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崧泽之美主要指崧泽文化特别是崧泽文化晚期各类器物在形制、造型、装饰、工艺、色彩和创意等方面独特的物质表征和审美旨趣。究其成因,一是生业进步使审美创作具备了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二是没有强权压制的神崇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自由信仰和独立创意。崧泽文化神崇拜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神的形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物象;而良渚文化以琮、璧等玉器为主要载体,神的形象日益格式化和神秘化。环太湖地区龙首纹玉器的出现,是神崇拜载体材质由陶向玉转换的标志性事件,可视为划分良渚文化与崧泽文化的重要标尺和界缘。

  • 标签: 崧泽文化 崧泽之美 陶器 玉器 物质表征 神崇拜
  • 简介:举香祭拜,几乎为汉人宗教信仰的特色。香于汉唐之时由西域与南洋传入中国,逐渐在原有的佛教用香文化之上,发展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香火"观念与象征。香灰与香炉也成为神圣的结晶与器物而受信徒珍惜与膜拜。台湾民间庙宇流行前往老庙或大庙谒祖进香,仪式过程中,庙方或信徒无不向老庙神明进贡高级香材,也迎回珍贵的老庙香灰回去供奉。进香仪式核心价值在于香火传承,在于获取老庙的历史记忆与象征的灵力。让老庙与新庙得以建立尊卑关系,让民间信仰中的人情伦理与知识技术得以永续传承。

  • 标签: 香火 香灰 香炉 进香
  • 简介:随着非遗保护热的升温,以及博物馆功能的拓展与延伸,这二者的相遇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在新的时期,如何完善博物馆的功能和职能,如何在理论体系中突破传统博物馆的思路,寻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契合的展示模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话语体系,使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保护运动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即江苏省非遗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面的实践,可以为国内综合性博物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 标签: 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示 南京博物院
  • 简介: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简称"非遗馆")的建设需求高涨,各类型的非遗展馆孕育而生,然而质量却参差不齐。非遗馆的建设规划、设计思路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其展示内涵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精神层面、实践过程的"活态性"及与外部环境"文化脉络"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特点要求非遗馆的建设思路必须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其中包括:非遗馆应如何有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如何体现非遗的实践过程和无形的精神内涵?如何设计具有较高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展示手段?如何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上述这些问题都是非遗馆建设所需要探讨解决的难题。南京博物院非遗馆近年来的筹建与运营经验可作为实际案例进行探讨研究,为国内同类博物馆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 标签: 非遗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展示规划与设计 南京博物院
  • 简介:文化送戏下乡不仅能够丰富农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而且是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措施和主要手段。

  • 标签: 文化 下乡 作用 意义
  • 简介: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文化工作者要着眼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多出精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标签: 文化 软实力 中国梦
  • 简介:黄飞鸿电影系列中的民俗元素,作为文化记忆载体,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变动而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体现了制作者和观众的文化认同。1950与60年代的早期作品中,围绕着市井武师黄飞鸿有大量具体而精确的民俗描写,体现了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文化默契;1970年代,随着香港文化的形成,建立在广东文化基础上的民俗从黄飞鸿电影中消失;1990年代后制作的黄飞鸿电影则将民俗抽象化,消解了黄飞鸿与乡土的文化联系,使其实现了从市井武师到民族英雄的转化,完成了记忆的重新建构,又在电影的影响下反过来建构新的"传统"。

  • 标签: 黄飞鸿电影 民俗元素 民俗主义 记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