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亲宋熙宁九年(1076年)冬,作为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太守的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踌躇满志,情绪高昂,遂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抒心意:

  • 标签: 苏轼 柳永词 密州 打猎
  • 简介:说到苏轼.熟悉文学史的人不会不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故又称苏东坡。他是中国北宋大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 标签: 苏轼 “唐宋八大家” 沉浮 官场 文学艺术史 家族成员
  • 简介:苏轼是把儒家用世之志与道家旷现之精神圆满融汇结合、困穷之中也未尝迷失彷徨而成功地完成了自己人生目标与操守的人物;其词作集中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与旷达疏放的精神。苏词曾受欧阳修等词作的影响,或也曾受到同期柳永等词人启发;而又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这创新开拓中最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其

  • 标签: 苏轼词 苏词 超旷 感发 用世 合律
  • 简介:《史记》在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下,成为古文创作的典范,受到古文作家的普遍推崇。然而,陈师道、黄庭坚却提出苏轼"不好《史记》",并对之表示不解。实际上,苏轼与《史记》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微妙的渊源关系,而且对《史记》深有研究:他首次比较详细地解释了《史记》将老、庄、申、韩合为一传的深意,从而使道法两家的关系,成为后人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起点;又首次明确提出了庄子对孔子"阳挤而阴助之"的关系,开启了后世"儒道互补"的研究课题;另外,他对《史记》的史实记载,也有一些很有价值的考证和见解。苏轼的《史记》研究,理应在《史记》研究史上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 标签: 苏轼 《史记》研究 史学史意义
  • 简介:谈到苏轼传神论的时候,他的(书邸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是常常为人们所征引的。全诗如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部。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边笃雀写生,赵昌花传神。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这首诗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画家所画的两幅“折枝图”,提出并阐发了两个相关的极为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和诗画一律的问题。苏轼认为,论画不能仅仅以形似为标准,还应该要求神似,如果认为只要把形貌画得逼真就是一幅好画,这样的看法就跟儿童一样幼稚;作诗不能局限于题目之内,也就是不能过分着题,还须写出题外的不尽之意,如果仅仅写出题内的那点意思,粘着在题目本身,那就一定不是一个真正懂得诗歌艺术的人。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诗和画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共同的规律,共同的要求。“天工与清新”,就是这种共同的规律与要求。意思是说,不论是诗歌还是绘画,在艺术上都既要求真实自然,又要求气韵生动。这在表面上看好像是谈的艺术风格,实质上还是讲的艺术表现中的传神问题。不自然,就连形似也达不到;而不清新,缺少气韵,那就达不到神似。天工与清新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 标签: 苏轼诗 苏武 形似与神似 吴道子 画家 画马
  • 简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 标签: 《洞仙歌》 苏轼 明月
  • 简介: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文学领域有不朽的创作和贡献。他一生对散文用力最勤,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立意翻新出奇,行文不拘一格,表意酣畅淋漓,说理透彻明晰,描摹绘形绘神,抒情感人肺腑。苏文以善变创新为主要特色,无论立意表达、谋篇布局,都表现着这一特征。苏轼散文创作代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也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苏轼 散文创新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 简介:<正>探讨古人对古籍的整理研究,不但可以了解他们对整理研究古籍的贡献,而且还可以为今天的古籍整理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北宋时期,对古籍的整理研究是有成绩的。经过五代十国的长期动乱,使古籍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北宋王朝建立后,十分重视对古籍的聚集、审查、删补和整理研究,产生了《崇文总目》目录著作,编辑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鸿篇巨制。在这种风气下,不少学者纷纷从事对古籍的整理研究。例如,在文学方面,整理刻印了韩愈、柳宗元、李白、杜甫的集子,在经学方面,传注家蜂起,仅《易经》一书,有名的注本不下十几种。苏轼就是这些整理研究古籍学者中的一个。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真知卓见的学者。他谈自己的治学时说:凡学之难者,难于无私。无私之难者,难于通万物之理。故不通万物之理,虽欲无私不可得也。己好则好之、己恶则恶之,以是自信则惑矣。是故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东坡集》卷二十八《上曾丞相书》)

  • 标签: 整理研究 古籍 苏拭 苏轼 《东坡志林》 《东坡题跋》
  • 简介:<正>蜀学创立者、宋代大文学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其父洵、弟辙,亦皆古文大家。苏轼在政治上素有抱负,豪迈之气一如其文风。他生平遭逢许多大冤屈、大磨难,却均能泰然处之,将其视作人生宝贵财富,用以滋润自己的政治信仰、文学创作及学术品格。一、会挽雕弓如满月苏轼有一首自视"颇壮观"的词叫《江城子·密州出猎》吟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 标签: 东坡居士 江城子 柳永词 蜀学 子瞻 雕弓
  • 简介:苏轼以前,词为'艳科',女性容貌、男女相思是其最为重要的题材.虽然有许多出身、性格、经历各不相同的作家染指于此,但似乎都带着软媚的调子,显示出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相当稳定的风格规定性.这种体裁上约定俗成的规矩与豪放的风格有着遥远的距离.然而,苏轼却将'豪放'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 标签: 豪放 苏轼词 婉约 相思 词体 词作
  • 简介:苏轼三过秀州报本禅院访乡僧文长老一事,是嘉兴文化史上传诵近千年的佳话,历代嘉兴地方志及新编《嘉兴市志》都予收录。为使这则轶事史料更加翔实,笔者特进行一番再考证,现分述于后:

  • 标签: 苏轼 文长老 嘉兴市 访问时间 历史考证
  • 简介:崔铭湖南南县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著有《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合著)、《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合著)等作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崔铭20年前开始研究苏轼,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与王水照先生合著的《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已先后重印十多次。对于研究苏轼带给她的影

  • 标签: 崔铭研究 幸运享受 研究苏轼
  • 简介:2008年,笔者在河源参加“粤东客家地域社会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期间,和台湾美和技术学院吴蜴和博士、嘉应学院谢小康教授应邀出席河源电视台的一个论坛节目,

  • 标签: 东江 苏轼 技术学院 2008年 学术研讨会 地域社会
  • 简介:在南宋高宗朝"江西诗派"雕琢文风大行其道的情形下,其时的贬谪爱国诗人们,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独立的头脑,倾倒于苏轼的文采风流。苏轼诗风与人格对南宋高宗朝贬谪诗坛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笑对厄运的旷达、性格中的豪放之气和行事行文时的自然从容等三方面。这也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 标签: 苏轼 南宋高宗朝 贬谪诗坛
  • 简介:一“内容”与“形式”当我们阅读铅字印刷的诗文集的时候,诗文与书法的关系问题并不会突显出来。然而,如果我们面对一幅墨迹,诗文与书法便纠缠在一起,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比如,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墨迹(图1),

  • 标签: 诗文集 书法 墨迹 寒食 黄州 苏轼
  • 简介: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谪居惠州期间,记录了东江流域的酒文化事象和酿酒工艺技术。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他的这类著述归总命名为《东江酒经》。博罗桂酒亦名博罗桂醑,它是遐迩著闻的地方名优特产,亦即岭南美酒之一。

  • 标签: 酒文化 产业研究 东江 苏轼 客家 价值
  • 简介:明人崇尚宋词,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追和宋元名篇,逞才弄巧,附雅前人,形成颇具规模的次韵宋元名家词现象。其中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倪瓒《江南春》三词的次韵风尚最具影响,这与嘉靖年间馆阁、吴中两个词人群体的唱和活动有密切关系,也是明人词学观在创作中的局部写照。而且,明人在次韵作品、作家、题材、风格的多样性选择上形成不同的次韵类型,深化了这一文学现象的普遍意义。

  • 标签: 明词 宋元词 次韵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