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南京部分古城被“地毯式”推平位于南京秦淮河两岸的“老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根基所在。但如今,这里已不见了南唐以来一直保留下来的金陵古城传统格局和数以千计的江南穿堂式古民居,取而代之的是占地面积2.18万平方米的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和大片的建筑工地。

  • 标签: 南京 老街 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街区 建筑工地 占地面积
  • 简介:请允许我想得天真点儿,像这种民国公馆区,很多小街小巷,七八上十条,如果辟出其中一条小巷,开设那么两家小店,不要多,只需两家就可以了,作为一种配套,政府出面管理,成为老房子一种背景,累了歇歇脚,又亲民又透气。南京,很多次的擦肩而过。从未踏足,初夏时节却临时起意,只是想出门走走,就去了一趟。清晨的高铁,拿出随身带的杯子,泡好咖啡,窗外田野里的雾气,大地开始苏醒,冉冉升起的太阳,湖泊山川,停留的小站,站台上的火车载我奔向远方……这就是我喜欢坐火车的原因吧,有强烈的幸福感,充满感恩。

  • 标签: 临时起意 歇歇脚 小笼包 七八 鸡鸣寺 拾阶而上
  • 简介:作为一种分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二战后的发达国家。西方早期的郊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郊区化的发展浪潮,郊区化的界定方法、发展机制、后果和政府调控等方面,90年代所提出的"新郊区化"概念将郊区化与边缘城市、郊区次级就业中心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1世纪以来,社会空间成为西方郊区化研究者最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近年西方学者关于郊区化研究的最新文献,从郊区化与居住空间重构、郊区化与住房选择和分异、郊区化与居民通勤行为、郊区化与居民生活空间、郊区化的社会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西方学者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西方研究议题转变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中国郊区化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最后,从研究视角拓展、定性方法应用、微观机理探讨、多重互动模式建构等方面对未来中国郊区化的研究进行展望。

  • 标签: 郊区化 社会空间 地理生活史 质性方法 西方国家
  • 简介:十朝古都,丰厚的文化积淀,多样的历史遗迹,不胜其数的人文胜迹,构成了南京特有的城市文化资本。南京最合理的历史定位便是"文化都市",这也是未来南京应该着力发掘发展的重要内涵。

  • 标签: 南京 历史品格 十朝古都 人文渊薮 文化都市
  • 简介:<正>1991年4月20日,北京商业地理研究会秘书长候明光,组织北京地区全体会员。前往京郊平谷县考察论证卫星城商业布局。考察中大家详细听取了平谷县商业委员会主任郭明山等人的介绍。研究会顾问陆大壮教授、崔家立教授、副理事长张靖宜教授、秘书长王希来等同志介绍了国际城市卫星城的功能和演变趋势。大家对城市卫星城未来发展规模与现实购买力水准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探讨,

  • 标签: 地理研究 卫星城 北京商业 商业布局 演变趋势 平谷县
  • 简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农场形成了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的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农场这种管理体制中长期存在的矛盾不断深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农场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场实行属地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上海市郊区部分农场为例,从分析其现状特征和属地化的必要性出发,在归纳总结我国各地农场属地化的三种经验模式,以及上海市郊两个农场属地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属地化与行政区划调整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特大城市 郊区 农场 属地化 行政区划 模式
  • 简介:<正>南京的佛教寺院始于孙吴,初兴于东晋,大盛于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关于当时佛寺的盛况,因唐人杜牧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语,所以一般文章中常用“四百八十寺”之数,而根据正史及佛教典籍所载,南朝首都建康的

  • 标签: 阿育王塔 佛寺 南朝首都 舍利 佛教典籍 金陵
  • 简介:本文基于550份调查问卷和第一手的访谈资料,以北京著名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购物空间和游憩空间在内的郊区大型居住区生活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制,分析了居民生活空间重构与郊区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近10年来,居民对远距离居住—工作空间错位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以回龙观为代表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在形成居住空间郊区化、商业和休闲空间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验证了过去10年中北京郊化发展的高强力度。回龙观社区职能由单纯卧城向综合型社区的演变成为居民多种生活空间重构的背景,另外,不同类型的生活空间之间相互联系,某种生活空间变化往往导致另一种或几种生活空间跟随发生变化。回龙观的案例给郊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 标签: 大型居住区 生活空间 活动类型 郊区化 回龙观
  • 简介:城市居民迁居行为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但以微观手法研究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尚不多见。本文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以位于北京郊的回龙观居住区为例,以微观的手法对城区拆迁居民、经历体制转型的中老年人、北京本地年轻人以及外地来京年轻人的迁居历程进行解读,寻找经济、社会和制度变革与个体生命历程的交集,进而洞察郊区居民迁居的一般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迁居机会供给、住房需求、住房获取能力、迁居决策4个方面归纳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特征,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阐释重构机制。对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北京城市空间重构及郊区化进程。

  • 标签: 生命历程 迁居行为 空间重构 郊区 北京回龙观
  • 简介:建国以来,南京的集贸市场几起几落,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购物场所,传统的集市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南京市城区、郊区、辖县的集贸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从影响集贸市场发展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预测了南京市城乡集贸市场的发展布局趋势。

  • 标签: 集贸市场 集市贸易 地域差异 市场机制
  • 简介:地理景观对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是重要的,山脉河流先于城市存在,城市依托河流发展。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历史古城发展都与河流密切相关。南京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城市,历史上是十朝古都,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山脉水系的自然变迁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南京城市与地理景观格局变迁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要保护古都赖以生存的山脉河流脉络系统,这是形成古都特色的基础。要以山脉和河流系统为网络基础,确定历史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景观空间格局。

  • 标签: 古都风貌 山水城市 自然地理系统 景观变迁
  • 简介:南京城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明都南京的规划设计者刘基精通堪舆术(风水术),并将其用于宫城的卜地选址及南京城池的营建,而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周易》。以《周易》理论为视角,解读南京通济门船形瓮城的各种建筑意象。

  • 标签: 通济门船形瓮城 秦淮河 《周易》 明南京城的规划营建
  • 简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对比分析了2006年和2014年南京旅游网络结构变化。研究发现:①旅游网络结构分层仍存在,仍然呈现强中心线型结构。但旅游网络密度增强,旅游网络密度由0.35增长到0.41,旅游者旅游线路安排中旅游节点数量也由4个增加至7个。核心成员之间的联结密度有所下降,由0.81降至0.49;核心-边缘区联结度提高,呈现由核心节点向多节点分散分布的特征。②旅游节点不均衡有所改善,旅游流分布更均衡。旅游节点的程度中心性略有下降,2006年旅游节点的程度中心性的均值为5.19,2014年则降至5.04。旅游节点在亲近性指标中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也有所改善。但5A级景区在网络结构中仍承担重要的中介作用。其效率性、约束性、效能大小仍然较高,表明这些核心旅游节点在旅游流中竞争力仍较强,使得这些旅游节点具有不可替代性。③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旅游地日益呈现出多节点多区域的空间布局。不同性质的旅游节点越来越多,新的旅游节点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逐渐显现。文化节点成为新的城市文化体验场所,交通节点也对游客具有强烈吸引力。

  • 标签: 旅游流 社会网络结构 历时性比较 南京市
  • 简介:幅员和边界是政区的基本要素。城市型政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区类型,肇始于民国时期,是从原地域型政区中切块设置而来。在设市之初,并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因此市的范围到底应该划多大就成为新设之市府与原地域型政区(即其划离之母体)之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考察南京特别市行政区域边界的划定过程,展示了城市型政区幅员划定过程中的各种冲突以及在中国近代市制完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城市型政区 划界 南京特别市
  • 简介:在中国城市郊区化与交通供求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下,郊区居民出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随着郊区生活愈多潜在问题浮出,刻画其在每日24小时尺度上的微观活动—出行模式的研究已不足以反映,需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出行研究。本文基于2012年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所获取的一周GPS与活动日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与方差分析的方法,以一周为时间尺度,研究居民在出行基本特征、时间节奏与巡回模式的日间差异。研究表明,郊区居民日常出行主要受工作活动制约,在工作日与休息日出行活跃程度差异明显;工作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具有自调节性;休息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特征差异较大。此研究结果可为交通出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出行行为 巡回模式 日间差异 郊区居民 北京市
  • 简介:日军侵华期间,南京城墙遭到巨大破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平山郁夫发起中日共同修复南京城墙,架起中日友好桥梁的行动。平山郁夫与南京城墙的不解之缘为他赢得了中日“文化交流贡献奖”。

  • 标签: 南京城墙 文化交流 平山郁夫
  • 简介:商会经济是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增长点。本文以南京为例,回顾了南京商会的发展历程,深入思考了培育商会经济所需的城市“土壤”,并展望了商会经济对南京经济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助推作用,进而打造出商会经济发展的“南京模式”。

  • 标签: 商会 经济 发展趋势 南京
  • 简介: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文章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人居环境尺度链中选择城市尺度作为研究层次,采用人居环境质量主客观评价结合模型,构建城市尺度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以南京市区为例,对人居环境的客观建设水平和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 标签: 人居环境 尺度链 建设水平 居民满意 南京市区
  • 简介:本文运用场强模型,在时间可达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在不考虑权重和考虑权重两种情况下,南京都市圈城市吸引范围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建议。得出的结论如下:1城市的吸引范围与行政区范围不完全一致,城市吸引范围扩展至江北的沿江城市有芜湖和镇江。2不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芜湖的吸引范围总体增长,扬州、镇江、巢湖、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总体下降,淮安的城市吸引范围变化不大。3考虑权重的情况下,南京和芜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上升,淮安、镇江、巢湖的城市吸引范围下降,扬州、滁州、马鞍山的城市吸引范围波动下降。南京的城市吸引范围占南京都市圈的绝对优势。4建议芜湖、马鞍山等沿江城市进一步完善过江通道,实现沿江城市的跨江发展;通过加快交通建设和淡化行政界限,增强城市间联系;根据城市吸引范围调整行政区划,如拆分巢湖并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句容并入南京市。

  • 标签: 时间可达性 城市吸引范围 演变 场强模型 南京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