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纳西族古代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敬天法祖”,每年正月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李京《云南志略》即称:末些蛮“不事神佛。惟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百数。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这祭天当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产物,且男女均可参加,束缚甚少。但发展到明代以后,除祭天地之外,还增加了“王”(君王或木天王)。且只许男子参加。这反映了“王权”观念进入祭天大典,也说明了父系制度的确立与女权的下降。

  • 标签: 木氏土司 价值取向 纳西族 民族文化
  • 简介:鬼谷子作为战国时代“真纵横家之祖也”(清秦恩复序),他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体现其思想的传世名作《鬼谷子》,而且培养了苏秦、张仪之流游说诸侯的纵横家,传带出了孙膑、庞涓之辈名扬后世的军事家。《鬼谷子》一书立论高深幽玄,文字奇古精妙,经过二千多年的流布,虽然...

  • 标签: 《鬼谷子》 价值取向 圣人 君臣关系 权衡轻重 社会环境
  • 简介:建构厦门艺术之城的目标,指向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开放性、现代化的特区文化。这明确的价值取向,前三个“特”属于原生型的因素,它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坚实的基础,自然也是发展厦门特区文化的前提条件。后一“性”一“化”,即属于新生型的指标。此间,我认为“现代化”是关键指数,它融聚着原生、新生质素的内在实值,也即是到达目标、实现理想的价值规范和实值函数。

  • 标签: 厦门市 文化价值取向 中国 福建 时代特征 民族特色
  • 简介:清代浙西派词的中期领袖厉鹗集诗人、词人、学者于一身,锐意于词,继承朱彝尊的衣钵,推姜张、尊南宋、尚清空。他论词标举清华、剐裁浮艳,主张“骚雅”、“意趣高远”,以清空微婉之旨、窈眇绵渺之音,追求清、婉、淡、幽的澄澈意境,追求空灵自由的人格精神。本文试从他的幼年环境、成长经历和交游圈子等方面,就其论词审美取向背后的成因作一些思考与探索。

  • 标签: 词风 审美 取向 成因
  • 简介:一、常识与“主义”的争论近几年不时发生“主义”与常识的争论,一方强调要承认常识、回归常识,另一方强调要坚持“主义”,争论的双方都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但两种价值取向思维则有着根本的不同。

  • 标签: “主义” 价值 中西 争论 强调 思维
  • 简介:关中旧士族高门是唐代社会中一支相当引人注意的力量。本文通过对唐代关中旧士族高门通婚的分析,指出其具有与山东旧士族高门不同的通婚观念,他们在通婚中不重内婚,不重郡望,重与皇室联姻,与山东禁婚之人联姻也不是攀附心理使然;同时,关中旧士族高门的通婚观念也随时代进行着变化,出现了从初唐重家族政治背景、到中唐家族政治背景和人物并重、再到唐后期重人物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唐朝作为一个过渡时代——结束旧时代、影响新时代的特点。

  • 标签: 唐代社会 郡望 旧族 政治背景 州刺史 定安公主
  • 简介: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希望"壮汉双语教育应该是什么"的主观价值目标和判断。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是:1.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融合;2.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3.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互补性和时代性。壮汉双语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培训多元文化教师,改革教学和评价方式。

  • 标签: 壮汉双语教育 价值取向 实现路经
  • 简介: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体现和运用。本文立足于“辨证”的认识视野,审视和解构了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文章认为,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辨证统一;“主体性”和“社会性”的辨证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辨证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辨证统一;“多元性”和“主导性”的辨证统一。

  • 标签: 唯物辩证法 和谐社会 价值取向
  • 简介: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晚年讲学于河南辉县夏峰村,于清初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持调和态度,努力熔诸儒学说于一炉,提出"以慎独为宗,体认天理为要,日用伦常为实际"的一整套学习内容和方法,而尤为注重践履,反对清谈。他一生培养了大批弟子,夏峰亦成为当时著名的学术胜地,被目为"北学重镇"。然而,学界关于孙奇逢的学术取向,见仁见智,迄无定论。本文分三个阶段,对孙奇逢学术取向的演进,做了进一步梳理。

  • 标签: 明末清初 孙奇逢 北学重镇 学术取向
  • 简介:壮语是分类词强势型语言的代表,壮语分类词也因而备受关注,几十年来在汉语量词理论的观照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多年来的研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研究成果也很难被语言类型学家所引用,这和壮语作为分类词强势型语言代表的身份极不相称。有鉴于此,壮语分类词研究亟需吸收当代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把壮语分类词放在整个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参照类型学的描写框架,借助分类词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把相关参项的表现形式与其它分类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壮语分类词的共性与殊相。

  • 标签: 壮语 量词研究 分类词 类型学
  • 简介:唐代诗人杜甫具有高度的诗礼文化自觉。他的成都草堂诗,用诗歌来言说自己在成都的居游体验。成都草堂作为杜甫避乱的隐匿之所,为其提供了求索人伦世界的宝贵瞬间。成都草堂也因此成为后人纪念杜甫的朝圣之地。

  • 标签: 杜甫 成都草堂 家园建构 诗礼文化
  • 简介:历史研究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构历史解释,而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历史学家面对遥远而陌生的过去世界,要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诚然,真正理解前人及其生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对历史学家来说,理解首先是一种态度和愿望,基于这种态度和愿望,研究者就会极尽可能地收集材料、调动各种知识和理论资源,以准确地了解前人,避免武断和简单化的评判.当然,'同情'不是同意,'了解'也不是认可.研究者要以中性的立场来建构解释,而不能将自己等同于过去事件的参与者或辩护人.

  • 标签: 历史解释 理解 心通意会 中性立场
  • 简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文化的变革,因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文化探源,才能抓住其本质。在现实的课程改革中,课堂遭遇到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下教学的文化冲突,这些冲突能否持续有效地得到调适,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课程目标方面,传统的教学文化中,课程目标的人性化缺失、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由来已久。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增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要求

  • 标签: 教学文化 课堂文化 新课改理念 课堂教学 文化探源 文化冲突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更好地实现农民工向城市市民转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农民工摒弃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与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且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以追求社会公正与社会至善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塑造农民工的现代道德人格为目标价值取向

  • 标签: 农民工 市民化 道德建设 价值取向
  • 简介:在各国政府治道变革和我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大背景下,青海在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和总体目标,对事业单位未来的基本组织形式进行科学定位,对相应管理模式作出理性选择。

  • 标签: 青海省 事业单位 治道变革
  • 简介:关于文化,已经有过很多的定义,我们在这里,不想过多地去纠缠哪个定义要合乎我们所要求的,因为,一个词的含义,不妨让它丰富一点,且为大家所约定俗成。有了文化,也就有了文化史。有了客家文化,自然也就该有一部客家文化史,这自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别说是客家文化史,甚至客家史,迄今也还未曾出现,我们刚完成的《客家图志》,

  • 标签: 客家文化 文化史 约定俗成 定义
  • 简介:说起方志馆不能不提天一阁。宁波天一阁为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距今400多年,是亚洲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世界现存最古老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因藏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而著名,经一位领导同志建议,1999年又冠名“中国

  • 标签: 宁波市 天一阁 私人藏书 方志馆 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