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农业粮食中细菌、白蚁和线虫是影响产量的三大因素。化学杀虫剂尽管有见效快的优点,但是它对植物、土壤和动物有一定危害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昆虫的抗药性。多年来,植物精油在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已引起广泛关注。

  • 标签: 植物 杀菌作用 精油 线虫 白蚁 生物
  • 简介:湖北鄂州城子山遗址地处鄂东长江以南地区,其文化堆积的年代大致可分为石家河文化早期、西周中期和西周晚期。2012年7月至9月,在发掘遗址的同时进行了土样的采集和漂洗,发现了一批石家河文化早期和西周中期的古代植物遗存。此次浮选共计采集样品67份,共发现了4733粒炭化植物遗存,包括3771粒稻米(Oryzasativa)、200粒粟(Setariaitalica、10粒非农作物种子(weeds)和17粒失去了鉴定特征的残碎种子,此外还有735粒炭化稻谷基盘(ricespikeletbase)。浮选结果显示,城子山遗址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和西周中期应该都以稻作农业为主,至迟到了西周中期开始对粟进行利用。

  • 标签: 城子山遗址 石家河文化早期 西周中期 植物考古
  • 简介:为了科学评价照明光源对黄色植物染料染色丝绸的褪色影响,也为了给博物馆此类丝绸文物展陈的照明设计提供合理化建议,通过设计光照老化实验的方法模拟丝绸文物的光老化过程,研究了卤素灯、荧光灯及LED对黄檗、槐米等黄色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样品的褪色影响。结合色差分析,从染料耐光牢度、样品反射光谱及光源发射光谱等多个角度对染色丝绸的褪色进行了分析。借助液相色谱分析了光老化前后染料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含蓝光能量高的荧光灯和LED对黄色染料的损伤严重,蓝光能量少的卤素灯影响较小;色谱分析确定了染料的光老化前后的有效成分,推测了光老化反应的褪色机理。

  • 标签: 丝绸 黄檗染料 槐米染料 光老化
  • 简介:植物对土遗址作用的研究中,鲜有就真实的遗址来展开调查,以及讨论植物给土遗址带来的负作用及其机理。为此,本研究选取西安地区大型土遗址秦阿房宫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查结合样带法、图像分析法并采集土样,开展对遗址区植物分布、根系产生的裂隙和土壤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土遗址病害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植物根系作用,加之雨蚀、风化作用及人为破坏的叠加作用,使遗址保存面临严重威胁;其中酸枣、臭椿等萌生树种所产生的根劈裂隙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现存土遗址由植物以及风雨作用而引发的主要病害,其类型包含了边缘夯土的基础掏蚀、洞穴遗存、开裂坍塌、冲沟发育、表面剥蚀,这些是阿房宫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也是半干旱地区土遗址存在的特有问题。研究结果既有助于揭示植被对土遗址的作用机理,又能为土遗址保护的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标签: 植物 大型土遗址 病害
  • 简介:内蒙古是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产地。这里地层层序较齐全,古生物化石丰富,生物种类从早到晚具有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适应广泛的发展演化特征。本文以内蒙古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为导向,以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为依据,重点剖析了距今18.5亿年至1万年前的七组古生物化石类群及其环境与生物种群演变、进化关系。旨在让世人注重环境的保护,了解内蒙古,投资开发内蒙古,以充分发挥内蒙古的资源优势,文中不足及错误定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补充和斧正。一、最早的生命记录据目前研究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化石记录,发现在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距今35.2亿年前的叠层石中和南洲距今

  • 标签: 生物 环境 内蒙古 生物化石资源
  • 简介:确定萧山跨湖桥遗址空气、土壤、字幕墙和独木舟侵蚀丝状真菌的种类,探讨生物酶对侵蚀丝状真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消除生物危害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经典方法对侵蚀丝状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生物酶的有效抑菌浓度进行研究。空气中主要的丝状真菌有: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土曲霉(Aspergillusterreus)、展青霉(Penicilliumpatulum)和圆弧青霉(Penicilliumcyclopium)。土壤中主导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土曲霉(Aspergillusterrew)、聚多曲霉(Aspergillussydowii)、杂色曲霉(Aspergillusversicolor)、圆弧青霉(Penicilliumcyclopium)、展青霉(Penicilliumpatulum)、黑青霉(Penicilliumnigrican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varioti)和枝孢霉(Cladosporium)。字幕墙侵染菌为杂色曲霉(Aspergillusversicolor)。独木舟侵蚀菌为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varioti)。不同的丝状真菌对生物酶的感应性/耐受性有很大不同。单一的几丁质酶对丝状真菌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复合协同作用更能有效地抑制丝状真菌的生长发育。

  • 标签: 跨湖桥 丝状真菌鉴定 生物酶 抑菌作用
  • 简介:许多濒危石质文物表层劣化现象严重。但是,以往使用的表层加固材料很难令人满意,探索新的疏松岩石表层加固材料已是当务之急。由于天然生物矿化物耐候性优越,与基底岩石相容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加固作用,本工作依据生物矿化的原理,以不同生物分子溶液作为有机模板,分别控制草酸钙、磷灰石和碳酸钙过饱和溶液于室温下在疏松岩石仿制样品的表层及孔隙内结晶生长。通过抗压强度、表面硬度和耐水浸泡等试验进行了加固效果评价,以考察仿生物矿化材料对含钙疏松岩石的加固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仿生合成的生物矿化材料均具有一定的加固效果,其中以磷灰石仿生矿化材料的加固强度最大,以硫酸软骨素为模板的加固效果为佳。并且,在考察的3种加固方式中,以“直接混合”的加固强度更好,以“表面渗透”的耐水浸泡能力更强。本工作为开发濒危石质文物表层加固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生物矿化 石质文物 加固 草酸钙 磷灰石 碳酸钙
  • 简介:研究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免受微生物危害的方案,本工作采用碘代丙炔基氨基甲酸酯(Iodopropy—nylButylCarbamate,简称IPBC)处理的方法解决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侵蚀微生物的防治问题。将遗址中处于潮湿环境条件下的木构件经IPBC处理5年后,测得其细菌总量减少89.25%,真菌总量减少55.56%,且木构件中微生物主要类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表明,IPBC对于可能导致潮湿环境条件下木构件材质软腐的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控制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构件的微生物危害提供了有效的备选方案。

  • 标签: 遗址 侵蚀微生物 抑菌作用 保护
  • 简介:申明铺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浙川县,遗址堆积从仰韶文化时期延续到战国中晚期。发掘过程中从不同时期的灰坑中浮选出了41份植物炭化遗存,分别来自龙山、西周、春秋、战国四个时期。共发现炭化果实、种子380粒,其中包括粟(Setariaitalica)、黍(Panicummiliaceum)、小麦(Triticumaestivum)、青稞(HordeumvulgatevaEcoeleste)、水稻(Oryzasativa)五种农作物的炭化籽粒及1粒疑似大麦(Hordeumvulgare)的颖果。其他可鉴定的种属还包括野大豆(Glycinesoja)、紫苏(Perillafrutescens)、芸苔属(Brassicasp.)、萝卜属(Raphanussp.)、石荠苎属(Moslasp.)、拉拉藤属(Galiumsp.)、车前属(Plantagosp)、狗尾草属(Setariasp.)等。浮选结果表明,龙山及春秋时期,粟均为最重要的农作物,但小麦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至战国时期,小麦已与粟并列,成为主要作物之一。

  • 标签: 申明铺遗址 浮选 植物遗存 古代农业
  • 简介:准格尔地区自晚奥陶世抬升以来,经过1亿多年的风化剥蚀,到晚石炭世复又下沉.海水时侵时退,为植物的繁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并生成巨厚煤层.成煤植物从早到晚分为欧美、华夏植物群过渡类型、华夏植物群早期类型和华夏植物群繁盛期类型,伴随着植物的发展与演替,环境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 标签: 准格尔煤田 成煤植物群落 环境变迁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近年来,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方法开始在文物保护中应用,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文物保护中应用的微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生成材料的科学与技术。构建“生物技术-文物保护”技术体系,运用微生物技术方法保护文物,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简要概括了国内外微生物技术在各类材质文物保护中的研究现状。

  • 标签: 微生物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 微生物 石质文物 古代丝织品 古代木质文物
  • 简介:在可以导致文物、艺术品及历史档案资料品质退化的儿种环境因素中,浓度较低的气态悬浮分了污染物甲醛对文物是最具潜在破坏性影响。在光、热等物理因素的联合作用下,其形成的复合污染对文物的破坏作用更强,而就其对不同种类文物的影响的规律性研究目前尚缺少基础数据。因此,本研究采用聚苯胺膜修饰的石英晶振片电极(简称复合电极),结合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方法,对微环境中不同浓度的甲醛进行了检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电极对甲醛有较好的响应信号,复合电极频率变化值与时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并且随甲醛浓度的升高,复合电极频率下降速度增加,频率变化值增大。研究还发现,甲醛的浓度值与频率变化值也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可以推算文物保存环境中挥发性气态分子污染物甲醛的含量。本方法可以对文物保存环境中甲醛浓度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为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依据。

  • 标签: 石英晶体微天平 甲醛 检测 评价
  • 简介:乌兰察布盟位于祖国的北疆,内蒙古中部,北与蒙古国毗邻,东接锡林郭勒盟,西连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南与山西省接壤.近一百多年以来,乌兰察布地区较系统的新生代地层层序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成为世界古生物学界所瞩目的中心之一.

  • 标签: 乌兰察布地区 地区古生物
  • 简介:在翻弄抽屉时.见有几枚躐质代价币(躐为锡与铅的合金),看看还有点意思,面上的文字一时又不易理解,就想到拓出图来,供大家欣赏。

  • 标签: 衍生物 随想 钱币
  • 简介:本文探讨了青铜粉状锈中生物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青铜腐蚀中起了促进作用。

  • 标签: 文物保护 青铜病 生物因素
  • 简介:嘉峪关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明代万里长城西端,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历来是西北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是新疆通往内地的咽喉,又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聚居地,人文特点鲜明。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历史名城嘉峪关,现已是丝

  • 标签: 嘉峪关 古生物 化石 历史文化
  • 简介:石器和植物残体的相关研究证明,脱粒板曾大规模应用于近东地区。为探索古代中国或远东是否也曾使用过这种工具或类似工具,本研究对何郢遗址植物残体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周遗址存在切割形态植物残体的证据,以此推测类似脱粒板的农具在商周时期曾被使用。无疑,这一发现对我国古代农作物的脱粒加工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可望深化我国农业考古的探索。

  • 标签: 植物残切割形态体 脱粒板 何郢遗址 脱粒工具
  • 简介:河南禹州瓦店遗址是中原地区龙山晚期的中心聚落之一,本文主要针对2007、2009年度该遗址龙山晚期的浮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两次浮选出土的农作物遗存主要包括粟(Setariaitalic)、泰(Panicummiliaceum)、稻谷(Oryzasativa)、大豆(Glycinemax)、小麦(Triticumaestivum)等,其中,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均居首位,稻谷和黍相当,大豆略低。此外,藜(Chenopodiumalbum)、草木犀(Melilotusofficinalis)、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紫苏(Perillafrutescens)等出土较多,藜、小型豆科表现出不成熟的特征,推测可能与“藜藿之羹”相关;紫苏存在集中出土现象,颗粒饱满,有栽培的可能。通过对炭化植物遗存出土密度的分析,发现壕沟及夯土基址局部有植物遗存富集现象,以夯土基址为核·心的发掘区炭化遗存含量整体偏低,与发掘者推测的祭祀设施“珲”相吻合。

  • 标签: 瓦店遗址 龙山晚期 浮选 旱作 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