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窑子沟,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喇嘛湾乡东北,长约0.25公里,内有自北而南的小溪一条,它同由东北流来的甲浪沟相会后,称董家沟,继续流向西南穿过喇嘛湾注入黄河。白窑子遗址就分布在白窑子沟两旁的台地上,台地高于沟水数十米,以至近百米。它们被许多小沟分割成许多小块台地(地点),各小块台地的地层结构与地貌都不尽相同。大致是,沟掌诸台地,地势高而

  • 标签: 文化类型 喇嘛湾乡 篮纹 尖底瓶 内蒙古清水河县 半坡类型
  • 简介:<正>一、王辰简介王辰(公元1011——1085年),原名寿,字君贶,北宋开封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人,十九岁举进士第一,仁宗见而喜奇,赐名“辰”,史称“少年状元”,曾居仁、英、神、哲四朝之官,职位显赫,历任吏、户、礼、兵、刑五部尚书,曾任检校太师、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相州刺史、开封知府、大名府知府、北京留守、西京留守、北都留守、南都留守等职,又曾任永兴路、河东路、秦凤路、定州路、梓州路、高阳关路、大名府等路安抚史,还曾任秦、

  • 标签: 墓志 大名府 北宋开封 安抚使 三司使 翰林学士
  • 简介:本文从撑与斗拱之区别、川渝木雕撑的起源和川渝木雕撑的主要艺术样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进而指出木雕撑并非川渝地区首创,而是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传入的,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而又根据川渝木雕撑的艺术形态,将其分为了圆柱形撑、扁方形撑、三角形撑三大类。

  • 标签: 川渝 传统建筑 撑拱
  • 简介:学者们关于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很深入,苏荣誉先生在其大作《二十世纪对先秦青铜礼器铸造技术的研究》中已做了详实的论述。21世纪以来,随着孝民屯村南及东南地铸铜遗址的发掘,殷墟出土了极其丰富的铸铜遗物,仅陶范就达10万余块,还有2千余块芯,2百余块陶模。

  • 标签: 殷墟 制作工艺 陶范 泥芯 铸造技术 青铜器
  • 简介: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内满布明末清初木骨质悬塑,悬塑群中塔柱、塔楼林立,金碧辉煌,堪称佛教彩塑艺术之瑰宝.山西古代建塔用材质地广泛,要有尽有,材尽所用,但唯独像小西天大雄宝殿内的悬塑塔还极为罕见,为塔中奇葩,独居一秀.殿内有14座木骨悬塑塔,分布于佛台金柱,佛像身后,两山墙脑椽间.塔外刷塗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配塑有佛像、菩萨、莲花童子、弟子、乐伎,置身于亭台楼塔间,塑造出了一个美好的佛界梦幻大千世界.

  • 标签: 隰县小西天 木骨泥悬塑塔 类型独特 形制结构
  • 简介:油饰彩画,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防腐、防晒、防潮的保护作用,又有美化建筑色彩、强化建筑艺术美感的功能,使建筑形体美与色彩美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建筑上的传统特色.

  • 标签: 明代 建筑油饰彩画 太原拱极门 地杖 油饰方法
  • 简介:河南省荥阳官庄遗址发现了用于制陶的粘土原料以及未烧制的陶坯,这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中原制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为此,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部分原料和陶坯,并使用马弗炉对其中的陶进行了烧制实验。结果发现,官庄遗址的制陶原料含铁量较高,烧制过程中析出磁铁矿等铁类矿物,且烧成陶色偏深;此外,制陶原料和同期陶片之间物相的趋同性和化学成分的聚类性,显示陶器本地生产的特性。研究结果为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时期制陶技术提供了基础材料。

  • 标签: 官庄遗址 陶坯 烧失值 产源分析
  • 简介:1965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满城县北庄清理了一座东汉墓,墓内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错金银抱鱼钩,与此钩同出的还有"长宜子孙"八鸟镜、铜龟蛇形砚滴、五铢钱和楼、灶等陶器.现将带钩介绍如下:

  • 标签: 错金银抱鱼带钩 中国 文物考古 纹饰 造型艺术
  • 简介:村墓地是近年来周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发掘者认为,该墓地为芮国墓地,年代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到了春秋早期。笔者综合目前已经发表的材料,认为该墓地并未见到西周晚期的遗存,已经发掘和公布的材料,年代均集中在春秋早期偏早阶段;而且仅有南区的墓道的大墓与芮国相关,从出土遗物来看,北区大墓与芮国没有直接的联系。南区大墓中,M27组是芮桓公和两位夫人的墓葬,是芮伯万返回芮国之后,其父母芮桓公和芮姜被驱逐到梁村一的结果,M28墓主是芮桓公到达梁村之后,新立的下一代国君;而北区发现的大墓性质复杂,与南区大型墓葬关系不明。

  • 标签: 梁带村墓地 年代 性质
  • 简介:广布于海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人,被称为世界东方的“犹太人”,他们是中国汉民族中的七大民系之一。四川是中国大陆客家分布最多的五大省分,现有客家人约250万。成都的东郊和东北郊,是四川客家的最大腹心聚居区,俗称“东山区”。浓缩了四川客家文化精华的古镇洛,则是这个腹心区中的腹心,并由此被专家们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 标签: 客家人 古镇 汉民族 犹太人 客家文化 东北
  • 简介:1987年2月,靖安县广播电视局在县城东门钱家山建造电视差转台时,出土了一件带有图案的陶纺轮,残损。该纺轮系红砂陶,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扁鼓状;一头大一头小,纵剖面呈梯形,大头直径为5、小

  • 标签: 电视差转台 陶纺轮 靖安县 红砂 城东门 广播电视局
  • 简介: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镶宝石金扣。1971年出土于邹县明鲁荒王朱檀的墓葬,是该墓出土的两条玉带之一。其通长20.6、宽10厘米。扣体金质,呈椭圆花边形,扣体上透雕双层花叶,其上镶嵌各色宝石,绚丽光彩,恰似一朵盛开的鲜花。

  • 标签: 宝石 省博物馆 出土
  • 简介:七十年代初,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吉林省博物馆考古队,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大安市汉书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根据汉书遗址的地层和文化内涵,区分汉书遗址有两种不同文化层互相叠压,下层文化称汉书一期文化(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上层文化称为汉书二期文化(相当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发掘出居住址、灰坑、窖穴遗迹及大量鱼、兽骨骼、陶器,青铜器、刀、环、扣、羊牌饰等遗物,被学术界定名为“汉书文化”,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它是继50年代初命名的吉林地区的“西团山文化”之后,在我省西部命名的第二个青铜文化。

  • 标签: 吉林 汉书文化 白城市 汉书遗址 古代文明 考古学
  • 简介:在汉代压胜钱中,许多钱上有钩图案。《中国钱币》2010年第3期发表了刘春声先生题为《趣味盎然的早期压胜钱》的文章。文中介绍了五枚汉代压胜钱,其中三枚都有钩图案。那么为什么汉代压胜钱上会有钩图案,这种图案代表什么含义,它为我们研究此类压胜钱的性质、用途和断代提供了怎样的依据和启示,本文试谈一点浅见。

  • 标签: 图案 汉代 《中国钱币》 2010年 断代
  • 简介:2000年5月,正定县一农民在自家门前铲土时发现一枚铜权。此权合范铸造痕迹明显,倒梯形方钮(钮已断),圆肩,权身呈上大下小的椭圆形,束腰,足部外撇,上有叠涩层的弦纹。腹部阴刻竖行铭文“丕八”两字,右侧两竖行阴刻铭文模糊不清。权身虽无纪年,但……

  • 标签: 纪年 铭文 元代 文物 正定县 发现
  • 简介:磁州窑是宋元时期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其中心窑场在河北省邯郸地区的观台、彭城一。磁州窑产品素以丰富的装饰手法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著称于世,“由于它的技艺成就而影响到其它各地瓷窑,形成了一个范围广大的‘磁州窑系’”。磁州窑产品分布广,产量大,但有确切纪年的器物并不多见。河北省文物商店收藏的宋元磁州窑瓷器中,有两件墨书题记,现介绍如下:磁州窑白釉剔花枕高10.5、长26.4、宽17.4厘米。长方八角形。枕面后高前低,后立面有一个气孔。胎质粗松,呈浅红色。胎

  • 标签: 磁州窑 白釉 剔花 文物商店 宋元时期 河北省邯郸
  • 简介:悬挂在古建筑上的附属文物楹联匾额属于小木作艺术,是实用较强的艺术品,其沿用从秦朝到清代,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是古代制度文化、艺术文化和文字符号的综合性产物。它集书法、文学、石木雕篆彩画漆饰艺术技法于一身,与古代建筑相得益彰,并造就了内涵丰富的古代联匾文化。

  • 标签: 圣母 晋祠 古代建筑 制度文化 封建社会 文字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