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渤海国作为我国唐代的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和属国,在立国200多年间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唐代东北地区的开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渤海国与当时的邻国新罗和日本也有着十分密切的接触和交往,为将盛唐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本文选取渤海国早期历史中比较重要的王族渊源、营州反叛与震国建立的关系、渤海王国诸称谓之寓意源流3个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考释和探讨。

  • 标签: 渤海 契丹 唐朝 震国
  • 简介:<正>渤海舰队是由广东护法舰队演变而来。当1917年7月北洋军阀政府海军第一舰队在上海宣布独立并追随孙中山南下广东护法时,温树德还只是这支舰队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舰舰长,由于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后来一跃而成为护法舰队的司令。但当护法斗争陷入危机时,温树德竟然背叛了孙中山,率领舰队北归重新投入北洋军阀的怀抱。于是,中国海军在未改变总量的情况下,经过护法斗争、军阀纷争以及海军内部的派系之争,又裂变出一支新的海军舰队,即渤海舰队。

  • 标签: 孙中山 渤海 吴佩孚 树德 张宗昌 张作霖
  • 简介:渤海族在金代享有特殊的政治社会地位,他们通过累世的联姻与女真统治者结成了牢固的政治同盟。金代中期以后,由于渤海人卷入了皇位继承权之争,从而导致这种联姻关系的最后破裂。本文试图通过对渤海右姓大氏、李氏、张氏与女真皇室间的通婚的考察,以昭示金代渤海人集团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

  • 标签: 金代 女真人 海陵王 《金史》 猛安谋克 皇位继承
  • 简介:中国学界研究高句丽佛教寺庙建筑的成果相对较少,对此关注和研究较多的反而是以韩国为主的国外学者,与研究高句丽佛教建筑情况不同,国内研究渤海佛教寺庙建筑的成果颇丰,但多以考古学为主体,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高句丽和渤海佛教建筑的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两个政权下的佛教建筑同属于佛教建筑模式下的建筑构造体系;第二,两个政权由不同民族建立,因此在佛教建筑风格上又表现出了各自的特有性;第三,因两个政权是在同一区域内不同时期的前后发展顺序,所以后继者势必对前代技术和风格有一定的继承性;第四,因同为中原王朝宗藩体系下的地方政权,所以都不可避免有着向中原王朝学习的过程,表现在佛教建筑上都受同时期中原佛教建筑模式的影响。

  • 标签: 高句丽 渤海 佛教 建筑
  • 简介:抗日烽火中的渤海回民支队王连芳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在华北敌后抗日主战场的津浦铁路和运河两侧,活跃着两支回民支队。西侧是全国著名的传奇式的回族英雄马本斋同志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东侧是由党直接组织领导的冀鲁边区(后改渤海区)回民支队。两...

  • 标签: 回民支队 回族 渤海 部队 生活禁忌 回汉
  • 简介:<正>唐代渤海地方政权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具有自己的渊源,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的明显影响。在这方面,过去曾有不少论述。1979年我在《渤海城址的发现与分期》中,提出以唐玄宗天宝末年迁都上京龙泉府为线,把渤海的城址分为两期的想法。最近,感到有些问题还需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现仅就渤海都城的几个问题再谈一点体会。

  • 标签: 几个问题 渤海 都城 深入细致的研究 中原地区 兴起和发展
  • 简介:营州之乱后,唐朝为了巩固在东北地区的统治,重新调整东北民族关系,特派李楷固率兵出征辽西、辽东地区。李楷固东征发生在武则天统治末年。以李楷固奉命讨伐契丹(700年)为开端,以天门岭之战李楷固败还(702年)而结束,李楷固东征的直接后果就是大祚荣建国。以往学界都认为渤海建国的时间是698年,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钩沉与解读,认为渤海建国的时间是公元702年。

  • 标签: 李楷固 东突厥 渤海建国
  • 简介: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也是全球11个典型的封闭海之一。由于黄河、海河、辽河和滦河等多条大河流人渤海,带来许多营养物质,因而水质肥沃,加以海湾深度较浅,地势平坦,适宜养殖的范围广,是发展海洋农牧化的良好基地。渤海其它海洋资源也相当丰富,素以三大池(鱼池、盐池、油池)著称于世。但过去在开发渤海过程中,没有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盲目开发,导致近年来一些珍贵的鱼类绝迹,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化发生变化,渔业资源衰退。

  • 标签: 环渤海区域 海洋经济发展 战略选择 中国 海洋资源 渔业
  • 简介:上海开埠以后,在成为全国最大对外贸易口岸的过程中,把北方变成了它的间接经济腹地,带动了北方经济的外向化。进入20世纪以后,环渤海港口城市的直接辐射作用得到加强,促使该地区的直接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经济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并迫使上海的有效辐射范围从北方逐步向长江流域退缩。直接龙头取代间接龙头,是近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结果。它加速了环渤海经济的崛起,不利于上海经济的更好发展。

  • 标签: 经济崛起 环渤海 上海 北方
  • 简介:扶余靺鞨是在靺鞨七部离散之后,因支持唐朝东北经略活动而被识别的一支靺鞨族群。该部靺鞨曾与渤海对峙,直至被吞并,最后融入女真社会之中。由扶余靺鞨与渤海靺鞨的衍生过程来看,7—10世纪中原王朝与靺鞨社会的政治互动决定了靺鞨族群变迁的走向。中原王朝对靺鞨政治属性的识别与归类,能够推动靺鞨社会新族群归属意识的出现。同时,靺鞨族群也具有能动性,能够突出、展现最有利的族群归属范畴,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当时的历史语境看,扶余、渤海靺鞨的族群意识皆呈内向中原王朝历史趋势。

  • 标签: 族群变迁 扶余靺鞨 女真 渤海靺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