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作为老苏州的我,早就听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自缢身死。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老人告诉我,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赶"。《金湖县志》《建湖县志》《阜宁县志》《滨海县志》等明确记载,"明初,相当一部分姓氏从苏州等地迁徙境内”。

  • 标签: 洪武 苏州城 张士诚 朱元璋 县志 迁徙
  • 简介:莫干山会议(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是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约一个月,由朱嘉明、刘佑成、黄江南、张钢等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组织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会议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莫干山会议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这次会议之前,1979年底,国家领导人接见年轻的经济科学研究者“四君子”(翁永曦、王岐山、朱嘉明、黄江南)并听取汇报,有了第一次“老青对话”。

  • 标签: 莫干山 科学工作者 经济改革 学术讨论会 “四君子” 科学研究者
  • 简介:记载三国历史的书籍有很多,它们中的大部分今天已经散佚。本文将这些散佚的史书称为“三国佚史”。它们在南北朝流传较广,还被裴松之抄入《三国志注》。到了唐代,随着《三国志》与《三国志注》的流传,三国佚史不再为世人所重。唐中後期的动荡使三国佚史开始亡。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散亡於唐宋之际,到宋初仅剩几部残卷。北宋灭亡後,只有《九州春秋》的残帙存世。宋元之际,《九州春秋》散佚,三国佚史至此全部亡。三国佚史的内容大多保存在《三国志注》中。三国佚史的散佚,也是它们逐渐被《三国志注》取代的过程。

  • 标签: 三国 史书 散佚 《太平御览》 《三国志注》
  • 简介:毛泽东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这一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经中央批准编辑出版的多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和毛泽东文选、文集、选读中。《毛选》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分为新国成立前、后两大阶段。

  • 标签: 《毛泽东选集》 编辑出版工作 版本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著作
  • 简介: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在重庆召开,郭沫若被推举为'社会贤达'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同时当选'社会贤达'的还有王云五、傅斯年、邵从恩、钱永铭、缪家铭、李烛尘、莫德惠等共9人。当时民主同盟(简称'民盟')、青年党和社会贤达,这三个居于国民党、共产党之外的派别,又合称为'第三方面'。这年6月,为制止内战蔓延,第三方面的代表赴南京。

  • 标签: 郭沫若 《华商报》 “五一口号” 民主人士 旧政协 于立群
  • 简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会议对中国百姓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一次是遵义会议,一次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虽然开了仅仅5天,却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转变、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封闭和固守成规向改革开放的转变。全会发起了推动中国社会加速发展的'第二次革命',宣告了中国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邓小平曾经这样说过:'我们真正

  • 标签: 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
  • 简介:清末十余年间,清政府迫于内政外交的压力和应对统治危机,在教育、军事和行政机构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现代化的改革。既有的相关研究中,对于这一时期制度改革随之带来的人事变化关注甚少,结合人事变动来理解新政这一议题更是被学界忽视。本文尝试利用缙绅录量化数据库,对新政期间京师各机构改革中的人事变化进行分析,并以度支部衙门为例重点关注包括宗室人员在内的旗人官员的比例和变化,以冀对分析和认识这一特殊时期的中央行政状况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清末新政 机构改革 旗人官员 宗室官员
  • 简介:在个案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杂居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杂居民族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要修订和完善关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力度,推动教育文化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大力开展民族精准扶贫工作,加强杂居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动杂居民族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 标签: 散杂居民族发展 民族乡 问题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