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以信,怎技术为先导的新军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态、规模、方式等,而且改变了战争的物质手段和未来国防建设的重大理论。作为国防建设和国防活动财力基础的国防投入,必然也会受到新军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军队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战争形态的变化对国防投入带来的影响,并指出新军条件下的国防投入应在结构、方向和规模上有所转变。

  • 标签: 新军事变革 国防投入 国防建设
  • 简介:罗马帝国经历了公元3世纪危机的打击,被动地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其中包括军事。从戴克里先到查士丁尼时代的军事重点解决了近卫军问题、蛮族雇佣军问题、军队重组问题和军事战略调整问题。帝国行政改革中的军民分治政策对这一时期的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一系列变革,东罗马帝国军队完成了从古典时代以重装步兵为核心的体制向中古时代以骑兵为核心的体制的演变。这种新式军事体制为拜占庭帝国长达千年的统治提供了军事体制基础。

  • 标签: 戴克里先 君士坦丁大帝 查士丁尼 军事变革
  • 简介:影响晚清军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社会现实的需要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晚清广东,严重的盗匪问题制约着军事的进程,受其影响,绿营的裁撤不彻底,勇营得以发展并呈现明显的“本地化”特点,新军建设也因之受到牵连。而不成功的军事又削弱了政权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所造成的“捕务废弛”和“兵匪”的情势,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动乱。晚清广东的此种情形为理解晚清改革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

  • 标签: 晚清 广东 军事变革 盗匪问题
  • 简介:清末,张之洞、岑春煊等在广东办军官学堂,建立新军。广东革命运动由宣传转入行动,风潮逐渐激烈。革命党人吸取了因经验不足和接济困难等失败教训,从依靠会党为主,转向依靠新军为主。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九月,派胡汉民等在香港黄泥涌道组设南方支部,推举胡汉民为支部长,汪精卫为秘书,林直勉为会计,主持华南各省革命事宜。胡汉民、赵声在香港主持规划。委倪映典为运动新军“总主任”。邹鲁等负责运动防

  • 标签: 新军 起义 广州 赵声 胡汉民 巡警
  • 简介: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预谋炸坏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称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与沈阳城,同时在辽宁、吉林各地发动进攻。蒋介石向张学良下了“力避冲突”的不抵抗命令,使日军于19日清晨占领了沈阳、鞍山、海城、长春、营口、安东、本溪等重要城市。不到一星期,日军便占领辽宁、吉林两省大部分地区。1932年1月初,日军占领锦州,2月5日占领哈尔滨,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九一八”事变迄今己有70年了,那场事变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可是日本国内少数人总是企图抹煞、掩盖日本军国主义者曾经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前不久.小泉首相不顾亚洲遭受

  • 标签: “九一八”事变 中国人民 不抵抗命令 参拜靖国神社 军国主义者 日本关东军
  • 简介:在义和团和人民反清斗争打击之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十二日,清廷上谕云:"最因各省制兵防勇积弊甚深,……著各省将军督抚将原有各营严行裁汰,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以成劲旅."①此后,四川和全国各省开始编练新军.

  • 标签: 四川 新军 清朝末年报 地方军事史 等级编制 第十七镇
  • 简介:民国21年(1932年11月28日,日军悍然向上海发起进攻。十九路军本着“为中华民族图生存,为中国军人争人格”的决心,奋起抗击。但是,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不顾大片国土的沦丧,继续奉行对外妥协、对内“剿共”的政策,对十九路军将士在前线英勇抗战不但不给予必要的支援,还下令十九路军开入福建,其目的就是要肢解和消灭这支抗日部队。

  • 标签: 福建事变 进步意义 纪念 十九路军 南京国民政府 中华民族
  • 简介:本文主要依据日本方面的档案史料,就中国现代史传统意义上的'华北事变'的来龙与去脉问题进行了论述。学界目前有限的一些相关成果中,由于对此问题的较少注意,使得关于'华北事变'的论述,颇有突兀与孤立之感。本文的研究认为:华北事变是日本自九一八事变前后就酝酿并逐步实施且基本形成的、以华北政策为中心的对华新政策的必然结果;经过此次事变,日本在1936年全面确立了以'华北分治'为主要内容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虽被迫在1937年上半年由林内阁进行了有限的修正,但由于近卫内阁的否定,日本最终走向了从七七事变开始'对华首先一击'的施策道路。

  • 标签: 华北事变 对华政策 日本帝国主义 参谋本部 中国驻屯军 广田弘毅
  • 简介:虽然我们不曾经历腥风血雨,也很少能读懂“悲壮”的真实含义;虽然事变的发生距今已很遥远,许多事也早已成为模糊的记忆;人们甚或不愿去回忆那痛苦的往事.似为了人类永远的和平、安宁,我们还是要打开那尘封已久的记忆。

  • 标签: 皖南事变 记忆
  • 简介:宋子文日记用英文写成。日记中有些人名与术语是以中文标出的,为体现原貌,译者照录,特以斜体字标出。为帮助读者理解,译者在一些地方添加了一些字,添加部分特以()标出。12月20日上午10时抵西安。汉卿称,委员长17日已同意如下四项条件:一、改组国府、采纳抗日分子。二、废除塘沽何梅察北

  • 标签: 西安事变 宋子文 飞机 日记 杨虎城 译者
  • 简介:1933年11月,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人举起联共抗日反蒋大旗,发动了福建事变,并在福州迅速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但是,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才两个多月便被迫宣布解散,"福建事变"遭到失败。"福建事

  • 标签: 蒋介石 福建事变 蔡廷锴 十九路军 福州 南京政府
  • 简介:王宠惠(1881-1958),字亮畴,原籍广东省东莞县,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曾担任国际联盟海牙国际法庭的法官,被人誉为“法学泰斗”。他早年留学欧美,交好于孙中山,抗战爆发前从海牙归国后又一直追随蒋介石,因而得以两度进人民国外交界,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先后担任外交总长和外交部长。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他刚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下文均称为“南京政府”)不到半年时间,中日两国间紧张严峻的形势便将他推到了国民党抗战外交的前沿。事变爆发时,国民党党政要员正在庐山参加暑期训练。事变的消息传到庐山后,王宠惠立即电话指示在南京的外交部以应对方针。他在电话指示中说,外交部应尽快派人到日本大使馆就事

  • 标签: 王宠惠 南京政府 卢沟桥 和平解决 日本 事变
  • 简介: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档案馆一向以收藏革命与战争的历史档案见长,藏品极为丰富,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该档案馆现收藏各类档案近4千万件,按档案所涉及的地域划分,以美国为最多,其次为前苏联及东欧的档案,其中尤以十月革命前后沙皇俄国的秘密档案最为有名。档案馆的东亚特藏部分藏有大量二战期间美国来华人员的个人档案,其中最为有名的有史迪威、魏德迈、陈纳德、尼姆·威尔斯(即斯诺夫人)等的个人档案。同时,东亚特藏也藏有相当数量民国时期中国

  • 标签: 西安事变 宋子文 档案馆 历史档案 个人档案 日记
  • 简介:<正>冯玉祥和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换过帖的把兄弟,张学良在冯玉祥面前,总自居于子侄之辈;杨虎城在北伐战争时,曾是冯玉祥的部属,在这样一种关系下,西安事变时,冯玉祥的态度怎样?会起什么作用呢?

  • 标签: 冯玉祥 西安事变 蒋介石 何应钦 军事委员会 杨虎城
  • 简介:宋子文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的1万多件资料,是宋家最后的秘密。宋美龄去世之后,胡佛研究所终于在近日公布了这批材料。这批档案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宋子文亲历西安事变时记下的日记。

  • 标签: 宋子文 西安事变 胡佛 宋美龄 资料 日记
  • 简介:1936年12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应事变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邀请,中共中央派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率代表团前往西安协商解决,时任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的罗瑞卿是这个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在西安之行的两个多月里,罗瑞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灵活机动的手段和过人的胆识,协助周恩来等为胜利完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其善后问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受到中共中央以及代表团全体成员的高度评价。

  • 标签: 中的罗瑞卿 西安事变中的
  • 简介:蒋介石最后通牒,大战一触即发1936年12月25B,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这成为西安事变的重要节点。之前波澜壮阔,举世震惊;之后余波锚诡,急流险滩。

  • 标签: 西安事变 蒋介石 张学良
  • 简介:中共驻东北军代表刘鼎在回忆录里记录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与他的一次谈话内容,从中大抵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事变前的心理状态。保定见蒋,不谈抗战,反而逼我下台,所有前段的热情,不过是诱我上圈套,好逼我下台。这是日、蒋合演的一台把戏而已!有谁较为善良,或者让人有机会稍微喘口气呢?毒害是一样的,如果定要加以区别,那就是蛇比虎更可恨。因此,在保定从他的车厢一出来,我就闷倒在我的床上,号啕大哭,瞬息间我又猛地站起来哈哈大笑,对面前的人说:‘我是吓你们的’,哎呀,真是啼笑皆非!《何梅协定》丧权辱国。

  • 标签: 西安事变 张学良 《何梅协定》 谈话内容 心理状态 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