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孔府藏赤罗朝服是山东博物馆收藏的孔府衍圣公的朝服,是现存数量较小,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官服,极其珍贵。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结合文物病害情况,采用传统的针线修复法对其进行了保护修复

  • 标签: 明代官服 赤罗朝服 针线修复法
  • 简介:瓷器文物修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方可完成,修复后的瓷器经过1~3年不等的时间均会出现修复部位不同程度的变色。为不影响瓷器文物的展陈效果,往往进行再次修复,多次修复对瓷器文物带来一定的损伤。为此,本研究以传统瓷器修复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瓷器修复材料变色成因分析研究,以期为提高瓷器修复材料耐久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本研究通过模拟瓷器修复工艺处理市售白色瓷板,然后进行干热、湿热和氙灯老化,利用色差仪和光泽度仪表征了老化前后各模拟样品的色差和光泽度。结果表明:作色处理色差变化最大,而且引起变色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和温度,故瓷器在修复后需避光和低温保存。

  • 标签: 瓷器修复 变色 成因分析
  • 简介:选取广州增城庙岭出土四先秦铜器进行成分和金相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铜器除钲为锡青铜外,其他三都是铅锡青铜。较之同期中原及楚地出土的铜器,增城庙岭铜器的技术特征显示出滞后性。推测是岭南地区本地的冶铸产品。

  • 标签: 增城庙岭 先秦 铜器 成分分析 金相分析
  • 简介:康熙青花素有"色分五彩"之美誉,在绘画技法上一改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采用渲染的技法,使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不同的多个色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该康熙青花碗藏于山西博物院,笔者通过便携式Dino-lite数码显微镜对其病害现状进行观察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锔钉成分以及锈蚀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制定了修复方案。采用清洗、去除原修复痕迹、粘接、补配、作色、仿釉等工序对该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

  • 标签: 青花 修复 锯钉
  • 简介:宁家坡新石器遗址出土陶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庙底沟二期竖穴陶窑。由于地处黄河小浪底水库淹没区,我们对陶窑采用分块切割、套箱包装运输,最后异地复原陶窑的保护性搬迁修复方案。陶窑切割搬迁与修复时采用改性环氧树脂WB-1型和WB-2型加固保护用高分子材料;修复复原采用从Y501陶窑火膛底部开始、吊装陶窑切割搬迁块拼对复原的方式;最后窑体内侧切割缝采用石膏色泥封补,外侧围裹建筑用砖,再调制石膏浆浇注固结整个窑体,最终完成陶窑的异地搬迁保护修复

  • 标签: 新石器遗址 陶窑 切割搬迁 修复复原
  • 简介:文物领域利用数字文物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文物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文物交流的新趋势。如何更好地利用采集的文物数字档案,发挥数字文物的作用是进行文物数字的最终目的。为此,针对新津观音寺明代壁画各种病害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缺损状况,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计算机自动虚拟修复研究。研究表明,Criminisi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可利用图像小波域的小波系数优化因子,保证算法对不同纹理程度的图像采用适当的优化因子值以实现修复策略的调整,其采样的"素材"同实际壁画修复一样来自于画面已知区域,在观音寺壁画数字图像上有较好的虚拟修复效果。

  • 标签: 观音寺 壁画 虚拟修复
  • 简介:为了可直接考察修复材料对壁画颜料层-地仗层(地仗层-地仗层)的黏结性,借鉴敦煌石窟泥塑制作“木骨泥胎”原理和涂层、黏接剂附着力和黏结强度测试方法,设计了一套拉拔模具。该装置解决了壁画修复材料评价中黏结界面错位,客观数据获取难,适用性差,耗时长等问题。试验测定了6种常用修复材料在质量浓度5%条件下的黏结强度,确定其黏结性强弱顺序为:纯丙乳液>聚乙烯醇PVA-1788>白乳胶>硅丙乳液>明胶(Paraloidb-72)。基于试验数据,提出选择修复材料及工作浓度时,应以接近原有胶结材料(明胶)黏结强度为宜。

  • 标签: 壁画 修复材料 黏结性 评价
  • 简介:本文从山西羊舌一座春秋早期晋侯墓出土的一组合式玉器入手,集中讨论早期中国存在的装饰神灵形象的组合式玉器,将其分为三大类共计六种,认为这三类组合式玉器应起源于良渚文化,后经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过渡,在龙山—二里头时期的山东和中原地区繁荣开来,后为商代所继承和发展,基本覆盖了早期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些组合式玉器的寓意,基本是以象形和转喻的思维模式与艺术手法,沿着实物——组合玉器——单玉器的逻辑,围绕鸟(鹰)崇拜制作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神物作品,拥有这些神物作品就意味着拥有了通神法力,亦即拥有了统治社会的合法权力。这实际上反映了早期中国社会不断走向复杂的进程,王室贵族阶层就此产生,也反映了早期中国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不断熔炼的进程,政治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才逐渐形成。

  • 标签: 羊舌晋侯墓 组合式玉器 神灵形象 早期中国
  • 简介:敦煌壁画,包含着诸多建筑信息要素,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是建筑学研究的重要素材之一。本文聚焦壁画中的建筑,基于前辈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提出数字再现与重构的研究新方法。通过信息解码与数字建构的关联分析,运用数字集成技术,融多维建筑信息于图形图像重组处理,实现敦煌壁画建筑的数字再生。探索数字再现与重构的技术方法、实现途径及应用价值,拓展新语境下壁画建筑保护传承的方法与范式。

  • 标签: 敦煌壁画 壁画建筑 数字技术 再现与重构
  • 简介:文博图书馆是依附于文博单位的专业图书馆,其馆藏资源专业而系统,有些资料珍贵而独有,但收藏地点较为分散,不便于研究者和社会大众利用,文博图书馆文献资料数字与共享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应构建文博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 标签: 文博图书馆 文献资料数字化 资源共享
  • 简介:近年来,我国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快速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工作形式也开始走向个性及数字,兼具学习与服务功能。由于文物是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重点,应拉近其同公众的距离,突出其情感性、文化性与艺术性,从而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通俗化与知识相互予以完美融合。本文详细探讨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俗化融合知识的策略,以提升展览效果,让博物馆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

  • 标签: 博物馆陈列展览 通俗 知识化 融合
  • 简介:胶矾水是书画装裱和修复中常用的材料,但同时也是导致纸张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改性胶原蛋白用于书画粉颜料加固的适用性,以鱼胶、壳聚糖及魔芋葡甘聚糖等为原料,考察了固色剂对宣纸及着色颜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色剂处理后,固色剂在纸张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明显改善了纸张的力学性能,并且固色剂对颜料的老化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本研究将对书画装裱中传统工艺的科学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书画 固色 高分子材料
  • 简介:中国大约公元前14世纪开始出现人工冶铁块炼铁制品。大约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最早发明创造并使用生铁冶金技术。战国秦汉之后,中华文化圈内大规模使用生铁制品,创新发展了多种生铁制钢工艺,为世界文明进程提供技术动力。广西地区至迟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生铁制品,大约公元9世纪开始出现生铁,自炼遗址。这些生铁冶炼遗址主要分布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到太平山镇约30平方千米范围内,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高锰渣生铁冶炼遗址群。揭示广西玉林地区古代生铁冶炼技术面貌,将为探讨古代生铁冶炼技术在岭南地区传播的时空框架。古代生铁冶炼技术的多样性发展,及其对历史文化影响、遗址保护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冶金史 岭南地区 唐宋时期 生铁冶炼 冶金考古
  • 简介:博物馆碑帖数字资源采集和管理平台的开发,有助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升碑帖文物的管理效率,加强对碑帖的科学研究。本文以“上海博物馆碑帖数字采集(二期)及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为例,对其数字采集和管理的方式进行说明,并探索馆藏碑帖资源的数字之路。

  • 标签: 碑帖 数字化 数据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