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作者通过对甲午战争至全面抗战爆发历史的回顾,分析期间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并分析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投入救亡运动,重新认识抗战期间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处境和历史,提出应更理性、客观的去看待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的选择,无论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还是新儒家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追求,根本上都是“三民主义”。

  • 标签: 抗战 知识分子 三民主义
  • 简介:文章认为,梁启超是知识分子参政传统转化的过渡性人物之一,他自己的参政特点表现了新旧相间、新的取代旧的趋向.由于梁启超巨大的个人声望和激荡人心的文笔,他影响了相当一部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参政行为,成为知识分子参政传统现代转化的承上启下的中间人物.具体说,梁启超启迪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给他们开拓出新的参政方式,为其确立了新的参政态度.

  • 标签: 梁启超 参政模式 民主 办报 干政与参政
  • 简介:<正>亚历山大·仲马的名字不但传遍了法国,而且传遍了欧洲,不但传遍了欧洲,而且传遍了全世界。——维克多·雨果世界上象大仲马那样闻名遐迩的作家并不多。他的作品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各国,并且还在继续流传着。如果以读者的多寡而论,大仲马也许是名列前茅的。他的作品似乎有一种永恒的魅力,一百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吸引着广泛的读者。大仲马不仅

  • 标签: 社会活动 七月王朝 拉法叶特 积极分子 起义者 波旁王朝
  • 简介:写了一个昆剧剧本《李慧娘》,预演时送我一张戏票。我因为听不懂唱词,不大看歌剧,但地方戏、昆曲,有时也看看。那天戏场上熟朋友很多,李慧娘鬼魂上场,高歌曼舞,的确看得叫人入迷。文井同志恰巧坐在我旁边,他一边看戏,一边轻轻对我说:“你看孟,老树开花了。”他把这话对我说,我知道这是对我的好意的鼓励,可是我却惭愧得很。我和孟,以前都算是太阳社的人。他写诗,我写些乱七八糟的短篇。大革命之后,大家都是“破落户子弟”,有点“吊儿郎当”,气味相投。他说:“你叫建南,我就叫个建北,咱俩给个兄弟吧。”他出了一本小小的诗集,归入总名《钻雄小丛书》中,我爱读诗,虽然内容和书名均已忘记,但的确记得他送了我一本。我

  • 标签: 贾似道 红牡丹 破落户子弟 深自庆幸 《毛泽东选集》 “干校”
  • 简介:[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王朝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和建立“新中国”①成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们思考的主题。自清朝末期康有为提出“新中国”一词后,经改良派、立完派和革命派知识分子的传播和发展,“新中国”成为清末知识分子共同构筑的一个流行词和国家理想,成为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一笔。“新中国”之“新”是区别于“中国古代王朝”涵义的“旧中国”而言的,是指“中国”进化成“近代完整国家”以后形成的“新国家”。清末知识分子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各种形态的“新中国”构想,本文将试着展现清末知识分子对“新中国”构想的提出、发展和变化历程,揭示不同时期“新中国”具有的不同涵义,以及“新中国”与同时期相关表述的不同特性。

  • 标签: “新中国” 清朝末期 知识分子 国家构想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央统战部工作时,我曾懵懵懂懂地认为“化敌为友”,“将圈外人拉进圈里来”是统战工作的高端之举。现在看,我是太理想主义了,实际上“左中右”的区分反而会加剧分裂,而“敌友”的边界极难划定。“化敌为友”看似正确但操作极难,尤其现在,意识形态上已是营垒对峙,再去区分“敌友”“圈内圈外”,只会更加撕裂中国社会。

  • 标签: 知识分子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 中央统战部 统战工作 理想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1977年春,我随李任之(时任省委副书记)、杨东林(时任省委清查办公室主任)等在蚌埠铁路分局进行清查“四人帮”的工作。一天,李任之同志接到通知,要他去北京。我们当时感到中央要解决安徽问题了。中央是在宋佩璋同志到大庆调查的时候,要宋佩璋去北京的,决定解决安徽领导问题。

  • 标签: 知识分子 蚌埠铁路分局 省委副书记 “四人帮” 办公室主任 领导问题
  • 简介:荀学在晚清一度被知识分子重视,褒、贬者皆有之.学术论争包含着政治背景,它反映出经学领域学子们置身于一个特殊时代的心理走势.

  • 标签: 荀子 孟子 晚清 经学 知识分子 心理
  • 简介: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犬儒化”以及中国人是否仍需要“启蒙”的问题是知识界关心的一个话题。本刊资深作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资深学者资中筠。她先从自己曲折的心路历程讲起。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道统 “启蒙” 心路历程 知识界 中国人
  • 简介:云阳清水湖腹底才平本自修,鸳鸯碧影放波鸥.笙歌水面琵笆恋,雾棹浓颜好伴秋.云阳龙缸龙盘峰岭起,日出草芳融.鹰嘴衔珠秀,天梯接翠蒙.琉璃嵌栈道,远近对梧桐.滴砾帘钩动,凉亭坐有风.

  • 标签: 《李国超(六首)》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 简介:刘伯承:“现在,他们改变了立场,为我军服务,就是我们的老师”。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129师八路军英勇痛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专门把各方面的建设人才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参议室,作为“智囊小组”。

  • 标签: 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军队 赵祖康 李参 上海市长
  • 简介:<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涵溶性、多元性和整合性。中国知识分子浸渍在这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文化氛围中,其血液里、骨髓里都渗透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就是到了近现代,即使是出洋留学、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者,如严复、梁启超、李叔同、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又有谁能超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到底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机制?要想从文化人格学角度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似乎应从哲学层面入手。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文化心理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实践理性 儒家学说
  • 简介:这是诗人曾卓生前很珍爱的一张照片,说珍爱,是因为,那个时候,生活窘迫,很少有机会照相,而且几个朋友能聚在一起更是难得。还有,就是这次曾卓(后排左一)和朋友一次偶然的聚会,却把照片中的六个人卷入了"胡风集团"这一大案中,被指为"胡风分子"分别受到了审查和监禁。朋友的相聚成了开"黑会",而且有

  • 标签: 胡风 曾卓 照片 分子 武汉市 解放区
  • 简介:按在本书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我交代一下所收录文章的“来源”:《作为社会体系的文明》,以《社会体系——对文明人类学的初步探讨》为题,发表于《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5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文明,及有关于此的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和社会学观点》,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 标签: 中国人类学 社会体系 文明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前言 社会人类学
  • 简介:在清末的历史风云中,面对新的社会形势与时代变革,广西的知识分子投身于维新变革的实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标签: 清末 维新变法 广西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