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南方青铜器及中原商王朝与南方的关系张玉石中国南方商代青铜器,迄今主要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出土地点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汉水、湘江、赣江沿线。近年来,尤以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大洋洲的发现格外引人注目。南...

  • 标签: 商王朝 青铜文化 兽面纹 出土地点 吴城遗址 殷墟妇好墓
  • 简介:<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何处?现有广元、南充、宜宾、成都、昆明诸说,较为一致的意见是成都。我则认为,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南方丝绸之路最初的起点应是三星堆。其由如下:一、三星堆是迄今考古发现蜀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都邑。1.三星堆遗址的存在年代。根据四川省文管会,省博物馆,广汉县文化馆“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报告:经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实验室对在第一期地层中采集的木

  • 标签: 南方丝绸之路 三星堆遗址 蜀中 考古发现 金杖 玉器加工
  • 简介:铜镈是商周时期常见的青铜乐器之一。从传世和考古发现出土的材料来看,整个商周时期的铜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春秋后期至战国末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体较矮、无扉棱、有钲间和篆间及36乳、一般饰蟠魑纹的镈,李纯一先生称此类镈为“北系镈或中原系镈”;第二类是以湖南湘江流域出土为主,体较瘦高、有两条或四条扉棱、无钲间或篆间、

  • 标签: 商周时期 青铜 系统 南方 中原地区 考古发现
  • 简介:本文所指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是指从成都出发,经临邛、严道、旄牛、越西到云南永昌郡出境,陆路通过印度、大夏(中亚);水路由缅甸航海通达罗马帝国(大秦)的古代商路。

  • 标签: 南方丝绸之路 古代 罗马帝国 永昌 大夏
  • 简介:<正>几何形印纹陶或简称印纹陶,是我国南方地区古代物质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据有关考古资料和近年来的研究,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兴盛于商、西周至春秋,到春秋晚特别是战国以后,才开始走向衰落.其衰退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印纹陶的数量和纹饰种类大为减少.在发展、兴盛的商周时期,各地的印纹陶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纹样一般都在三、四十种以上,到了战国时期,主题纹样一般只有方格纹、米字纹、重回字对角交叉纹、蕉叶纹、麻布纹等,到战国后期,重回字对角交叉纹较为少见,而粗线与细线米字纹、粗疏的蕉叶纹以及麻布纹更为盛行,这种情况在南方各地几乎是共同的.

  • 标签: 印纹陶 战国时期 南方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 考古资料 商周时期
  • 简介:本文从共存关系、疏文内容以及与道书文献进行比对三个方面,推定南方地区吴晋墓葬出土部分木方(衣物疏)乃道教性质的遗存,有的疏主本身就是道教信众。道教埋葬使用器物清单源于汉代民间葬俗,吴晋时期道教葬仪和世俗丧仪都在使用这一特殊明器,流行地域仅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晋中叶前后衣物疏从南方地区传入新疆,后被佛教徒所借用,出现佛、道杂糅的现象。

  • 标签: 南方地区 吴晋 墓葬 木方 道教
  • 简介:一.安徽省2006年,安徽省的考古工作依然是围绕重点建设工程进行的。配合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园区、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等工程,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此外,还进行了巢湖流域先秦遗址专题调查。全年累计新发现文物点百余处,完成考古发掘项目25项,发掘古文化遗址3000多平方米,清理历代古墓葬500多座。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 标签: 地区考古 重点建设工程 南方 发掘工作 新农村建设 古文化遗址
  • 简介:<正>振兴“南方丝绸之路”与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关系研讨会于1990年8月13日至18日,在西昌召开。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人员有文博、历史、民族、民俗、新闻、出版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近80人。他们分别来自川、滇两省十五个市、地、州的30多个单位。凉山州委副书记朱洪明、副州长巴莫尔哈和西昌市市长施正华等党、政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凉山州和西昌市工交、财贸、轻化、外事、方志等方面的代表,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 标签: 南方丝绸之路 西昌市 研讨会 凉山州 西南民族地区 重要讲话
  • 简介:(一)合淮阜高速公路发掘地点:合淮阜高速公路自合肥经过长丰、淮南、寿县、凤台、颖上止于阜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沿途各市县文物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发现了从新石器时期遗址到战国、汉代以及宋代和清代的墓葬等大量遗迹遗物。2005年9月至12月,对其中位于高速公路路基内的墓葬和遗址部分进行了清理发掘,经过初步整理,主要收获有:

  • 标签: 地区考古 文物考古研究所 高速公路 新石器时期 遗迹遗物 安徽
  • 简介:也谈南方青铜器上的羽人船杨甫旺1992年11月1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黄展岳先生的《南方青铜器上的羽人船图像》一文。黄先生认为“羽人船图像所反映的是祭祀河神的情景”。我认为,南方青铜器上的羽人船图像不是祭祀河神,应是竞渡船比较符合实际。众所周知,羽人...

  • 标签: 青铜器 百越民族 羽冠 民族博物馆 船图 楚雄州
  • 简介:在农业粮食中细菌、白蚁和线虫是影响产量的三大因素。化学杀虫剂尽管有见效快的优点,但是它对植物、土壤和动物有一定危害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昆虫的抗药性。多年来,植物精油在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已引起广泛关注。

  • 标签: 植物 杀菌作用 精油 线虫 白蚁 生物
  • 简介:主要分布在豫陕晋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却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只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象征意义的认同。由彩陶向两湖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这种文化趋同是后来一统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

  • 标签: 彩陶 传播 庙底沟文化 两湖地区
  • 简介:中国的西南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是指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单元.在行政区划上则主要包括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四省区。这里是世界的屋脊,是中国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河流发源的地方,是贯穿中国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经过的地方。西南地区的腹地也就是青藏高原东麓地区(包括藏东南、川西高原和滇西高原),被称作中国西南山地热点地区。该地区东为海拔很低的四川盆地,西邻高耸的青藏高原,从海拔几百米的河谷到六七千米的山脉交替出现。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就生物的多样性而言,这里从热带亚热带动植物、温带动植物到高寒地区动植物一应俱全。

  • 标签: 西南地区 生物多样性 文物考古学 青藏高原
  • 简介:"软盖层"保护遗址墙体是目前盛行于英格兰和苏格兰,且为中欧和北欧认可的一种保护技术。"软盖层"保护技术符合我国建设遗址公园的保护技术需求,根据苏格兰的研究报告推测"软盖层"保护技术适合在中国沿海域范围气候环境下应用。该项研究是对"软盖层"保护技术应用于安徽宣城广教寺遗址公园保护与展示工程实施可能性所做的模拟实验,实验地点于上海同济大学,实验周期为一年。实验方法为将两堵模拟实验墙分为四等部分,一部分墙头覆盖砖块模拟硬盖层保护和另外三部分墙头覆盖三种不同的植被(景天科植被、马尼拉草、四季青草)模拟软盖层保护,通过安装在各不同盖层下的温度数据记录仪每半小时采集的温度变化数据,通过手持式湿度仪于每月采集墙体的湿度数据,结合图像记录等方式采集每月墙体的表观变化和植被的生长情况变化。通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及数据分析表明,在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环境下,"软盖层"对墙体的保护效果主要体现在极端气候环境下。同时,"软盖层"在夏季对墙体的除湿功效显著,而且在冬季并没有增加墙体湿度的副作用。实验结果还表明,草的选择对"软盖层"的功效影响颇大,建议在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寻找更适用作"软盖层"的植被和土壤。

  • 标签: 软盖层 硬盖层 遗址 砖石墙体 保护技术
  • 简介:古建筑木结构的残损点指标是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和加固修缮设计的重要指标,目前主要依据1992年制定的《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中的规定,为了对该规范中的构架整体性残损点指标进行验证和补充,本研究通过对南方地区传统的穿斗木构体系和抬梁木构体系的典型榫卯节点和构架的试验研究,得出两种木构体系结构的整体性关键残损点指标,并与GB50165—92规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规范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的局部倾斜残损点比试验结果小,规范值偏于安全。规范中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略小于试验结果,规范值偏于安全;而规范中规定的穿斗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对于燕尾榫穿斗木构而言是安全的,但对于透榫穿斗木构而言,则是不安全的。

  • 标签: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抬梁体系 穿斗体系 残损点
  • 简介:我国古代乐器的研究分为“乐名、乐悬、乐礼”,“乐名”即音乐文物的定名。我国古代乐器可分为中原系统和南方系统,越国乐器即南方系统的代表: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基出土了陶瓷音乐文物400余件,由于《鸿山乐器五说》用杜撰之辞对鸿山乐器进行更名,从而造成了南方乐器定名的混乱。本文遵循“名物学”的要旨,对《鸿山乐器五说》进行了驳议,并就南方音乐文物的定名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鸿山乐器 南方音乐文物 音乐文物定名
  • 简介:《早期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京都中日学术讨论会综述何志国,李凡1993年11月23至29日,《早期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中日学术讨论会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举行。中国方面应邀出席的有:南京博物院梁白泉院长、唐云俊副研究员,《东南文化》编辑部主任束有春,南...

  • 标签: 早期佛教 中国南方 学术讨论会 四川早期佛像 佛教传播 佛教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