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11月21日至22日,中国民俗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2010年年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会员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民俗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民俗学会章程》,选举产生

  • 标签: 中国民俗学会 2010年 代表大会 太原市 年会 第六届理事会
  • 简介:郝苏教授(笔名:苏、浩思茫戈、豪斯蒙哥、A·速莱蛮),回族,1935年7月出生于宁夏,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人类学、民族学(蒙古语族语言、古文字、西蒙古民间文化)、社会学领域科研教学。上世纪70年代未即以蒙古语开设民间文学课程,开我国高校蒙古民间文学教学先河;2001年,创办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所),后建构为学院,这不仅是西北大、也是目前中国高校第一个将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结构为一体的学院。

  • 标签: 民俗学家 西北民族大学 民间文艺学 社会人类学 蒙古语族 中国高校
  • 简介:梅祖家祠,位于广东潮阳谷饶深洋村,由民国年间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结义兄弟陈梅生所建。据陈梅生后人介绍,陈早年在汕头经商,后创办“柿饼行”,稍后,到上海经商,发了大财。他后来跟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并与陈炯明、马育航(音乐家马思聪的父亲)三人结为拜把兄弟,由陈炯明掌管政治年事,马育航组织宣传鼓动,陈梅生负责军需后勤,一起出来打天下,后囡弓育航在上海遭暗杀,陈炯明与孙中山政见不合:陈梅生于1921年回乡购地筹建“梅康里”,至1924年正式动工兴建。

  • 标签: 代表作 建筑 民间 潮汕 陈炯明 民国年间
  • 简介:先秦自春秋以降,民间信仰中的“鬼神”,相对于日渐觉醒的人性精神,开始退居次要地位,但军事巫术却空前兴盛。民间信仰与神易位在兵学领域呈现出反向衍进的态势。神易位思潮肯定了人的价值,而基于民间信仰的军事巫术的兴盛,标志着兵的心理诉求被纳入指挥决策的博弈,反映了对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灵归宿的观照与反思,二者是在不同向度上诠释了先秦人性意识的觉醒,为后世确立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长期共存的二元对立结构,乃至构建多元语境交融下的文化生态,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民间信仰 民神易位 反向衍进 兵学
  • 简介:本刊讯第八届世界刘氏联谊大会于2012年11月28日在广东梅州兴宁市召开,届时将有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刘氏宗亲出席大会。此次世界刘氏联谊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影响的联谊盛会,是海内外刘氏宗亲联络情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平台,世界各国各地区刘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 标签: 刘氏 世界 广东 文化交流 经济合作 兴宁市
  • 简介:在初步回顾和检讨相关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发生在粤东K城一个名叫钟村的城中村民保护围龙屋行动的个案,叙述了这一集体行动的过程及其作为当事人的客家民众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众、民俗、学者的角色与影响,引发作者关于民俗研究取向问题的新思考。K城钟村客家人保护围龙屋这一集体行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的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将丰富复杂的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的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的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的自主能动性,他们策略性地对民俗知识的创造与享用,也忽略了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的理性人——学者及其学术活动的作用。民俗中的、俗与民俗学者,应该都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对象,这也应是未来民俗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与学术动向。

  • 标签: 集体行动 传统创造 民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