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公元986年,在宋辽大战中,名将杨业殉难.其子杨延昭子承父志,在边防二十余年,屡立奇功,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延昭子文广亦有功于边防,未尝辱没家声.杨氏后代及一些族人也一直在边关效力.以一个家族继代相承捍卫祖国而又忠勇若杨氏者,实为历史所罕见.

  • 标签: 传播 故事 边防 边关
  • 简介:“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假想(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采用的民间故事的概念是广义的,即指社会上民间文学散文作品的通称,包括神话、传说、笑话和故事等。长期以来,学者主要集中对民间故事文本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通过对故事文本的研究来“挖掘本民族民间故事的历史、社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对传承民间故事的讲述人却很少关注。“民间故事在集体中保存和流传,主要依靠这些讲述家的口头艺术创造,

  • 标签: 民间故事 中国 现代 故事文本 劳动人民 文学作品
  • 简介:<正>聪慧而狡黠的鼠少小的年纪,在祖母的膝下常常听她教我学念那首人人会唱的《小老鼠上灯台》的歌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小妮,捉猫来,吱咕吱咕蹦下来。”那时不懂得这歌词里包含着什么意思,只知道老鼠既好玩,又讨厌,每到晚上就出来偷吃家里的食物,连灯油也不放过,还听说老鼠把谁家小孩的耳朵咬掉了一大块。多少年了,这歌词,现在居然也还记得。

  • 标签: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十二生肖 文化英雄 内部资料 神话传说
  • 简介:关于御斋志异》的创作动机,历来的研究者都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羽聊斋志手酚是蒲松龄在科举失败后,为了寄托孤愤而写作的泄愤之辞。但是《聊斋志异》素材的民间来源,《聊斋志异》与民间审美、民间叙事的种种割不断的联系,也是不容抹杀的事实。御斋志异》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民间审美趣味,人物身上很少有庙堂之气,多了民间凡尘的世俗味,他们都是凡夫俗子,“引车卖浆者流”。

  • 标签: 《聊斋志异》 民间意识 民间信仰 故事 审美趣味 创作动机
  • 简介:<正>解放前,每年如果遇到特大天旱时,山东金乡县的广大农村都有祈雨的风俗,大体上有两种方法:一、寡妇扫坑:每年的春天,如果久不下雨,坑河干涸,土地龟裂,麦苗卷叶,大秋作物种不上时,就要进行祈雨。首先得找一个无儿无女死了丈夫的寡妇,进行哭泣,求天下雨。再找一个满脸麻子的人(男女皆可,但必须是麻脸)头顶酱缸(即泡黑酱用的

  • 标签: 祈雨 两种方法 大秋作物 寡妇 金乡县 麻脸
  • 简介:<正>自本世纪三十年代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后冈、西北冈、小屯等地点发掘出土商代马车实物遗迹后,古史传说中的商人“乘马”,即商代已使用马车的问题,便为确凿的考古事实所首肯.随着甲骨文、金文的出土和释读,尤其是解放后殷墟内大司空村、孝民屯、白家坟、郭家庄以及殷墟以外个别地点等一大批商代马车遗迹的发现和发掘,使人们对商代马车内涵的认识愈趋深入,其中尤值指出的是,由于新中国田野考古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解放后出土的马车遗迹均获得了愈来愈成功的原型剔剥,从而使学术界真正地在实物角度上接触和认识了商代马车,使科学地深入地探寻商代马车本来面目的工作成为可能和取得硕果.本文拟就现见的商代晚期车马合葬坑的发掘出土资料,结合甲骨文、金文中的一些旁征,并参考有关学者对商代马车复

  • 标签: 马车 民屯 小屯 殷代 伏兔 车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