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花儿”艺术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花儿会”反映了所传唱地区的文化、历史,也是当地的特色民俗之一,不仅具有很高文学、音乐、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以及作为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古老的艺术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其内涵外延都在严重萎缩。本文通过对“花儿”在当地居民中传承现状、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践调研,结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对旅游业发展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关系作出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以实景舞台剧、艺术博物馆等旅游开发模式来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儿” 保护 传承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上的大亮点之一就是掀起了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热。这一热浪席卷全国。最近,很多学者提出,在热浪当中要有冷静的思考,要把遗产学学科建设提到议程上来,并对遗产、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 申报 文化建设 学科建设 概念
  • 简介:在保护的前提下并受制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我们获得了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性质的概念。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认识路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表现出与常规旅游资源的较大差异。对于舶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我们需要用“认识路径”这样的关键词来固化保护意识

  • 标签: 认识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真 旅游本真
  • 简介:食物是人地关系的天然纽带。自伯克利学派开始关注食品消费研究起,食物研究在国外已属发展较成熟的领域,食物消费研究更是新近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与家庭研究、性别地理研究关联密切。食物消费主流研究很大部分关涉意义诠释和文化建构,包括文化身份认同、意义空间塑造、味道与边界、旅游体验、地方指向等命题。食物消费研究也正在经历吸收一些变化中的研究思潮,特别是警惕过度的"文化转向",重视有关政治地理物质化/物质地理的理论主张等。这种研究取向的变化及多元化趋势,作为新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缩影,正逐渐对国内食物消费地理研究产生影响。

  • 标签: 食物消费 认同 味道 再物质化
  • 简介:本文以生态意识结构层次为理论基础,设计出符合海南省旅游实情的旅游者生态意识衡量指标,并对海南省的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生态意识的4个影响因子:生态认知、生态态度、生态评价生态行为。运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考察社会属性旅游经历两个外部因素对生态意识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海南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水平整体低下,行为与态度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旅游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对生态意识的不同层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影响,其中:旅游者的年龄对生态态度层次表现出负相关影响,旅游者的教育程度对生态意识的积极影响效应并不高,旅游次数与旅游者的生态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针对性的生态意识宣传能有效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

  • 标签: 生态意识 旅游经历 社会属性 差异
  • 简介: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联系,在“非遗”的立法保护过程中,应注意它的载体——民族民俗文物的法律保护。为此,建议将民族民俗文物的立法保护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及时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大普查,紧抓“非遗”立法中民族民俗文物应保护的机遇,改变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障体系真空,修订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在条件趋于成熟时制定独立的《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法》或《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条例》,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的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护。

  • 标签: 非遗 立法 文物 保护
  • 简介:乡村旅游的关键核心是体验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本文选取安顺屯堡为案例地,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者需求以及屯堡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途径,提出加强互动参与,活态传承;针对性资源活化;保持“原真”性保护途径,以期在乡村旅游机制下更好的保护利用屯堡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标签: 乡村旅游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顺屯堡
  • 简介:与国际接轨问题是中国旅游发展中一直受到关注但始终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按照本文的理解,问题的根源主要在观念意识方面。本文分析了作为现代旅游观念意识基础的市场观念、人本主义观念、平等观念法制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府旅游主管机构、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游者对于中国旅游业实现国际接轨的问题在观念意识上存在的差距。本文认为,应当采取“硬”、“软”两方面措施以有效实现中国旅游业的国际接轨,即:通过立法执法手段规定权利义务责任,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现代旅游观念。

  • 标签: 观念意识 中国旅游业 国际接轨
  • 简介:通过对苏州古城区文化空间的调查与问题分析,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合到规划管理中的观点具体策略,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可借鉴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文化空间 场所营造
  • 简介:本文提出了“文化景观→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载体联合→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空间数据库与地图化表达模式,为开展系统性文化地理研究奠定基础。蔚县剪纸的实证研究中,通过解析蔚县剪纸文化景观,建立了包括艺人、生产作坊、文化受众、网络店铺等10种文化载体的空间数据库;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整合实现艺人分布空间、艺人行为空间、艺术风格空间、艺术传承空间产销空间等地图表达成果。地图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景观格局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挖掘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是针对文化地理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实证,通过文化景观的抽象语言描述到地图可视化表达,为非物质文化现象的时空研究提供了新模式。

  • 标签: 非物质文化 文化载体 空间数据库 地图表达 蔚县剪纸
  • 简介:学术研究的市场化实用化导向日益明显,彰显了市场经济对学术的明显影响。我们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初的那点理想主义精神几乎被市场经济一扫而光。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还相当薄弱,除了商品经济这一因素的影响外,还与研究生教学的薄弱、功利化的学术评价体系以及不大讲问题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加强学术管理的学术导向,在学术评价中更大范围地引入同行评议制度,引导学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对学术问题的思考研究,以增加问题意识,进而在此基础上作出原创性的发现。

  • 标签: 学术评价 问题意识 可研究问题 批判性思维 研究性教学
  • 简介:自1980年代复兴以后的近三十年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参照国际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及我国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突出表现在五种意识的不足或缺乏。这使我们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方面作出令人注目的成绩的同时,未能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亟待反思,找到问题之所在以及通向世界学术殿堂的“桥梁”,以便“重新出发”。在恪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增强学术史与同行对话的意识、以问题理论为导向,立足本土,加强人文地理研究的理论化,作出原创性的发现,是我国人文地理学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 标签: 方法论 问题意识 学术史意识 对话意识 理论意识 学术规范
  • 简介:半山陋室约皓月,烹茶携壶待知己。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活跃的符号,她并不单调,在包容开放中,又不失厚重内敛。茶文化丰厚独特,“”便是这个文化中的一个品格。茶与水相容,茶与壶相养,就是对“”的不同演绎。因此,品茗之人自会寻找心中的唯一,一把紫砂或许就是情有独钟的不错选择。握—把紫砂壶,氤氲中思绪飘远。此刻的“”,是态度,亦是腔调。

  • 标签: 紫砂壶 中国文化 茶文化 品茗
  • 简介: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倍受各方关注。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大型实景舞台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重要载体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基于恩施腾龙洞《夷水丽川》实景舞台剧的实践表明,大型实景舞台剧确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成功路径。同时,这种转型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必须与天然物质景观交融呼应,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景舞台剧 《夷水丽川》 湖北恩施腾龙洞
  • 简介:据史料记载,有“开国第一宴”之称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首次举办的招待宴会,毛泽东提议,采用“恩来家乡的淮扬菜”。淮扬菜,姓淮名扬,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扬”即以扬州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淮”即以淮安为代表的淮河流域。但淮扬菜并不单纯是地理上的习惯说法,而是突出了淮扬菜在其形成发展中的地位。明清之前,淮安、扬州都有各自的饮食系统,明清之后,二者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为一炉,形成统一的菜系,“淮扬菜”由此而来。

  • 标签: 淮扬菜 松鼠桂鱼 长江流域 精清 本味 煮干丝
  • 简介:今年四月十三日,为庆祝书法家张充九十六岁生日,美国耶鲁大学举办“张充题字选集”书法展。按理说,张充生于一九一三年阴历四月十二日,阳历生日应该是五月十七日,但书展为了赶在学期结束之前举行,最后选定阳历最靠近阴历生日的四月十三日开幕。

  • 标签: 书展 美国耶鲁大学 生日 书法家 书法展 图书室
  • 简介: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对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定位目的地品牌化三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指出了三个概念的独特的理论倾向点,并分析了在当前目的地品牌化背景下三者的整合运作与发挥作用的机制。

  • 标签: 目的地形象 目的地定位 目的地品牌化 目的地品牌本体
  • 简介:李白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他的“醉酒退番书”的传奇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据说,古时候,“番邦”致书唐朝.结果满朝文武无人能识。后由贺知章推荐,李白进宫,让宫中太监大总管高力士脱靴,当朝宰相、国舅杨国忠砚墨,方才破解“番书”。

  • 标签: 满族天书 斑吉柱 中国 民俗文化 图腾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