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一、迪化宝新局最后的铸币光绪十二年(1886年),新疆巡抚刘锦棠为使天山南北两麓钱币统归一律,决定成立“迪化宝新”钱局,改铸红钱。从传世至今的宝新局红钱上能看到,开炉初至后期(至少在光绪三十二年前),宝新局铸币质量都比较好,轮郭凸显,币文清晰,重量标准。但最后由于原料用尽,以及全国广铸铜元的影响,宝新局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停炉。

  • 标签: 铸钱 库车 新疆巡抚 光绪 刘锦棠 铸币
  • 简介:甘肃山丹县新出土商代青铜人像,是河西走廊首次发现的商代遗物,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通过与其他地区出土商代人像的比较,我们认为:该青铜人像是“身与神相合’’的塑像。该青铜人像的出土,对探讨中原经六盘山地区,蜀地域河西走廊的早期联系,中国中西部早期民族的流动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河西走廊 商代 青铜人像 文化交流
  • 简介:通过梳理相关资料,我们知道目前保存下来的南朝造像题记约有60余条。这些题记大致可分为两种格式,时间上在梁中大通至大同年间(529—545)为最多,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四川地区和苏浙地区等两个区域,造像题材以释迦、弥勒、观音、无量寿佛为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南朝佛教的两个中心、大乘净土思想、世俗化倾向及造像的功用等基本问题。

  • 标签: 南朝 造像题记 佛教史
  • 简介:对于秦人起源与秦文化的形成,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秦族先祖东来逐渐认识趋同。迁邾说,观点是秦人周初因参与叛乱而被迁于邾(甘谷),进而认为甘谷县西南是秦文化的发祥地。秦人迁邾的重要考古学依据是毛家坪遗址。早在秦人迁邾以前,在甘肃东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它是周文化和甘青文化交汇、综合的产物。毛家坪遗址所具有的文化张力,超出了秦人迁邾的时间限定。我们认为秦人是逐次西迁的。

  • 标签: 毛家坪遗址 秦文化 思考
  • 简介:据有关资料介绍,叶尔羌汗国(1514—1678年)的社会经济十分发达,作为商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必然应运而生。据史料记载,叶尔羌汗国创建两年后,已经使用本国打造的钱币上。近些年,随着《新疆钱币》专刊对这类钱币文章的陆续发表和钱币实物的发现,给拓宽研究此类币种提拱了第一手资料。笔者综合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新疆钱币 社会经济 金属货币 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史料记载
  • 简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麓。夏商时境内为西戎地。公元前885年(周孝王十三年),周封在淠渭之间养马有功的赢非子为附庸,在秦建邑,号赢秦(邑在张家川镇瓦泉村)。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设陇西郡,郡治狄道(甘肃临洮),张家川县属陇西郡。

  • 标签: 张家川 墓葬 遗址 甘肃省 公元前 天水市
  • 简介:至迟于南宋中期,龙泉青瓷即已进入宫廷,历元而至明代,龙泉青瓷一直未脱离于宫廷视野之外,在宫中的地位也屡有变迁,直到明成化初年,由于种种原因,龙泉青瓷最终断供于宫廷,到了清代,便仅以“古器”之身份进入宫中。

  • 标签: 龙泉青瓷 宫廷 使用 消亡原因
  • 简介:邓家湾遗址石家河文化墓葬中主要是土坑竖穴墓,本文通过墓葬的空间布局、墓葬等级、随葬物品及葬俗,展开对当时该氏族内的原始宗教观念、社会分工、贫富分化、社会性质和结构的讨论。

  • 标签: 邓家湾 石家河文化 墓葬 氏族
  • 简介:2009年夏,笔者在临淄齐国故城一农民处收得齐刀币残陶范56块①。这些钱范均为夹沙灰陶齐三字刀范,含沙量较高,文字刻划较粗(彩1图1)。钱模一面呈高温烧灼过的黄褐色,并有炭灰状附着物,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范的背面大多都有制范时留下的指窝。后经笔者认真调查,为齐故城西南部安合庄铸钱遗址出土。历年来临淄曾多次出土“齐法化”刀范,出土地点均在临淄齐故城的宫城内,即齐都镇西南齐故城南部的安合庄铸钱遗址中。而这批刀范做工较粗,与以前在安合庄收集的另一种做工精美、文字纤细的三字刀范的性状存在较大差别(彩1图2)。临淄博物馆所藏这两类刀范也皆为安合庄及附近出土②,现对比如下:

  • 标签: 出土 临淄 刀币 铸钱遗址 2009年 附着物
  • 简介:正2011年9月,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组成的联合考古调查队,对蒙古国前杭爱省瓷器城遗址进行了调查。该遗址位于前杭爱省与中戈壁省交界地带的戈壁沙化平原上,北距巴彦高勒苏木20公里,西为翁金河(图一)。西北角的地理坐标为东经

  • 标签: 瓷器 遗址 蒙古国 哈剌和林 巴彦高勒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