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有关“锡”的文献记载,对“锡”一词所代表的物质作了详细考辨,指出“锡”不是“倭铅”而是锡,宋应星《天工开物》“倭铅,京中名锡”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并就宋氏之说的缘由,提出了一种商榷性的意见。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钱”篇,在“倭铅”名下有脚注“京中名锡”,这似乎在倭铅(金属锌)与锡之间划了等号。因此,直至今日,科技史界普遍都将锡一词当作倭铅(锌)的别名。然而,根据笔者的研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标签: 倭铅 宋应星 铸钱 《天工开物》 宋氏 明会典
  • 简介:南涅村因地处山西沁县漳河北源支流涅的南岸而得名。1957年秋在这里发掘清理出一大批窑藏石刻,这批石刻以出土地为名,称之为“南涅石刻”。这批石刻出土后即在当地保存管理,1962年将石刻搬运至县文物馆。为了更好地利用保护,1986年由国家投资在县城南郎山建造了一座仿明清建筑“南涅石刻馆”,1989年10月陈列展出并对外开放。……

  • 标签: 石刻 出土 发掘 文物 明清建筑 沁县
  • 简介:石桥,是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最古老的石桥,也是中国北方地区,时代最久远、史志有著录的古老名桥之一.然而,几经沧桑,古老石桥早已今非昔比.加之朝代更迭,相继修建,特别是1963年新建--巴林桥,把古老桥址错误地视为"障碍",从桥基到桥梁以及处在原石桥两桥中间由玄武岩自成基岩的河中小岛,一起加以清除.

  • 标签: 潢水石桥 内蒙古 中国 文物考古 形成条件
  • 简介:今年4月4日,新余钢铁公司界铁矿工人在主龙山工区取土时,发现铜钟一件(照片1)。由于工区和铁矿领导上的重视,铜钟得以完整的保存。我会闻讯后,即派工作组赴出士地点进行调查。主龙山距新余县界圩东南约公里,西邻浙赣铁路约一公里,地处山区。据工地负责同志介绍,该铜钟出于主龙山的高出地面约100米的山坡上,埋在距地表深约一米处。据实地调查所见,主龙山纯系一个山谷地带,山坡的土质多含沙石;唯所出铜钟的一隅,土色灰黑,内含沙石极少,且深至米处方见生土,我们探掘后,并不见其它遗存,也不见任何类似葬墓的痕迹,但从土色看来,在出土铜钟处,曾被人为的翻动。且今所出土的铜钟,其甬部之衡已稍残断,视其断痕,乃为陈迹。因此,证明该铜钟已经损断,以后或因其它原因而埋藏于此山上。

  • 标签: 铜钟 新余县 界水 水铁矿 新余钢铁 江西通志
  • 简介:上次介绍欧元7种面值的纸币图案,正反面均为欧盟统一规格的门窗和桥梁。但欧元的硬币就不同了。它除了有一个统一的正面铸图外,硬币的反面均由欧盟各国自行设计图案并铸造。这样,欧元硬币既体现了欧盟统一货币的性质和规格,同时又赋予了欧盟各国独特的钱币文化色彩。

  • 标签: 欧元 欧盟 硬币 图案设计
  • 简介:1979年8月14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西水乡夹皮村八位村民在村东北7公里处的大长岭山坡秋翻耕地时发现此墓(墓室清理前已遭到严重破坏)。后经张掖地区文化局、肃南县文化馆组织文物工作人员

  • 标签: 大长岭山 墓葬结构 唐朝 出土器物 历史文化
  • 简介:本文概述了用蔗糖处理饱木质文物的发展历史,并对蔗糖的脱水机理、防虫防霉处理、渗透效果等进行了阐00指出在饱木质文物的保护方面,蔗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保护材料。

  • 标签: 饱水木质文物 蔗糖 防霉剂 脱水
  • 简介:通过对龙游石窟砂岩胶结泥质中粘土矿物-蒙脱石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岩石中各类矿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变化;岩体与反应的表面积,即岩石的孔隙率;与其相作用的的化学性质,特别是的pH值变化等方面的测试研究,证明被淹没在水下的石窟砂岩洞室相对较稳定.但洞室的被抽干后,由于水环境的突变以及随后环境湿度的频繁变化,大大加速了洞室的风化.

  • 标签: 石窟 砂岩 蒙脱石 风化 稳定性
  • 简介:许多出土饱木质文物因其降解严重、含水率较高,容易在脱水过程中出现不可逆的收缩变形以及开裂现象,从而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饱木质文物脱水方法的研究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探究风冷冷冻法对饱木质文物脱水的效果,以一批无法复原的出土饱木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材种、含水率、基本密度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后,使用一台风冷电冰箱在-18℃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了风冷干燥脱水处理,记录脱水时间和脱水效果,并分析了该方法的传质传热特点,证明了风冷干燥法用于饱木质文物的脱水干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具有对文物干预小、适用性广、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为饱木质文物的脱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饱水木质文物 含水率 化学成分 风冷干燥
  • 简介:经过多次调查,我们确定固城乡五座古城,是合境内修建最早的古城堡,其中固城古城、巷口古城、丈八寺古城、午亭子古城修建于商武乙时期。(图一)

  • 标签: 兴衰 古城堡 亭子
  • 简介:我国古城多为夯土城墙。春秋时在墙上增筑雉堞,并设悬门和发梁。战国晚期筑起城门楼。继而在城墙外壁设马面,以御逼近城墙之敌。汉代出现了包砖的城墙,但砖城推广得相当慢。明以后县级的城垣才多为砖砌。瓮城虽出现得很早,但它和马面的结合要到汉代才完成。至明代,则不仅有外瓮城,还有内瓮城,形成复合式瓮城,更强化了防御能力。攻城时,城门首当其冲。西周时发明了攻城门的冲车和逾城用的云梯。唐代则有车梯,宋代改进成对楼天桥。攻城时除了逾城墙之外,还可挖掘地道。火药应用于战争后,穴攻发展成坑道爆破战术,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和张献忠均曾用过此法。攻门、逾墙、挖地道及坑道爆破等法,有条件时可配合使用。此外古代还有若干攻城器械,如桥车、巢车、饿鹘车、扬尘车、檑木飞梯、吕公车等,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和详明的战例,其效能还不十分清楚。

  • 标签: 筑城 雉堞 马面 瓮城 攻城 冲车
  • 简介:一、唐代草堂外能“门泊东吴万里船”吗?不久前,读到一篇解说杜甫诗句的文章,其中有关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解释,引起笔者的兴趣,遂翻检史籍,撰此短文。

  • 标签: 浣花溪 四川 历史考证 李冰 乐山大佛崖 地质考古学
  • 简介:在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全过程中。有两位同乡好友曾经给他出过大力,他们就是相继担当王朝最初两任相国的萧何与曹参。这两位政治家,经历上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他们的气质,却又是那么不同。他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刘邦的事业紧紧凝结在一起。共同博击过秦末到汉初那段壮阔历史中的惊涛骇浪。当新王朝建立,刘邦为巩固帝位而剪除潜在的政治对手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躲过了通常很难躲过的皇权剑锋,成为汉初名臣中少数得以善终的幸运者。

  • 标签: 汉初 刘邦 皇权 西汉 政治家 经历
  • 简介:由于暖气管道爆裂,造成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的大量珍贵文献被热水浸泡或熏蒸。为了赶在天气转暖之前抢救完这批文献,综合运用了常见的几种湿文献的抢救方法,特别借用了文物界所常用的低温干燥法,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部湿文献的抢救重任,为以后的系统修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图书馆界抢救文献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抢救大批量的湿文献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方案,从长计议,综合运用各种抢救方法,随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抢救受损文献。

  • 标签: 文献 抢救 保护
  • 简介:在纸张保护中把纸弄湿或者对纸进行清洗是常见的。如果纸张含有对敏感的元素如墨水层或树胶水彩层,则保护人员在将用在纸张上时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会影响纸张甚至将它们从纸张上洗掉。如果被试面积不超过一平方厘米的话,则使用定色材料对敏材料进行涂层,如常用ParaloidB72材料。它的优点是抗水性强,但是这一材料最大的缺点之一是实际操作中不可逆。

  • 标签: 纸张 技术 防水 实际操作 材料 不可逆
  • 简介:木质文物作为有机质文物的一种,一直面临出土量大、腐烂严重、后续保护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饱木质文物,看似保存良好,实则腐败严重,一旦脱水操作不慎,就会导致文物变形、开裂,造成严重后果。文章整理了2001年至2016年间国外有关出土木质文物的木材结构、降解机理、脱水加固方法、保存环境和现场发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与国内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对比讨论,为今后饱木质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饱水木材 木质文物 保护 国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