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明节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传统节日。学术界比较普遍看法是,清明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但作为节气清明与作为节日清明毕竟不同。譬如韩养民、郭兴文明确指出:“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也表达了同样意见:“节气只是季节时序标记,而节日则要有一定庆祝纪念及相应仪式习俗。”笔者赞同此说。

  • 标签: 传统节日文化 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 唐代 汉代以前 学术界
  • 简介:论永乐元江军民府印及明代云南有关历史问题黄桂枢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明代中央王朝,为了巩固对全国封建统治,曾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种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土司制度。明初,朱元璋对云南采取了“三江之外宜土不宜流,三江之内宜流不...

  • 标签: 墨江县 土司制度 明代云南 永乐帝 《明史》 思茅地区
  • 简介:婚俗是婚礼仪式举行前后过程中须遵守一系列规则,没有具体明文规定却发挥不可忽视作用。中国婚俗经历了几千年积累、传承、变迁和完善,虽然各地均有自己风俗习惯。然而婚俗体例还是基本一致,尤其突出表现在一些关键性环节上。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婚俗发展几种脉络和趋势,并且指出当前婚俗中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以及对社会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婚俗发展方向性问题,以促进婚俗发展与时俱进和健康向上。

  • 标签: 婚俗 发展 方向性
  • 简介:<正>朱元璋由布衣而位尊九五,依靠是他勤、敏、礼、俭.他(?)流而跻身行伍,由走卒而频遇擢升,由草莽而博通经籍;他众聚儒士,笼络民心,终至推腐元、挫群雄而成大明一统.创业艰难更坚定了朱元璋守成至长久信念.他欲揽大权于一身,遂以惊人魄力操纵起这部庞大封建国家机器.考官制度则是其整顿吏治一个重要方面.

  • 标签: 《明太祖实录》 考官制度 元球 述论 《明史》 吏部
  • 简介:佩绶是依附于古人服装上一种装饰佩件,不仅起到装饰作用,它还具有一定标示身份地位、等级高下袖章符号功能。从出土资料和历代文献上可看出佩绶制度由来与发展历程,其形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隋唐到宋、明时代皆有定制,其质地、纹样与形制也随着朝代变迁而有相应变化。佩绶文化内涵还与中国古代礼仪、等级制度及吉祥民俗传统等息息相关。

  • 标签: 佩绶 服饰制度 演变
  • 简介:晋制是继周制、汉制之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重要内容,考古学意义上晋制与晋礼制定关系密切,晋礼制定、施行过程反映了汉魏晋社会变迁。洛阳是西晋都城,都城洛阳晋墓中洛阳因素代表墓葬制度内涵应该与西晋制订推行新礼有关,洛阳因素反映墓葬制度即为继汉制之后晋制。东晋时期都城建康地区逐渐形成建康因素.洛阳因素与建康因素是两晋时期墓葬制度主要文化内涵。

  • 标签: 晋制 晋礼 洛阳因素 建康因素 汉晋变迁
  • 简介:<正>史前时期原始习俗历来是人类学及民俗史家关注一个热点,因为“这个‘太古时代’一切情况下,对一切未来世代来说,总还是一个最有趣历史时代,因为它建立了全部以后更高发展基础,因为它以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为出发点,并且以克服将来联合起来的人们永远不会再遇到那些困难为内容。”服饰做为史前风俗重要事象,不仅仅体现了其对先民实用价值,而且是先民们审美观念与宗教信仰生动表

  • 标签: 史前先民 服饰习俗 新石器时代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装饰品 史前时期
  • 简介:<正>《新安东关济阳江氏宗谱》(以下简称《江氏宗谱》)是安徽省博物馆于1987年自歙县购藏.此谱共10册24卷,为乾隆55年刊本,雕版绘图,宣纸精工印刷,字口清楚.书高36、宽23厘米.天蓝色封面,典雅大方.题签是白色长纸条,直行隶书谱名,端正显目.书口上端印谱名,中部有单鱼尾、篇目.每页20行,行19字,世系表每页横列五世.卷首有乾隆53年翰林院庶吉士罗廷梅撰写《新安济阳江氏宗谱序》和乾隆54年,总修30世孙江国忠《重修宗谱自序》,卷末有族长江理《重修宗谱序》和《宗

  • 标签: 宗谱 济阳 新史料 新安 世系 杭州
  • 简介:中国传统印染技艺有所谓“四缬”之说——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用专业术语来说,夹缬是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蓝夹缬是我国印染历史上复色夹缬遗存,是传统蓝花布一种,自明清后仅存传于浙江温州及周边地区,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

  • 标签: 印染 温州 源头 中国传统 蓝印花布 保护和传承
  • 简介:<正>我国古代职官制度至隋唐发生巨大变化,北周模仿《周官》六官体制废除了,政府组织系统紊乱局面也结束了.代之而起是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中央政府新体制.中央,三公不常设,亦无衙门僚佐,无论是名义上,或是实际上,都不再是宰相.三省长官为真宰相(开元天宝以后,尚书省长官不再是宰相),位尊权重.尚书六部正式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九卿之制仍在,与尚书六部平行,依尚书六部政令行事,分管各种具体事务.地方则又改为州县(或郡县)两级制.

  • 标签: 职官制度 隋唐 尚书令 中国传统文化 大将军 三公
  • 简介:《中国南方猎首古俗试探》(以下简称《试探》)一文中认定:猎首习俗曾经广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民族之中.特别引人注意是,猎首民族猎首活动中,还伴随制作人头形象行为;这种人头形象制品,不仅作为猎首文化一个重要内容而存在,还常常是我们认识、甄别猎首文化指示物.本文试图进一步论述猎首习俗中国起源和演变情况,谬陋处请教正.

  • 标签: 民族 起源 头形 首文 首行为 首柱
  • 简介:<正>先秦时期,创造我国东南地区文化主人,过去学者一般均认为是越族(百越)。可是近年来,有些治越史者又提出一些不同意见,1.认为“越”本国名,其族为“闽”,后亦把越用为族称;2.福建土著族是“闽族”,汉代“闽越”系福建土著“闽族”与南来客族“越族”混合;3.“越”是被称,越人自称“濮”;4.“百越”与“百濮”是同一民族不同时代称呼,战国以前称“濮”,战国以后通称“越”。针对以上各家之说,本文也就“闽”、“越”、“濮”诸族关系,谈一点自己看法。一依史书记载,我国东南地区苏、皖、浙、赣、闽和台湾等省,古代居住着一些不同民族。就各地地下出土考古资料,除福建、上海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 标签: 东南地区 百越民族 族称 南方民族 越族 闽越
  •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灯具形态、色彩和装饰纹样,从吉祥文化着手去论述吉祥文化对传统灯具设计深层影响。

  • 标签: 吉祥文化 传统灯具 吉祥纹样
  • 简介:本文根据近年来广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南方省区发现旧石器材料,提出并论证早在旧石器时期,我国南方已存在着一个不同于北方文化体系砾石石器/砍器文化区.这就从文化起源点上揭示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南方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如果从法国神父桑志华甘肃发现3件石核和石片算起,已经有了60多年历史.随着遍布全国各地旧石器遗址和地点发现,对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研究也逐步深入.过去一般认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属于石片石器文化传统.然而近年来南方发现一批旧石器地点,却表现出一种与以往大多数旧石器文化,主要是北方旧石器文化不同面貌.这就是以用砾石制作砍器为代表文化.本文称之为“砍器传统”.

  • 标签: 砾石石器 旧石器地点群 旧石器文化 石核 石器工业 古人类
  • 简介:日本古代岁时专书《年中行事拗中,保存了一条今天中国已经失传关于端午起源传说重要史料。《年中行事担崂引证《十节记》云:

  • 标签: 端午节 史料 起源 日本 保存 典籍
  • 简介:本文介绍了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京钱亚新先生对目录学研究方法,论述了钱亚新先生对我国目录学贡献以及钱亚新先生求实致用治学态度和精神。

  • 标签: 钱亚新 目录学
  • 简介:<正>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俗学全国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调查研究方面,专题研究方面、基础理论方面,应用民俗学方面等等都有显明发展。今天,我国七届人大通过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提出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民俗学任务也更明确。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良好风俗,就是今天中国民俗学者面临新课题。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民俗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生活系统知识。因而有它特定范围和内容,解决特定矛盾。虽然它基础学科有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历史

  • 标签: 民俗学研究 研究水平 中国民俗学 精神文明建设 调查研究方法 基础理论研究
  • 简介:美国人类学家华琛针对中国民间文化提出神明"标准化"与仪式"正统行为"概念,苏堂栋等人对华琛概念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科大卫、刘志伟提出"正统化"这一延展性概念,上述研究为思考"中国文化一统与多元何以达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民间信仰 仪式 “标准化” “正统行为” 正统化
  • 简介:<正>我国民俗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激发下产生,并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许多学者一致看法。如汪玢玲《民俗学运动性质和它历史作用》中说:“我国民俗学运动主要倾向是符合民主科学方向,是无产阶级领导下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民俗学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 陈独秀 北京大学 周作人
  • 简介:<正>亚洲象又称印度象,目前野生亚洲象分布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及我国云南南部地区.我国除云南西双版纳以外,其它地区野生亚洲象已经灭绝了.可是古代,南自两广、云贵,北至中原地区,亚洲象都有广泛分布.随着社会发展,气候和生态变化,再加上人类大量捕杀,野生亚洲象逐步从繁盛到衰退,以至大部分地区绝灭了,先后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退居到岭南地区.现代仅生活在西双版纳一隅.象这种盛衰变迁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自然界中气候、生态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象盛衰过程,不但涉及到自然科学问题,也涉及到众多社会科学问题;研究象盛衰规律有助于探讨我国社会发展地域差异、古今气候、生态变迁等学术问题.故设此题目,试作论述.

  • 标签: 亚洲象 野象 历史气候 野生象 生态 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