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法国面对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以求在新的国际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扩大自身的外交影响.与二战结束时的情况相比,冷战后法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二战结束时,法国作为殖民大国虽然受到非殖民化运动浪潮的冲击,但却保留了大部分势力范围.尤其在非洲,法国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确定外交政策目标.与此同时,冷战时期僵持的两极联盟体系也为法国提供了一个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极好机会.这主要是因为法国虽然身为北约成员国,但由于退出了北约的整体军事指挥系统,因而可以自行其是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制定外交政策.

  • 标签: 冷战 法国 外交政策 政策调整 中东政策 北约国家联盟
  • 简介: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的28年间,7次率领船队远航,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区域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由27000余人、200多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在当时,其航海船舶数量技术之先进,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明朝 中国 外交政策 历史事件
  • 简介:国际联盟的成立及性质国际联盟是根据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形成的《凡尔赛条约》成立的。《凡尔赛条约》的第一部即为《国际联盟盟约》。依据该盟约,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为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下设秘书处协助工作,所在地为日内瓦;行政院由美、英、法、意、日五国代表和其他四个会员国代表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的任何事件;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每年秋季召开,但遇重大事情,可随时召开大会,在大会对有关事务进行表决时,每一会员国只有一票表决权。国联在创立时,共有44个创始会员国。中国作为巴黎和会的参加国,虽然因为山东问题未在凡尔赛对德和约上签字,但在对奥、匈、保各

  • 标签: 国民政府 “九一八”事变 政府依赖 行政院 非常任理事国 联盟
  • 简介:中国史学界对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的介绍往往是与'史汀生主义'相提并论的,而事实上'不承认主义'并不等于'史汀生主义',它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史汀生主义'的使用范围.更为重要的是,1932年'史汀生主义'的提出,并非美国政府第一次对华使用'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早在1915年,美国就在对华问题上使用过'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了.

  • 标签: 美国 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主义
  • 简介:在一书的序言中,戴维·莱姆伯顿特别提到"作为一名教师,我发现自己需要系统阐述关于‘中国的外交和国家安全政策是如何制定的'这样一本书."该书的出版使莱姆伯顿梦想成真,其圆满成功得益于下述三个因素:首先,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政策程序已达到了可以被评述及分析的成熟程度.改革时代的机构最早可在多克·巴涅特(DoakBarnett)的(1985)一书中瞥见,然而这些机构当时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以至于巴涅特该书的中文译本被用作北京外交学院的教材.其次,莱姆伯顿能够依赖一些专家,他们几乎代表了一代在广泛领域内与中国有紧密相互影响的美国人.同时他还可以利用对机构和程序的内部运转富有经验的中国学者.最后,史密斯·理查德基金会及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慷慨援助使该项目得以展开,通过数次工作会议的调整,该书变成了一件协调的杰作,而非若通常意义上的针对一个总方向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一组论文.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书将成为理解中国对外政策机制的要旨.

  • 标签: 中国外交 国家安全政策 十年 首先 时代 制定
  • 简介:谈判桌前的热烈“文斗”我的外交生涯是从参加边界谈判开始的。在中苏边界谈判代表团的六年中,我不仅直接体验到了政治谈判斗争的复杂性,也有机会接触了解当时中苏两国的一些关系现实.同时还交了不少苏联朋友。

  • 标签: 外交生涯 非正式 边界谈判 政治谈判 直接体验 代表团
  • 简介:1934年底开始被中、日两国政府提倡,而在1935年上半年盛行一时的中日“亲善外交”(或称“道义外交”),在当时即扑朔迷离。此后研究者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本文从外交策略的角度,阐述了国民政府在“道义外交”实施前所面临的外交困境以及国民政府为改变中日外交状况而实施“道义外交”的策略思路;对日本外务部门和关东军对“道义外交”的不同回应也进行了分析;对国民政府由于“道义外交”开展而面临日本军部和外务省两方面压力的状况作了描述。指出,从外交策略上看,不能排除它是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和策略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调整,而不能将其完全视为本质性的卖国外交政策和策略。但是,它的实施和失败,既使国民政府的外交重新陷于了被动,也使国民政府的民族代表性遭到质疑。

  • 标签: 国民政府 日本 外交关系 “道义外交”
  • 简介:郑和在1450年至1443年的28年的时间里七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促进睦邻友好关系,发展中国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曾经说,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也算是开放的;江泽民也指出,

  • 标签: 郑和 外交思想 明朝 经济贸易 宗教
  • 简介:在自信、包容、大气磅礴的唐代对外交往史上,曾涌现出无数有作为的外交使臣。他们有的“宣国风于殊俗,谕大化于异域”(《大唐西域记赞》),传播唐文明,充当了文化传播的使者;有的穿梭于周边或两国之间,调停纷争,斡旋关系,充当着“和平”的使者。本文所论及的便是一位在唐代中国与新罗友好交往

  • 标签: 唐代 外交使臣 归崇敬 水平 人格精神
  • 简介:一直以来,辛亥革命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学界对其研究都集中于国内的视角力图从内部寻找答案,对于列强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通常从其"伪装中立""企图干涉""企图瓜分中国获取更大的利益"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英国的外交文献中对这样的观点进行考证。

  • 标签: 辛亥革命 英国 严守中立
  • 简介:傲慢与偏见1675年3月,俄国沙皇派尼古拉使团来华。觐见康熙帝时,清朝的礼仪官按惯例要求尼古拉行三叩九拜之礼,尼古拉大摇其头,他的理由很充分:在俄罗斯他只在上帝面前跪倒双膝,即便对沙皇也只行单膝跪地的吻手礼。礼仪官们懵了,如此失礼之事前所未有,大家好话说尽,哄了尼古拉半天,有个官员还差点儿给他跪下。

  • 标签: 礼仪 清朝 外交 尼古拉 康熙帝 俄罗斯
  • 简介: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策略中,有人把"烤鸭外交"和"乒乓外交"、"茅台外交"一起称为他的"三大外交策略"。他的"烤鸭外交"的经典之作就是当年他曾专门用烤鸭宴请秘密访华的基辛格一行。照片中,他还亲自选了片好的鸭肉夹给基辛格。

  • 标签: 基辛格 北京烤鸭 叶剑英 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 茅台酒
  • 简介:外交史》(DiplomaticHistory)是美国对外关系史学家协会(theSocietyforHistoriansofAmericanForeignRelations)创办的刊物。学会成立于1967年,是美国唯一一个以研究美国外交史和对外关系为中心的学术机构。1977年创刊的(《外交史》也因此成为研究美国外交史、对外关系以及国家安全的学术阵地。

  • 标签: 美国外交史 简介 对外关系 学术机构 国家安全 史学家
  • 简介:明代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接触比较频繁。因此,外交史料此时也相应地多了起来,出现了记周边各国地理、风光、民俗、人情等方面的书籍:有的是游记、访问录,有的是域外人物、外国情况介绍等等。由此又使得中国对世界各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关系进一步密切,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起

  • 标签: 周边国家 外交政策 对外交往 世界各国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 简介:<正>游子情结陈友仁,又名尤金·陈,祖籍广东兴梅。1878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父亲陈阿金年轻时曾跟随太平军作战,终因战伤失去了一条下肢回到家乡。陈阿金在老家走投无路,与同乡一起逃往拉美加勒比海一个多火山的岛

  • 标签: 陈友仁 孙中山 革命外交 国民政府 蒋介石 宋庆龄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一个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的大转变.促使这种大转变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其中国际因素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归纳与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外交战略 和平外交 革命外交 世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