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需要吸取各领域的有益经验来不断充实和完善。建构主义是目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颇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主张,在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基于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总结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类型和具体实践的同时,探讨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如何创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

  • 标签: 建构主义 博物馆教育活动 意义建构
  • 简介:社会教育,是民俗博物馆的终极功能,它承担着联系历史与发展、科学文化与公众素质、博物馆与社会这三个层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所有的文物收藏和研究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为社会教育服务的。社会教育是民俗文物和历史文物的终极价值指向。民俗博物馆正是通过对民俗文物收集、整理、陈列、展览、保护、研究,发掘民俗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 标签: 社会教育功能 民俗博物馆 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物 民俗文物 公众素质
  • 简介:在博物馆服务对象中,儿童是极其特殊又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博物馆作为一个非强制性的学习场所,教育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远未得到发挥。近几年不少博物馆纷纷举办各类儿童教育活动,编写儿童教育项目策划书或将成为一种“时髦”,其编写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儿童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剖析儿童教育策划书的作用、探究策划书应包括哪些内容以及编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希翼为博物馆内教育工作者策划教育活动抛砖引玉,从而推动儿童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 标签: 儿童教育 策划书 编写
  • 简介: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教育场所,教育性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娱乐性也是博物馆教育的一个表现形式。博物馆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如何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化,把博物馆教育的内涵更好地外化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值得我们博物馆人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博物馆的教育性和娱乐性的概念、关系及其方法论层面的内容。

  • 标签: 博物馆 教育性 娱乐性
  • 简介:新疆官铸的最后一枚铜元,是1933年喀什铸造的“癸酉”铜元,也称新疆“关门铜元”。一、“癸酉”铜元发行的历史背景1928年,北洋军口政府倒台,时任新疆省主席杨增新遇刺,南京政府任命金树仁为新疆省主席,1931年又任命新疆主席、边防督办。金树仁上台后任命盛世才为“东路剿匪总指挥”。

  • 标签: 新疆 铜元 喀什 元研究 南京政府 1931年
  • 简介:砥洎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润城村西北沁河之中的一块巨石之上。沁河古称泊水,砥泊城构筑之地呈半岛状伸人沁河之中,成砥柱中流之势,故名砥洎城。

  •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城县 山西省
  • 简介:湖北枝江市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的25座房址全部是红烧土房子。其中,第一期晚段和第二期的房屋,墙壁、居住面及屋内设施是红烧土的,屋面用茅草覆盖,是“不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三期出现了红烧土屋面,才成为“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四期沿用红烧土屋面。从关庙山遗址来看,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以及屋内设施肯定都是人工烧烤而成的。红烧土屋面是否人工烧烤所致,目前尚难断定。假定屋面也是人工烧烤的,应当采用二次烧烤法:第一次烧烤只局限于墙壁、居住面以及屋内设施;在屋内竖立木柱,覆盖屋顶,在屋顶上抹泥形成泥屋面即“泥背顶”之后,在“泥背顶”上进行第二次烧烤。

  • 标签: 大溪文化 红烧土房屋 建筑形式二次烧烤法
  • 简介:敦煌遗书中训蒙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的办学形式(包括官学、私学、寺学)、训蒙教材、教学内容等,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敦煌遗书中训蒙文献的研究可分为起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兴盛(二十一世纪以来)三个阶段。通过梳理和分析,可以归纳出各阶段敦煌训蒙文献研究的特点:第一阶段研究范围小,研究对象单一,研究形式主要侧重对文献发掘、辑录和校勘。第二阶段则成果较丰硕,有跋文、有文献的校释、有专题性质的论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第三阶段的研究研究队伍、研究范围和内容、成果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 标签: 文献研究 敦煌遗书 二十世纪末 述论 教学内容 八十年代
  • 简介:货币是商品交易的重要媒介。处于“丝绸之路”中段的西域(今新疆)地区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承负着商品交易的重要作用。以往的钱币研究者仅关注了西域的各类金属货币使用情况,而未曾留意西域的非金属货币形式及其使用情况。传统的金属货币固然经久耐用,但制作成本太高且不易携带。

  • 标签: 货币研究 非金属 西域 古代 东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 简介:河南秦汉考古在60余年的时间内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秦文化考古的成就主要反映在墓葬方面。两汉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集中在汉代域址、东汉帝陵与陵园、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及大量的中小型画像砖墓、壁画墓、画像石墓等考古发现与研究方面。河南汉代冶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标签: 河南 秦汉考古 发现与研究
  • 简介:甘肃黄河岩画是甘肃黄河流域岩画的统称。自1976年靖远吴家川岩画发现至今,在白银市所辖平川区、景泰县、靖远县境内发现多处岩画。其中,临近黄河河道的岩画有六处。本文以黄河岩画为名,就其发现和研究情况加以综述,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 标签: 黄河流域 岩画 甘肃 靖远县 平川区 白银市
  • 简介:河北地区宋金墓葬的主要形制有砖室墓、砖石混筑墓、石室墓、土坑墓等四大类型,其中以砖室墓和土坑墓居多,圆形、单室为主,土坑墓以洞室墓为主。装饰有砖雕、壁画、建筑彩绘、泥塑等,其中大多数墓葬采用多种装饰技法相结合的装饰风格。从宋至金墓葬形制渐趋多样,装饰内容逐渐成熟、复杂。

  • 标签: 河北地区 宋金时期 墓葬 形制 装饰
  • 简介:敦煌文献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大量俗语词,从这些俗语词中可以发现许多传世文献不栽的新词新义,这是从事敦煌吐鲁番文献语词研究的主要目标。此外,敦煌吐鲁番文献俗语词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词义发展脉络、丰富古书通假材料,并可以佐证前代语言学家成说,这在汉语史研究中同样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即考释了四组敦煌吐鲁番俗语词,并从中揭示出其丰富的汉语史价值。

  • 标签: 敦煌吐鲁番文献 语词 汉语史
  • 简介:土遗址病害评估是对土遗址进行科学保护、管理、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土遗址病害评估的体系还没有建立。为此,通过对土遗址病害的分析,借鉴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采用逐次分析的方法评估土遗址的载体和本体病害,探讨了土遗址病害评估体系。通过研究认为,可以从地质灾害、稳定性、表面风化三方面对土遗址病害程度进行评估。地质灾害和稳定性有其它学科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借鉴和采用。表面风化评估应考虑到风化剥蚀速率、遗址保存程度和文物价值三个方面,引进风化度和文物价值权重系数的概念,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对表面风化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新思路。

  • 标签: 病害评估 风化度 土遗址 地质灾害 稳定性 表面风化
  • 简介:本文以南通博物苑建设生态型博物馆,注重生态文明教育为例,从和谐的博物活动、自由的博雅教育、和平幸福的人与自然几个方面论述新博物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和谐作用。

  • 标签: 新博物思想 南通博物苑 生态文明 建设
  • 简介:正步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首饰。文献中最早出现"步摇"之名的是战国宋玉所著《风赋》,其云:"主人之女,垂珠步摇"①。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释首饰》解释步摇为"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②。可见早期步摇的一大特征就是"垂珠"。这种装饰品上的"垂珠"随着佩戴者的步履而颤动摇曳,因而称之为步摇。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头上所戴的饰物连缀着多颗圆珠,许多研

  • 标签: 慕容鲜卑 世纪初 冠饰 装饰品 喇嘛洞墓地 鎏金
  • 简介:安徽省南陵县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早而且规模最大的冶炼中心之一,其古代矿冶遗址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本研究对南陵出土的不同年代和类别的青铜器样品进行了金相检测及合金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容器存在铜铅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是热锻淬火的容器却不含铅,含锡量恰好位于适合该工艺操作并具有良好性能的区间。兵器、工具、车马饰均为铜锡二元合金,说明当时的工匠对于合金成分配比与性能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越式鼎腹部样品具有热锻淬火马氏体组织,同样的金属结构还见于汉代铜锣等乐器、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青铜剑、江都大桥镇南朝青铜器窖藏出土的多件青铜容器,而镇江地区出土吴国青铜戈则具有铸造淬火组织,工艺稍有差别。这些器物中发现高锡青铜淬火组织不是偶然的,高锡青铜热锻淬火技术至少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用以改善高锡青铜的机械性能。

  • 标签: 安徽南陵 高锡青铜 金相组织 热锻淬火
  • 简介:在已发现的吐鲁番出土回鹘文写卷中,有一件买卖奴隶的契约文书(现藏柏林,编号为OhnerNr(b)/(c)r)较为完整。该契约不仅记载了卖主、买主和奴隶的名字,而且记载了奴隶的年龄、售价,规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后应承担的责任,是研究古代西域地区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珍贵史料。该契约的行文格式与T11IM205d契约文书的格式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将用作交易的货币写作qun—bu。其文为:

  • 标签: 货币研究 西域地区 古代 非金属 契约文书 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