据立体像对提取DEM的原理,利用ENVI软件DEMExtraction模块提耿出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带P5立体像对的DEM.文中利用等高线套合分析法和剖面线法对DEM精度进行评价,结论认为,DEM精度优于1∶5万地形图等高线高程精度,而且与实时动态差分(RTK)测量结果比较一致.文章重点选取了丽江市北东方向干塘子和西南方向南溪盆地两处,将三种高程数据——从P5立体像对提取出的DEM、googleearth影像地形高程和1∶5万矢量地形图等高线生成的DEM,结合GoogleEarth影像做成三维立体影像,较为直观地对三种高程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对比,结论认为,P5立体像对生成的DEM精度最高.在室内利用高精度三维立体图对丽江-小金河断裂断层地貌进行了解译,经过野外踏勘和探槽验证,证明三维影像解译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 标签: DEM 丽江-小金河断裂 地貌解译 DEM精度评价
  • 简介:从横向均匀介质满足的基本方程出发,得到视电阻核函数的一阶非线性微分方程,通过方程求解,并利用滤波系数法容易得到电阻随深度任意变化的视电阻问题。当各层介质电性结构随深度呈指数变化时,还可得到各层之间核函数的递推关系,这对实际介质的正反演问题都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视电阻率 核函数 滤波系数法
  • 简介:地电阻观测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多数中强地震前地电阻出现了异常变化,而快速地发现、甄别地电阻的变化是地震前兆信息还是干扰,高效率地做好地电阻资料日常处理工作是前提。由此,依据地电阻理论和有关规定,基于VisualC++6.0平台,开发了一款关于ZDSB或ZD8BI地电仪产出的地电阻资料日常处理软件,旨在介绍本软件算法的理论原理、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并结合陇南中心地震台地电阻观测资料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应用表明,研发的该软件可以将地电阻资料日常处理工作系统化,将日常处理工作中大量繁杂的手工操作自动化,能及时地对资料的异常变化做出初步判定,快速地为地震预测部门提供依据。

  • 标签: 地电阻率 前兆异常 地电仪 软件
  • 简介:对2012年和2013年的浚县地震台测震数据进行了统计。对影响数据连续性的原因以及故障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对提高测震数据连续以及提高测震系统整体工作质量提出建议以及改进方法。

  • 标签: 观测数据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研究了防空洞里地电阻产S的变化与压力、气温、地温和湿度的关系,得到户S法探测深度大的数据内在质量要比小的更好,岩石电阻车具有方向性和年变化,并在一定范围与气温、地温和湿度的变化相关性较好。

  • 标签: 地电阻率 现场实验 方向性
  • 简介:建立“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危害度”等概念来描述地震地质灾害各影响因子、要素及可能的灾害危害程度,进而建立构成地震地质灾害层次分析的概念体系及地震地质灾害空间预警评估模型,将定性评估转化为定量评估进行初步研究。

  • 标签: 地震地质灾害 预警评估 定量化 研究
  • 简介:地震观测数据受各种周期性因素影响,其动态曲线表现为周期性变化特征,是大小不同的周期和非周期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利用MATLAB工具包,编程幅频分析和滤波程序,以福州乌鸦咀泉水电导的模拟观测数据为例,对其幅频谱特征和震例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振幅 频率 MATLAB 傅里叶变换 采样率 滤波
  • 简介:根据中国地震局电磁学科技术管理组制定的《地电台站观测效能评估方案》,对新沂台地电阻新场地观测效能进行了全面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新沂地震台地电阻新场地远离或避开蔬菜大棚,有效地避免了蔬菜大棚的影响,台址结构条件、电磁环境、台站观测系统等均符合地电阻台站建设规范要求,地电阻观测精度符合异常识别的指标要求.新场地在2013年的试运行中能够记录到十分清晰的区域应力场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观测数据对本区及邻近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新沂台 地电阻率 效能 评价
  • 简介:通过对三个震例的分析,笔者得到了周至台地电阻观测在地震发生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变化.其具体表现为:①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周至台地电阻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缓慢下降,幅度为1.0%-3.9%,从异常变化出现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月左右.②在芦山地震和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从2011年9月开始,周至台地电阻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显著下降且幅度较大.其中,芦山地震发生在异常变化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从出现异常到发震的间隔为16个月:而岷县漳县地震也发生在异常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但从异常出现到发震的间隔为19个月.表明周至台地电阻观测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信息,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这对陕西及相邻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报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地电阻率 异常特征 观测条件 地震
  • 简介:大震年发生的评定在地震区划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大震复发行为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建立合理的大震复发模型。本文通过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截断G—R关系模型和特征地震模型组成的混合模型,利用活断层地质定量资料(滑动速率、古地震等)评定了大震的年发生。结合我国的地震构造环境特征和资料的精细程度,将以上方法加以修正,并选择典型断裂进行了计算,同时还把计算结果与我国第三代、第四代地震区划图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 标签: 定量资料 年发生率 截断G-R关系模型 特征地震模型
  • 简介:针对固原台视电阻2003年7月出现的趋势上升变化,在环境、气候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反演固原台电性分层结构,计算了降雨量和地下水对其视电阻的影响,认为大量降雨和地下水上升造成了该台视电阻的上升.

  • 标签: 视电阻率 降雨 固原 水平层状介质模型
  • 简介:本文通过确立乌鸦嘴泉水电导正常年动态变化,利用典型震例,分析乌鸦嘴泉水电导年变动态与地震关系,讨论了引起水电导年动态变化畸变的原因,并认为地震前兆异常是造成乌鸦嘴泉水电导变化异常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年变动态 水电导率 地震前兆 震例
  • 简介:本文以长江中游地震带为研究区域,该区地震活动比较弱,发震构造不清晰,但人口、经济分布集中,中小地震往往会造成强烈的社会影响。自有记载以来,共记录到122次Ms≥4.7级的地震,最大的地震为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在这样的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依据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进行潜源划分的方法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其危险性,本文试图先在研究区内划分活动水平相当的等b值区域,然后利用空间光滑法计算各区的地震年平均发生分布。结果显示,各分区内年平均发生存在较大差异,年发生分布图与现代和历史地震震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为潜源区划分提供了一种量化的空间参考数据。

  • 标签: 弱震区 地震活动性参数 空间光滑方法 完整性评价
  • 简介:基于大圆弧假定,利用傅立叶-贝塞尔(Fourier-Bessel)级数波函数展开法,给出了含圆弧形沉积的楔形空间对平面P波的散射解析解。为方便构造地表面引起的散射波场,本文利用2个大圆弧面来模拟地表面,由连续性边界条件建立方程并求解得出该问题的解析解。算例结果表明,楔形空间沉积附近地表的动力响应特征依赖于入射波频率、入射角度、沉积内外介质特性与楔形夹角等因素,且位移放大效应较半空间情况更为显著。

  • 标签: 楔形空间 圆弧形沉积河谷 平面P波 散射 解析解
  • 简介:利用山丹地震台2年多的多极距观测资料,并结合该台单一极距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种观测方法的结果。结果显示,多极距观测在干扰排除和异常落实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同一场地不同极距电阻测值的相互佐证,可以为识别干扰和判定地震前兆异常的真实性提供帮助。

  • 标签: 电阻率 多极距 干扰 异常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