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波变换和多尺度分析原理,对周至井、三原井7年的水位日均值序列进行了分析,将周至井、三原井水位资料中的不同周期成分进行了有效分离,波变换分解结果能够更直观和显著地反映地震活动,特别是印尼8.7级、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及其中强余震异常显示明显。对甘东南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也有较明显的前兆反映,表明渡分析在处理和分析水位资料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小波分析 井水位 多尺度分析 前兆异常
  • 简介:针对湟源地震台钻孔应变观测数据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本台仪器所处环境,受干扰情况,运用连续波变换、二进波变换、离散波变换,多分辨分析、Symlets分解与重构算法等方法,对湟源地震台钻孔应变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将数据变化、突跳和地震同震效应从原数据中突显出来,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突显出有用的信息,更好地为地震预报服务.

  • 标签: 钻孔应变 小波分析 滤波技术
  • 简介:陕西南部地形复杂,采用波分析的方法对陕西南部地形观测数据进行分解计算,结果表明:波分解结果中的高频部分反映了陕西南部地形的局部构造特征,不同频率的分解结果反映了陕西南部不同的地形特征。

  • 标签: 局部地形 网络数据高程 小波分析
  • 简介:我们控制着内华达州约卡山的一个震台网,有人提出在其附近贮藏着高量级原子核废料堆。台网由四个高增益(其值高达34000000)窄频带(25HZ)的遥测子台组成。在平静期内通过对台网的震级校正,我们期望能完全记录到15公里范围内M≥-1的地震事件。在1990年8月至10月期间,使这四个台站以每小时12小时为周期昼夜运行。在此之后,一直到1991年4月为止,工作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震活动性的图像证实,在贮藏核废料地方的附近,存在着地震平静带。我们仅记录到约10个地震事件,其走时差S—P<3秒(D<24公里)。大多数地震事件的走时差在3—3.8秒之间,这与Rogers等(1987)和Gomberg(1991)观测到的距离在24—52公里范围内的较高地震活动性一致。Oliver(1966)的发现与我们在约卡山观测的结果相反。他们认为,在地震活动区域内,多数地震的走时差为S—P<3秒。通过猛犸湖附近的四个徵震台站观测的结果,我们证实了这个预想,在那儿,我们观测到的震发生率为每天100多次,其中大多数的走时差S—P<3秒。通过对南部大盆地地震台网的地震活动性资料的归纳证实,在约卡山邻近地区的震活动性很低。

  • 标签: 走时差 地震活动性 微震 地震事件 地震台网 地震活动区
  • 简介:为了提高卫星云图在天气预报中应用的及时有效性,经常需要尽快显示实时接收的卫星数据云图.各省气象台中规模利用站接收的FY2C卫星云图的实时数据,格式为gpf,需要先进行通道分离后才能显示图像,本文主要介绍各种投影类型的gpf数据经通道分离后,对其单通道云图进行波分析,以便简单直观地分析云图的特征、提高云图的传输效率.

  • 标签: gpf格式 通道分离 小波分析
  • 简介:本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了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正式运行以来发生的水口库区附近的地震,结果表明,记录的地震分二个时段,分别发生于不同的小区域内1999年1月~12底,发生于N26.35°~N26.40°,E118.67°~E118.70°,约5×3km2范围内,震源深度集中在9~10km范围内,整个震源的分布为一近水平的南北展布,具有一定的构造地震特征;2000年初至2005年末,地震主要发生于N26.39°~N26.41°,E118.62°~E118.64°,约2×2km2范围内,震源深度约2~4km,由于记录的地震震级、个数少、时间跨度大,认为应是浅表应力局部调整的结果。

  • 标签: 水口水库 水库地震 双差定位
  • 简介:地震宏观异常是指地震前后人的感觉能直接察觉到的自然界异常现象,本研究在芦山地震后,针对公众通过博发布的异常信息进行搜集,提出从真实性、完整性、信誉度和关联度四方面对公众提供的博宏观异常信息进行筛选的方法,并根据筛选后的信息从时间角度、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芦山地震前后宏观异常信息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后是有宏观异常出现的,公众关注的异常种类主要为动物异常与天气异常;震前发生宏观异常占宏观异常总数的67%,但仅有30%被发布;博发布的宏观异常信息中,大多位于距离震中较远的成都市,而非震中地区.博信息可以作为宏观异常信息的一个主要的及时信息来源,有助于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 标签: 微博 芦山地震 宏观异常 信息筛选
  • 简介:应用波分析理论及其时频分析方法,阐述了高低频信息的识别和波基的选取,并对南京地区2006-2012年数字化应变观测整点值资料进行了波多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六合台体应变小波分解7-9阶是频率最低的部分,异常信号的周期在24-30天左右,持续时间在1-2个月之间,具有明显的短期、临震异常特征;江宁台四分量应变的整点观测值的第9阶波分解表明,在发生2次地震前,四分量中至少有3个方向的分量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情况,这种异常周期通常在20-30天左右,其与高淳台的异常周期时间相当,它可能是地震的前兆信号.

  • 标签: 小波分析 数字化形变 异常特征 南京地区
  • 简介:利用连续波变换对全天山地区1790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天山地震活动即存在约11O年的大震活跃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也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并且这些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与此同时,新疆南、北天山等地震带1893年以来也普遍存在相对比较稳定的11年和50年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只是在不同年份有较大的波动。连续波变换揭示了新疆地震活动周期的时变性。根据新疆大震活动的11年左右周期可推测2006~2007年左右新疆地区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大地震,2002~2005年之间地震活动相对偏弱,Ms≥4.7级中强震次数偏少,活动强度为5级和6级地震。

  • 标签: 小波变换 全天山 地震活动 周期分析
  • 简介:概述了双差分定位法及其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双差分定位法在柴达木西部狮子沟油田地震定位中的应用:对研究区内的地震定位后,发现地震分布与区内的断裂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油田油井的生产与注水对地震的诱发有着影响。双差分定位后,数据残差平均值为0.36s,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估算误差平均值都在0.15m左右。利用高精度的双差分定住结果,可以对深层地质构造进行解析,为油田油气资源调查和评价提供信息。

  • 标签: 双差分定位法 微地震 速度模型 背斜构造 断裂带
  • 简介:利用张掖台网和天祝-古浪台网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88年11月22日肃南5.7级地震和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台震源区震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7级地震前源及邻近地区介质1/Qc值趋于一致,认为这是该次地震的一种前兆表现,结合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构造情况进行了讨论。天祝-古浪5.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地区震尾波Qc值民频率的关系表明,这一地区属于构这活动地区。

  • 标签: 中强地震 微震尾波 1/Qc 甘肃 震源区 地震波
  • 简介:本文以强震记录为基础,通过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得到了地表加速度与加速度反应谱,对比研究了由强震记录得到的地表加速度以及由地表加速度得到的与土层地震反应相同阻尼下的加速度反应谱。结果表明:在高频段与中频段,用一维等效线性化计算得到的土层地震反应加速度值与反应谱值比地表实测得到的加速度记录值与加速度反应谱值偏低;但在低频段,计算值与记录值差异较小。

  • 标签: 强震记录 土层地震反应 等效线性化
  • 简介:博平台有用户群大、公众参与性强、实时性等优点,同时博平台信息又具有信息真伪难辨、地址信息模糊等缺点.本文以芦山地震为例,针对博内容如何提取和地址如何定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如何在网络博平台中及时的提取地震宏观异常信息,提出了聚焦爬虫技术,并对博地址进行了分类,同时将正向最大匹配和特征词地址分词的中文地址匹配模型应用于地址信息的提取和地址匹配中;最后将不同的地址类别定位为不同的行政级别,使博平台和博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通过研究认识到博信息在反应震前异常的发生趋势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动物异常和气象异常所占比例较大),是不能被忽略的:地址方面可以看出异常随着时间的逼近有向震中聚集的趋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微博平台 聚焦爬虫 地震宏观异常 分词技术 地址匹配
  • 简介:为了降低模型制作加工成本和节约试验空间,开展结构缩尺比例小于1:10的模型结构抗震试验。目前,国内相关的试验设备较少,本文将参考大型反力墙的结构形式,研究小型钢架反力墙,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和力学性能分析,为后续的制作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结构抗震试验 小型钢架反力墙 优化设计 ABAQUS软件
  • 简介:主要以河北省地震局官方博2017年第三季度(7月~9月)的博信息发布情况为例,在对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新疆精河6.6级地震等多次地震的宣传应对中,从政务博的整合性、互动性、活跃度以及关注度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同时,针对地震突发事件与地震系统政务博开展成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提炼出有助于政务博良好发展的建议。

  • 标签: 微博 防震减灾 政务信息 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