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安萨里是阿拉伯历史上著名的、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站在伊斯兰教正统派的立场上,对伊斯兰教问世后500年来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当时众多的教派和学派,以及他们不同的理论及观点,作了认真的分析和澄清,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安萨里再次统一了伊斯兰思想界的认识,维护了正统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

  • 标签: 教义学家 哲学家 安萨里 哲学 逻辑学 苏菲派
  • 简介:武训是我国近代史上以'行乞兴学'而出名的一个人物。他因排行第七,原叫武七,乡里人曾谑称他为'武豆沫'。'训'是清朝政府后来嘉奖他'行乞兴学'、'为天下后世训'而替他取的名字。武训出身于山东省堂邑县武家庄的一个贫苦农

  • 标签: 武豆沫 清朝政府 堂邑 三十岁 最底层 宣付史馆
  • 简介:<正>作者绪言:道德是一门科学,它的原理可以象算术和几何的定理那样明白而精确地论证出来。这门对我们如此必要的科学的原理就是头脑最简单的人,甚至儿童都可以懂得。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明显地确信这个观点正确,我们这里叙述自然道德的原理时就采取一种可以使人人都能接受这门科学的形式。

  • 标签: 每个人 普遍道德 社会幸福 有理性 社会成员 自然道德
  • 简介:北京市丰台区和义学校位于北京市中轴路的南端,建于1999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7512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洁优雅,交通便利,是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的理想之所。在"全心全意为师生的发展和幸福服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秉承"尚和至美、明理守义"的校训,全校师生倾力建设学校特色的"和义文化"。学校为教师的

  • 标签: 学校特色 九年一贯制 中轴路 学校占地面积 守义 一所
  • 简介:书院是我国古代读书、讲学之所,由来久矣。书院的兴起,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基地,更是士人相聚论道、结为学术派系的场所,对后世学术思想的传播和承传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和是闽北边陲山区小县,古时交通闭塞,地广人稀,"山谷阻险,民罕十连之聚"。然而,就是这个"僻居山陬"的"下邑",却素称"文献之地",自古就有"先贤过化之乡"称誉,其原因就在于宋代大儒朱熹之父朱松在任政和县尉时,先后创办了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开政和教育之先河,从而促成了政和人才的成长,科名连属成为佳话,各种书院在政和城乡相继创立。

  • 标签: 政和县 山区小县 下邑 《章程》 学庵 御制大诰
  • 简介:藏文文献数量巨大,位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字之首而仅次于汉文文献。其内容宏富,又以佛教典籍和相关著述为最。学术界对藏文文献学和史学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且有出色成就。与此同时,深挖现存藏文史书的内在价值,探寻其著史体例、史学思想,乃至叙事传统、写作风格,也对科学、客观认识藏文史书价值,进而为深化藏族历史研究主题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对藏文史书叙事方式的考察,是其中的一部分。

  • 标签: 叙事传统 历史研究 藏文 史书 文学故事 义理
  • 简介:<正>1899年,瞿秋白出生时,孙中山已经是著名的反清革命领袖,1923年底,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国民党改组,瞿秋白以苏俄顾问鲍罗廷的助手和译员的身分,参予孙、鲍的会晤磋商。这时,孙中山五十七岁,瞿秋白二十四岁,相差三十三岁。国共合作大业,把这两代革命家紧紧地联系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

  • 标签: 代表大会 孙中山 瞿秋白 国民党 平民 右派分子
  • 简介:上海百年名校南洋中学由晚清沪上沙船业著姓王氏家族所创,自甲午战后至民国年间,在创校者王维泰及继任者王培孙叔侄的苦心运筹下,学校历经了从旧式族塾义学到新式国民学校的嬗蜕,并在新式教育发轫之初中西文化显现张力的时代背景下,卓有成效地探索出一种"西学"与"义学"相融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同于教会系统,又有别于官绅兴学,是传统家族办学遭遇"近代化"之后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适应力。

  • 标签: 王维泰 王培孙 南洋中学 西学 义学
  • 简介: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后,面对苏联、共产国际对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和革命方法灌输,孙中山为争取苏联援助,虽然有选择地“师法”其革命方法和政党组织、训练方法,但他并不准备,最终也基本没有接受苏联、共产国际建议的民族主义政策。孙中山所恪守的仍然是其自五四运动以来新发展的“积极底民族主义”政策,其通过“修约”反帝的策略也与苏联、中共所倡导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模式大相径庭。

  • 标签: 孙中山 民族主义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共产国际 苏联
  • 简介: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社会主义学院创办和发展的历程,凝聚了几代中共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领导人的心血,展现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战略思维和远见卓识.

  • 标签: 社会主义学院 武汉市 党校 纪念 真情 风雨
  • 简介:'一国两制'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史。20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因此,对'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认识与评价,必须从国情与时代的发展中来探寻演进的逻辑。它的成功体现了我党在处理国家内部问题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适应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用实践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当代论域。

  • 标签: 一国两制 中国道路 和平统一 哲学意涵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