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轵关陉起点在河南济源县东的轵城镇,终点在侯马市南峨嵋岭和紫金山相交处的铁刹关,是山西绛州先到河南济源,后达洛阳的必经之路。始设于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的绛州,辖河津、新绛、襄汾汾城、曲沃、翼城、稷山、绛县、垣曲八县,直到1912年撤销,多数时间辖以上七八县,这些县除绛县外变化都不大。轵关陉从绛州到曲沃、翼城后,经绛县的大交镇、南樊镇、古绛镇、横水镇到垣曲、济源,绛县范围内的这段路,本文称为轵关陉绛县段,也是临汾、运城和济源三大盆地的“三岔口”。在考古文化上,通过绛县周家庄和陶寺上层文化的分布,佣国、霸国、晋国的疆域,战国“降亭”的出土地点,宋金时期砖雕墓葬中戏俑及舞台,北宋以来流行的汤王庙地方信仰等内容,来阐述“三岔口”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历史中,特别是在晋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标签: 轵关陉 绛县段 绛州 三岔口
  • 简介:钱穆出生的19世纪末叶,在考古家眼里,“就中国考古材料的出现而言,是一个重要而光辉的时代”,许多前此不经见甚至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古物,在不同的地域内,相继重现于人间。而其中在中国学术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甲骨文的发现。

  • 标签: 钱穆 甲骨文 考古学 殷墟甲文材料
  • 简介:大禹时代处于公元前2000左右气候异常的洪水期,大禹平治水土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使得土地重新恢复,农业耕作生产得以继续发展,众民安居乐业。大洪水发生期的距今4000年前后,以陶寺和王城岗城址为中心的文化区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优势,最大程度抵御和减缓大洪水造成的灾难和影响,这也可能正是二者持续发展脱颖而出的地理因素与环境原因。大禹利用治水契机,持续发展,族群政治中心的由颍河上游北移至了伊洛平原。之后,整合嵩山南北文化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治秩序或言夏王朝。

  • 标签: 大禹治 水陶寺遗址 王城岗遗址
  • 简介:文章通过梳理山西地区元代壁画墓,从墓葬形制、壁画布局和题材、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考古的观察和探讨。山西地区元代壁画墓常见长方形或方形砖石墓,壁画题材主要有墓主人并坐图、日常生活图、孝行故事图、宗教题材图、宇宙星辰图、题榜类等。山西地区的元墓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侧面反映出了元代山西社会主流文化——蒙汉文化的交流融合。

  • 标签: 元代 壁画墓 考古学
  • 简介:考古与文化人类二者都以“人”为研究核心,他们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并行,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本文拟从考古对象的特点、技术与个人因素的干扰、理论分析带来的特点三方面入手分析考古的学科特点,提倡在考古资料的解读中应重视其与文化人类的互补问题。

  • 标签: 考古学 文化人类学 学科特点 互补
  • 简介:考古与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关系密切,相互补充,尤其是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考古的发展影响深远,在考古工作中,从前期调查勘探到中期发掘以至后期的室内整理、研究过程中,其理论知识的应用都可以为考古提供各种便利,扩大研究视野和领域。特别是近几十年,还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如考古地磁学、环境考古等。随着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必将会为考古问题的解决提供不同的思路和角度,使考古更加丰富和完善。

  • 标签: 考古学 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 应用
  • 简介:作为蒙元时期首座正式以都城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哈刺和林的军事防御问题受到了统治者的关注与重视。从都城选址到营建,从都城周边的人工防御设施的建立到后勤保障措施的推行,蒙元统治者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城防体系,为哈刺和林的安全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对蒙元时期其他几座都城的营建有重要影响。

  • 标签: 蒙元 都城 哈剌和林 防御体系 考古
  • 简介:近年来,有关考古行业的新闻报道出现了“标题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干扰了文物考古类新闻的科学传播,阻碍了国家文物保护相关政策与法规的有效推行。面对考古日渐走向科学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大众媒体与考古之间的关系也应当得到足够重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健康发展上稳步前进。

  • 标签: 新闻报道 “标题党”现象 考古学 大众媒体
  • 简介:由于中国史籍中有关肃慎历史的记载十分匮乏,对于肃慎族的研究恐怕还是要更多地依赖考古发现。本文从器物角度出发,结合地域、时空因素,将出现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肃慎考古文化分为新开流、小南山、莺歌岭三个类型,比较分析这三种类型肃慎考古文化的面貌。

  • 标签: 肃慎 渔猎 平底罐和石镞 新开流类型 小南山类型 莺歌岭类型
  • 简介: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刻,分析方法独特,研究对象多变,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福柯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考古和谱系两大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相应地把福柯的思想发展分为两个时期:考古时期(1970年以前)和谱系学时期(1970年以后)。在考古时期,福柯把人类文明史上的疯癫、疾病、诊所等文化现象置于考古的视域之中,进行哲学思考。

  • 标签: 知识考古学 话语 思想史 谱系学
  • 简介:<正>对蒙古国古代历史文化各时期丰富遗存的考古研究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这个时期的研究工作是由国外学者独立进行的,而蒙古民族的专业人员尚未产生。自1921年建立了典籍院,蒙古学者便开始积极参与研究祖国历史的工作。即便如此,由于没有本民族的考古队伍,在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方面,仍是由国外学者发挥着主要作用。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产

  • 标签: 敖德 蒙古人 考古学研究 考古工作 色日 古代历史
  • 简介:2005年陕西潼关税村发掘的圆形墓,从其墓葬建制,即形制、壁画、随葬品等方面可知为隋代的高等级墓葬.该墓葬位于关中地区,其建制却为典型的北齐制度.本文从隋朝杨勇的政治立场及其被废的原因,判定其墓主只能是隋废太子勇.废太子勇葬以山东高齐制度跟他的政治主张紧密关联,同时新即位的隋炀帝政治转移和安抚山东旧族也使得他得以葬以生前所好.后来,废太子勇的女儿丰宁公主同样葬以山东的墓葬制度.这都是墓主通过墓葬建制彰显其政治主张的典型事例.本文意在展示如何利用考古中的非地方性知识探讨墓葬背后的政治蕴含.

  • 标签: 废太子勇 圆形墓 山东制度 非地方性知识
  • 简介:论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在我国考古史上的地位王宇信1928年,作为全国性的最高学术机关──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当年5月,傅斯年被任命为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旋即派青年学者董作宾于8月去河南安阳小屯村调查甲骨埋藏情况,并自1928年10月起,费时十年之久...

  • 标签: 殷墟发掘 考古学史 近代考古学 历史考古 发掘报告 董作宾
  • 简介:夏商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由早期形成阶段逐步趋于成熟并走向繁荣,晋南地区"夏墟"范围内发现的夏时期文化遗存以及商代垣曲商城遗址,充分说明了山西南部是夏商王朝直接统治区域,而其他地方则是受夏商文化影响的"方国",他们有着自身的文化特征,相互融汇,最终创造出绚丽灿烂的青铜文化,从而对其后数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产生影响。

  • 标签: 夏商 考古学文化 变迁
  • 简介:文章以古都洛阳为视角,从城墙建筑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代都城的筑城技术。洛阳作为中国古都建都筑城实践始于二里头遗址,从三代肇始期的都城,经由汉魏发展期的都城,至于隋唐转折期的都城,洛阳都城的演变体现了上古至中古时期中国都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城墙的建筑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筑城技术的历时性演变特征,在中国古都中具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古代都城 建筑技术 洛阳城 中国 古都 城墙
  • 简介:李映福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上发表文章,认为藏彝走廊川西高原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聚落遗址及墓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直接反映生业经济形态的动植物遗骸和不同质地、不同器形的生产、生活工具的大量出土,清楚地表明川西高原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就已形成了旱作农业、狩猎一畜牧、半农半牧三种成熟的生业经济类型。

  • 标签: 早期铁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川西高原 经济形态 考古学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群舒是先秦时期活动于江淮地区的古代族群,研究这一族群是江淮地区先秦民族史的重要内容。群舒的来源是该研究中的首要问题,但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零散,传统的历史文献方法不能对群舒的来源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分析群舒的来源,应从淮系文化的考古研究入手。文章梳理了学界对于淮系文化区系类型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群舒文化与淮系文化各支系的相互关系,对群舒族群来源提出了新观点:群舒族群应主要来源于当地居民,而这些居民的组成则与史前时期淮系居民的迁徙有关。

  • 标签: 群舒 东夷 淮夷 淮系文化
  • 简介:在汉代县以下的基层社会中,有各种名号的“聚”,它与“里”的内涵有别,但往往又存在里、聚重合的情况。当时有“邑聚”、“里聚”等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布局分散,依山傍水者多。聚的规模有地域与时序先后的不同,大小不一,然总体上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聚内居民由于贫富悬殊,各自的财产、住宅有明显差异;大的聚落一般有聚市、庠序及防卫建筑等设置。

  • 标签: 两汉 聚落 人户规模
  • 简介:<正>我们把聚落分成两个学术上的等级:一是由环境、血缘关系及人口增殖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聚落,简称为自然聚落;二是国家政府为了地域行政统治之目的在县以下以自然聚落为基础,创置并加以调整的社会单位,简称为行政聚落。从历史角度分析,前者早于后者;从逻辑角度分析,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先需要考察自然聚落的形成过程。一聚落,《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 标签: 中国农业 农业聚落 聚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