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实地调查和探测资料对全断裂的几何结构和构造活动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是洋河盆地北缘断裂带的组成断裂之一,由南、北两段斜列组成,呈北东-北北东走向展布,为正断层,长约15km;断裂在第四纪期间持续活动,控制着附近地区的构造演化和地貌发育:西北侧中生代地层抬升,形成低山丘陵;东南侧地块下降,接受第四纪堆积,构成山间盆地;晚更新世以来单条断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大于0.03—0.3mm/a。

  • 标签: 万全断裂 几何结构 构造活动
  • 简介:本文介绍了地震行业地面骨干与应急卫星通信的运行现状及互联存在的路由问题,讨论了实现两互联的路由设计目标和策略,根据OSPF协议与BGP协议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提出了统一互联的接入方法,以及联合使用OSPF和BGP协议解决两互联路由问题的具体方案,经网络仿真平台测试证明,该方案切实可行,效果良好。

  • 标签: 地震行业地面骨干网 应急卫星通信网 OSPF BGP 互联
  • 简介:地震行业域名服务系统采用BIND9软件,并利用该软件的最新视图功能,根据客户端源地址的不同,分别做出解析。本文简要介绍了域名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以《中国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技术规程》为依据,描述了地震行业域名服务系统。同时以国家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为例,对视图功能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配置示例,指出了运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标签: 域名系统 BIND9软件 视图功能
  • 简介:青海省前兆台承担本省前兆观测数据的汇集、处理、存储与报送任务。通过35年来的不断建设与完善,使得前兆项目密度增加,观测综合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地提高了本省整体地震监测能力,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青海 前兆台网 地震监测
  • 简介:1民族地区的发展和防震减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我国西部的草原、大漠、高原、边疆和丘陵山区,这些地区也是我国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近90%的强震发生在西部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在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全部分布在西部;

  • 标签: 民族地区 西部地区 地震 少数民族 防震减灾 民族国家
  • 简介:本文以福建省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为基础,简要说明在福建GPS基准建设过程中项目的立项问题,并对省级GPS基准的选址、基建、仪器选型与安装调试、数据处理等进行了说明。本文还对省级GPS基准的应用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

  • 标签: 福建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GPS 基准网 地壳运动
  • 简介:本文简述地震前兆观测场的要求,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在依据观测场的要求是如何合理分布各观测点。并着重阐述了数字地震前兆台仪器观测技术系统的组成,前兆台仪器安装过程及仪器安装过程需注意的事项。对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的安装做了小结。对此次仪器安装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合理摆放仪器、规范综合布线、传感器密封、避雷地线等做了几点建议。笔者结合多年的维修实际操作经验,对地震前兆仪器的设计如何提高仪器标准化、集成化、为维修的方便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 标签: 地震前兆 观测场 仪器安装 建议 思考
  • 简介:本文重点介绍了厦门地下管线测量控制的设计及控制点的合理选取、外业观测和数据处理等问题。

  • 标签: 地下管线测量控制网 GPS 实施
  • 简介:日益膨胀的信息数据和不断丰富的网络应用,不但需要单位局域网络支持越来越多的联网用户,而且更要支持更丰富的媒体应用,以满足电子数据交换和数字音像综合处理的要求,因此,构建一个高速局域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探讨在福建省地震局新建的防震减灾大楼中构建一个适合当前需求,且在将来可方便、平滑升级的综合布线系统,为地震监测预报及抗震救灾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综合布线 千兆以太网 六类UTP
  • 简介:本文收集、整理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和2005年印尼的8.5级和巴基斯坦的7.8级地震,我省地下流体数字化监测台网观测到的震时和震后效应。测点以永安-晋江断裂为界线,北边多数表现为水位上升,南边多数为下降。初步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现代构造应力场有关。

  • 标签: 印尼87级地震 震后效应 构造应力场
  • 简介:从地震的混沌性现点出发,对地震时、空、强的分布进行分数计算,寻找其变化规律。通过与断层数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发现,三者同时与断层数有关。依据简单的物理模型和假定,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同时还进行了岩石压裂实验,实验证明岩石裂隙的数在2.5级左右,与假设条件及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

  • 标签: 地震活动性 断层 分数维
  • 简介:该文主要对福建省地形变监测数字化监测的特色,监测的内容,布网目的,主要技术指标以及数据处理中心建设作了简介,最后对地壳形变数字化监测在“数字福建”工程中的作用作了阐述

  • 标签: 地形变监测网 GPS 数字福建 作用
  • 简介: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应急卫星通信为地震救援提供高效可靠的音视频以及数据传输信道.由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地震应急卫星通信在满足业务传输需求的同时需要实现灵活组网.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优先开放最短路由协议)较小的网络开销以及兼具灵活的组网方式,对于带宽资源有限的卫星通信系统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优势的.本文着重研究了OSPF在地震应急卫星通信中的具体应用.

  • 标签: 地震应急 卫星通信 OSPF
  • 简介:前兆台服务器是前兆台网技术系统的核心设备,所以服务器的安装配置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更换服务器后如何能更快更完整地完成整套系统的安装配置更是系统维护人员都要面临的问题.对在更换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解决了很多困扰系统维护人员的实际问题.

  • 标签: 前兆台网 系统维护 典型问题
  • 简介:随着中国地震局“十五”网络项目的完成,云南省测震台网的日常地震监测工作都基于网络数据库系统,而现有的数据显示系统未与数据库系统有效结合。本文结合“十五”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数据库系统,运用三数据可视化、交互式图形界面技术开发了可实时显示三地震监测数据信息的软件系统,改变了原有显示系统实时性、可操作性差和无法显示地震数据三空间信息及时空变化关系的状况。

  • 标签: 地震监测数据 三维数据可视化 交互式图形界面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水平成层土层地震反应的一有限元算法。并从理论上对它的分析步骤以及与一波动方法相比的优越性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良好的工程实用性。

  • 标签: 水平成层 土层 地震反应 一维有限元
  • 简介:本文通过数值计算,在线弹性范围内初步分析了土层地震反应随不同侧向人工边界、有限土域取值范围、土介质的阻尼系数的变化情况;采用滞后阻尼假定,探讨了在土层时域分析中如何由滞后阻尼系数形成阻尼矩阵,给出了一个阻尼系数转换频率取值的经验公式。在此研究基础上编制了二有限元SR2D计算程序。

  • 标签: 人工边界 阻尼系数 非线性 行波输入 地震反应分析
  • 简介:本文在收集并整理太原断陷盆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对钻孔进行了地层分层,建立了钻孔分层空间数据库:利用空间信息管理、地质解译、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实体内容分析以及三图形可视化等工具结合起来的三地质建模技术,对太原断陷盆地进行了第四纪地层三地质可视化建模:最终基于ArcGIS平台实现了由钻孔柱状图到地层垂直剖面和地层表面TIN的三可视化。对进一步分析太原断陷盆地地层、断层分布及其活动性奠定了基础。

  • 标签: ARCGIS 太原断陷盆地 三维地质建模 钻孔 可视化
  • 简介:地形条件对局部震害分布有重要影响。本文选择地形起伏剧烈的芦山地区,采用三谱元法模拟地震波传播。研究了该地区地震动的频谱特征。计算了测线上位于山顶和山谷的台站傅里叶频谱,并研究了各自的谱值和谱值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山顶包含了较高的频谱;山谷包含了较低的频谱;山顶上的频谱值高于山谷的频谱值;并且地形对水平分量的影响更大。同时,进一步从频谱中提取了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2个参数,分析了其在芦山地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山顶对应了较大的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而山谷则对应了较低的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

  • 标签: 地形效应 傅里叶谱值 谱值比 谱元法
  • 简介: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震后救援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通信和指挥枢纽作用,为了提升现场技术系统的运质量,并解决目前运时上报信息分散且不易查询的问题,本文基于C/S架构设计了1套运信息管理平台,客户端采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基于AndroidSDK进行应用程序开发,采用轻量级文本格式JSON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互。客户端用户登录平台后,可上报文字和图片信息,也可根据上报时间、内容、位置等关键字查询历史信息,实现了信息的汇总和共享;平台还设计了故障排查辅助、设备操作说明、演练信息发布等实用功能,数据汇集在服务器端,便于管理和考核。本系统已在山东省地震局部署应用,有效提升了地震现场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 标签: 地震应急 技术系统运维 Android智能终端 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