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为评价青铜文物缓蚀剂效率及封剂抗腐蚀能力进行了两项电化学实验。一是利用直流腐蚀的极化电阻法对缓蚀效率评价,二是应用恒电位交流阻抗法对涂层的抗腐蚀效率评价。实验表明,复合缓蚀剂的缓蚀效率优于单一缓蚀剂如AMT、BTA,在模拟中性土壤介质的水溶液中各自缓蚀效率分别为88.7%、94.6%,两者组成复合缓蚀剂后其缓蚀效率高达98.8%,这是发挥其缓蚀剂各组分的协同效应的结果。应用恒电位交流阻抗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附着有封层时复杂的腐蚀过程。结果表明,石蜡涂层样品的Nyquist谱图出现扩散过程引起的阻抗特征;聚乙烯醇缩丁醛涂层、ParaloidB72涂层、空白样(缓蚀层BTA)三种样品Nyquist谱图均是由于涂层微孔引起的阻抗特征,在同一浓度下其抗腐蚀性能排序呈依次递减趋势。

  • 标签: 电化学方法 直流腐蚀 Tafel曲线 交流阻抗
  • 简介:安西都府是唐王朝统一西域后在西域建立的最高军政机关。安西都府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建立起,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共存在了约170年。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全境、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半部、乌兹别克斯坦大部等地。

  • 标签: 安西 大历元宝 铸币 铜钱 奇台 吉尔吉斯斯坦
  • 简介:所谓聚落的时间分布实指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及同一考古学文化不同发展阶段聚落的数量变化。本文从时间分析的视觉,对不同文化时期及同一文化不同发展阶段长江中游的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加以定量分析。发现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是气候的波动对聚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气候稳定期,聚落的数量就增加,聚落发展呈繁荣趋势;反之,气候剧变期,聚落数量就减少,聚落呈衰退趋势,而气候的冷暖交替期与考古学文化的更替具有同步性。

  • 标签: 长江中游 新石器时代 聚落分布 环境变迁
  • 简介:为了研究福建省古窑址的分布和演变,以福建省南朝至宋元时期窑址分布为例,建立了古窑址分布地理信息系统,运用GIS的空间叠置、缓冲区、坡度和高程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古窑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南朝至宋元时期福建省窑址发展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再到鼎盛的整个过程;各个时期窑址发展情况不一,侧重点不同;水源、坡度和高程是古人选择窑址时考虑的重要地理环境因素;古窑址大部分分布在距河流4千米以内,坡度小于15度,海拔400米以下区域。此外,GIS技术具有传统考古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参考方法。

  • 标签: GIS 古窑址 地理环境 空间分析
  • 简介:中外道教研究者大多数都把"三洞经书"思想的创立归功于陆修静。而小林正美则把有无"三洞经书"思想,看成是"葛氏道派"所创作的"元始系"灵宝经和以陆修静所代表的"天师道三洞派"所创作的"仙公系"灵宝经最根本的差别之一。本文研究认为,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其实有非常完整的"三洞经书"思想。而较后出世的"新经"则继承了这一重要观念。至于陆修静的"三洞经书"学说,则是对古灵宝经的直接继承。因而,敦煌本《灵宝经目》原有的"元始旧经"和"新经"的分类,更加符合古灵宝经的实际情况。而古灵宝经无论是"元始旧经"还是"新经",亦均为"葛氏道派"所创作。

  • 标签: 《灵宝经目》 “三洞经书” 古灵宝经 经典分类 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