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孟子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他的地位甚至不及周公、颜回,至多与苟子比肩齐名,然而到了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从此确定了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原因之一,就是孟子为宋代儒学走出困境、完成儒学的转型,不仅提供了思想资源,而且提供了方法的支持。

  • 标签: 孟子 宋代儒学 学术转型
  • 简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火葬最为盛行的时期。徐吉军在《论宋代火葬的盛行及其原因》中(载1992年第三期《中国史研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北宋,都城汴京和河东地区是当时火葬最为盛行的地区。此外,湖北、山东等地也有火葬记载,如刘挚《忠肃集》卷13:'楚俗死者,焚而委其骨于野。'四川、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地,虽然在北宋时已经出现了火葬现象,但尚未盛行,一般只在佛教徒中进行。但至宋室南迁以后,火葬迅速在广大南方地区盛行起来,并成为社会习俗。宋代火葬的盛行,给当时及后世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重大影响。一、使传统的、繁琐的儒家丧葬礼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改变了宋代的伦理道德观。

  • 标签: 刘挚 中国史研究 徐吉 于野 中国历史 平民百姓
  • 简介:西方有一位研究过中国诗及诗论的汉学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诗是富于想象而含蓄的,……而中国诗的批评也是这样睿智的、含蓄的、幽默的。它并不向你解剖诗的层次、音节、语言,而为你重现诗的意境的最玄妙处,从而使你重新领略诗的美妙。'宋人的诗话,正是这样的富有睿智、幽默、含蓄特征的文学批评形式。不

  • 标签: 宋代诗 《六一诗话》 诗歌理论 潜溪诗眼 总龟 《沧浪诗话》
  • 简介:宋代思想家的观念中,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是以道德为基础并涵盖法律与宗教的礼,德礼与政刑是本末体用关系,内在的道德原则决定着外在的礼乐政刑.为政以礼的内涵是:以道德为内容,以教化为手段,培养百姓服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遵守法度禁令的自觉性,从而消除社会动乱的根源.而刑罚也是推行道德教化的强制性手段.宋儒以礼治本于人性、刑政出自德礼的思想重建了传统儒家礼治论的形上学基础.

  • 标签: 礼治 守法 社会动乱 刑罚 社会秩序 体用关系
  • 简介:各种文论史、文学批评史都比较注意对诗话、词话、曲话的研究。其实从南北宋之际起,还出现一种四六话,如王銍《四六话》、谢伋的《四六谈麈》、洪迈的《容斋四六丛谈》、杨囦道的《云庄四六馀话》之类,也对文论和文学批评提出了不少重要观点,值得我们给予必要的重视。本文拟对此略作论述,希望引起文论史家和文学批评史家的重视。任何文论和文学批评,都是对文学创作的总结。宋代四六话的出现,正是四代四六文发达的产物。宋初前八十年,骈骊之风盛行,但大体未脱唐人窠臼(所谓'犹沿于古意')。唐代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并未能取代骈文,相反,在晚唐、五代及宋初,骈风复盛,太祖、太宗、

  • 标签: 四六话 容斋四六丛谈 文学批评史 文论史 古文运动 杨囦道
  • 简介:在中国传统帝制时期,由朝廷直接任命品官统治的县级政权之下的乡村社会如何组织管理,涉及基层的稳固与赋役的徵调,事关国运,历代都视为要务,未尝掉以轻心,因而也是现代史学研究极为关注的对象。关于宋代国家(960-1279),也不例外。

  • 标签: 宋代 中国传统 组织管理 乡村社会 县级政权 史学研究
  • 简介:<正>地租是研究封建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立基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分配关系,或称之曰剥削关系。它也是随着土地占有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时期之內就有一定的地租形态未刈獾淖畲筇氐?是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地权与地租的关系。地权的概念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起来,地租的制度也跟着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起来。地主对农民进行地租的肃削,是建立在对于地权的享有上,一切不同程度的依附关系和伴随地租而起的其他奴役和剥削,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由于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建立起来的依附关系,虽然还是相当广泛的存在着,但却逐渐趋重于经济关系这一方面。另

  • 标签: 地租剥削 土地占有 人身依附关系 地主 定额制 封建社会经济
  • 简介:书院的名称,始见于唐代。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地方,不是教育机构。聚徒讲学的书院起于五代。宋太祖、宋太宗均重视文化事业,文化教育因此蓬勃地发展起

  • 标签: 宋太祖 宋太宗 唐玄宗 书院 官方 五代
  • 简介:宋代刑法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是从刑(附加刑)的广泛运用,从刑远重於主刑。关於这一问题,学术界尚未有专文论述。此前,笔者曾就宋代刑罚中易於混淆的编配法和折杖法主从刑关系以及主刑问题作了探讨。这里,再对宋代从刑试作考述。

  • 标签: 宋代 刑法 刑罚 《宋刑统》 配棘法 刺配法
  • 简介:进士甲第,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举录取进士根据成绩高低,分成若干甲,二是朝廷按照分甲高低,分别赐与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等资格,以此作为授官大小的依据。“甲”,有时又称“科”或“等”,因此分甲与分等、分科为同一涵义。

  • 标签: 宋代 进士甲第 中国 科举制度
  • 简介:宋代照明燃料取材广泛,有植物本体、动植物油脂、石油、蜡烛等。这反映了宋人对能源的科学认识和充分利用,也反映了宋人能源应用技术的进步。宋代的照明燃料分为三类:植物类、油脂类和蜡烛。宋代有直接用植物做燃料的,较多使用的是动植物油脂燃料,还有用石油和蜡烛做燃料的。照明燃料的价格基本是灯油最廉价,其次是松明,蜡烛最奢侈,因此宋人使用最多的燃料是灯油,社会上层则较多使用蜡烛。

  • 标签: 宋代 燃料 蜡烛 蜂蜡
  • 简介:<正>宋代,目录学空前发展,官私书目众多,这些书目对《史记》及其研究著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著录,总的来看,官修书目著录得简单,私家书目著录得详细。此外,宋代有些类书也著录了《史记》及其研究著作,类书的著录和官私书目的著录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书目对《史记》著录侧重点不同,但自成体系,又各具特色。一、官修书目对《史记》的著录宋代官修目录不但数量多,而且体例完备。据汪辟疆先生统计,宋代官修目录有一十五种,这些书目大多数著录了《史记》,可惜都已亡佚,仅存几种辑本,它们是《崇

  • 标签: 官修目录 研究著作 体例完备 目录学家 山堂考索 太史公
  • 简介:任期制是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定期任用制度,有助于政府对官员政绩的考核与评定,从而加强中央对各级官员的管理。在封建社会,地方官任期的长短不仅影响到吏治的得失,而且关系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能否加强。中国古代地方官的定期移任制度是不断变化,逐步完备的。在宋代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特别是随着以资格用人和磨勘转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官员任期问题备受重视。但是在当时冗官问题突出存在的客观影响下,宋代县级行政长官的任期制产生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试就宋代县级长官的设置及任期制的发展变化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等作简要论述。  一、知县、县令的设置宋代县的长官称“知县”或“县令”,诸县事务以京朝官或武臣幕职领①,宋初称“判县事”,后改为“知县”或“县令”②。宋初制度规定,凡是户口多、地理位置重要、地域广的地区,一般都有朝官担任,称“知县事”,简称“知县”。边远地区的小县一般由选人担任,称“县令”,但后来添用京官或试衔幕职及三班使臣领县者也称“知县事”,还有军使兼“知县”者③。简言之,以京朝官领县称“知县”,以选入领县称“县令”④。  二、宋以前地方官的任期及宋代县级长官的任期  宋代以前,封建中央政权已对地方官员实...

  • 标签: 县令任期 知县县令
  • 简介:说到中国古代的“书铺”,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专门刊书售书的“书肆”;而在宋代,所谓“书铺”,实际上于此之外还另有所指。那就是与政府打交道,协助处理文书及公证等事务的民间机构。

  • 标签: 宋代 科举 民间机构 政府 公证 协助
  • 简介:一、峒丁的定义和兴起背景峒丁,亦称溪洞壮丁,史书中多有记载。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3《外国门下·峒丁戍边》中记载:“羁縻州之民,谓之峒丁,强武可用。”《桂海虞衡志》中志蛮条目亦记载:“羁縻州洞,……国朝平依智高,析其种落为州县,小者为洞,凡五十余所,即其长者为首领,籍其壮丁号田子甲者为峒丁。”由此可知,峒丁是由羁縻地区土著的非汉民族组织而成的地方武装。

  • 标签: 宋代 《桂海虞衡志》 广西 《岭外代答》 地方武装 羁縻州
  • 简介:宋人语境中的“草泽”,通常是指具备一定专业技能、文化知识或者德行名望的民间人士,其中一部分人有意愿主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宋朝政府对此展现了一定的积极态度,加之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教育的推动与书籍刊印的普及,宋代草泽有可能更加充分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但是,统治集团高层将奖掖草泽更多地视为一种自我标榜的政治姿态,同时出于维护既有政治秩序的考虑,草泽参政的空间难免遭到压缩;而占据政坛主流、进士科出身的官员群体,亦不能真正认同草泽出身官员的政治地位。加之草泽自身也存在着学艺不精、经验不足以及鱼目混珠等限制性因素,故而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分析这一社会现象,应当是思考宋代平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有益角度。

  • 标签: 宋代 草泽 国家政治
  • 简介:皇子册立为太子後,便以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入主东宫,开始接受全方位的教育。但东宫的设置与管理比较松散,在北宋东宫一般不另外建造,只是将原来皇子居住的王府等视于束宫。政和五年(1115),钦宗升储时,就只称太子府,命太常少卿葛胜仲兼太子右谕德。①因此,史学家李心传在记载中称:“东宫旧无有。”束宫的专设要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被立为太子时才建。当时临安城小,东宫建在丽正门内,地方狭隘。此後,太子憎、光宗都在这裹备位皇储。”孝宗曾对辅臣说:“今後东宫不须创建,朕宫中宫殿,多所不御,可移修之。”

  • 标签: 宋代 皇储制度 东宫 设置原则 政治权利 历史特征
  • 简介:两宋时期,今贵州地域的钱币流通情况,受制于文献匮乏,以往学界并没有清晰的认识,笔者尝试通过对考古出土贵州宋代钱币进行分析,进而研究两宋时期今贵州地域的钱币流通情况。现阶段贵州出土宋代钱币包含铜钱、铁钱和银锭三种,出土地主要集中在贵州北部、中部和东部,用途有流通、厌胜、铜原料和装饰四种,使用者既包括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杨氏、田氏,又包含受汉文化影响相对较浅的水东宋氏统治区内地方民族。

  • 标签: 贵州 宋代 钱币
  • 简介:蕃兵是北宋时期设于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军队建置。宋代播州杨氏蕃兵的创建,与宋王朝对播州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政治治理有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王朝在四川成都设置“都大提举茶马司”,对四川地区实行茶叶专卖,又在川南地区的叙州(今宜宾)、泸州、南平军(今赶水)等地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对黔北和黔西、叙南、滇东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茶马贸易,黔北地区少数民族“乐墓圣化”,纷纷要求归附,宋王朝借势首先在黔北地区设置蕃兵。

  • 标签: 军制 归附 宜宾 宋代 北宋时期 边疆
  • 简介:宋代在京城设有都亭驿、都亭西驿、同文馆、礼宾院、怀远驿等中央客馆作为馆待周边各族朝贡使节的馆舍与机构.诸客馆不仅是各族使节居住的场所,还是周边各族与宋进行经济贸易的场所及周边各族了解华夏礼仪文化的场所.中央客馆制度是宋对入京的周边各族使节接待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和发展宋与周边各族的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

  • 标签: 都亭驿 都亭西驿 同文馆 礼宾院 怀远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