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门阀士族的衰亡是中国古代史中的根本问题之一,不仅受到了中日学者的广泛关注,欧美研究者在其中亦有过突出的贡献.尤其在1980年前后,伊佩霞(PatriciaEbrey)、姜士彬(DavidJohnson)等人的专著先后问世,至今依然是中古社会史中居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作品.

  • 标签: 贵族 国中 中国古代史 门阀士族 研究者 社会史
  • 简介:普定私立建国中学,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这所学校和我血肉相连,心息相通,时常留在记忆中。念我今已老耄,对盛年行事,得失利弊,每多回溯。追述建国中学的历史,是为了存证历史真貌,以免后人受讹传所误。

  • 标签: 普定建国中学 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 历史发展 师资来源 教学组织
  • 简介:道路是一个社会有机体的血脉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道路系统则是城镇空间结构划分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城镇文化与记忆的载体。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众多的中山路及以三民主义名词命名的道路,它们改变着城镇原有空间结构,折射出国民党国家权力向空间与社会的渗透与意识形态的日常化。它改变了城市的记忆系统与城镇文化。

  • 标签: 中山路 三民主义道路系统 空间政治 意识形态日常化 城市记忆
  • 简介:国中古时期经历了工商业为代表的财富力量兴起、式微和再兴,以及士族势力的起落。社会力量这一替嬗是社会经济的自然力量和国家的制度设计交互影响的结果。汉武帝新政通过打击和疏导双管齐下,消除了春秋战国以来日益膨胀的工商业力量,但其作为疏导财富力量的不限民名田政策成为士族阶层兴起的滥觞。唐朝在此前历代消解士族努力的基础上,通过科举制等制度将士族吸纳到统治秩序之中,转化为国家统治力量,完成了消解士族的过程。宋代建立了与财富力量共利分利的机制,与财富力量确立了相互依存而非对立争利的关系。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处理与社会力量关系的良策就是因势利导。

  • 标签: 中国中古 财富力量 士族势力 国家应对
  • 简介:最近几年,法国海外领地的政体经历了很大变化。法国波利尼西亚和新咯里多尼亚成为“共和国内的海外属国”。这些海外领地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以至于新咯里多尼亚甚至可以通过全民公决宣称独立。另一方面,魁北克作为加拿大惟一的法语省份,在2006年被加拿大众议院承认为一个“统一加拿大内的民族”。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和分析两个地区的异同点,分析它们的独立走向。

  • 标签: 法国 新喀里多尼亚 海外属国 加拿大 魁北克
  • 简介:20世纪初美国已经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地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该政策的初衷虽然主要是分割列强在华利益,但很快就发展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全方位指针,当然也包括其对外石油政策。为了打破英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美国打着“门户开放”的旗号,先是鼓励本国石油企业积极夺取海外石油,进而又确立了政府主导的“美国对外石油战略”,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夺得了中东石油利益的主导权,为战后遏制苏联、控制欧洲经济命脉、统治世界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美国 门户开放 中东石油战略
  • 简介:杜希德先生(DenisTwitchett,1925--2006)的《中国中古时期的印刷与出版》(PrintingandPublishinginMedievalChina)本是1977年为英国印刷学会(TheWynkyn-deWordeSociety)作的一次演讲,后于1983年出版成书。

  • 标签: 中古时期 出版 印刷 中国
  • 简介:在西方近代历史上,政治思想与帝国观念有密切联系。约翰·密尔的帝国与殖民地思想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帝国统治在自由主义理论框架内是如何被合理化的:通过将社会发展设想为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将人类社会置于不同的文明等级之中,并坚持自由权利只有在发达高级的文明阶段才能获得,帝国统治被描述为文明的使命,是发达社会引导不发达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必要途径。然而,密尔后期对殖民者暴力的反思和批判则显示其对帝国文明使命的怀疑,这种对帝国权力滥用的批判又为以后的思想家批评帝国奠定了基础。另外,密尔的帝国观也反映了19世纪欧洲人对"他者"及人类群体之差异性的看法。

  • 标签: 约翰·密尔 自由 帝国 殖民
  • 简介:中世纪时,国库、财政署和私室是英国最主要的中央财政管理机构,三个机构的命运漂浮不定,主要原因是国王及其王室才是财政管理的中心所在。都铎时期,国王们为加强对财政的个人控制,建立了私室财政体制。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初期,中央财政管理一仍旧惯,但1612年的管理革新实践却奠定了后来国库复兴的基础。综观这一时期的财政管理机构的沿革可知,连续性、渐进性、经验性和灵活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 标签: 中世纪 近代早期 中央财政管理机构 沿革
  • 简介:20世纪中后期以来,狗在美国社会中已经不再单纯地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动物或陪伴性的宠物存在,而是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家庭成员,被赋予人类的品质与情感,深入地参与到美国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狗作为美国个人与社会生活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了审美、道德、经济、政治和宗教的价值和意义。美国人对于狗的爱,已经不止于一种社会个体私人化的情感表达,也体现为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追寻。本文基于对美国的中镇以狗为主体的社会生活的调查,观察美国人与狗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美国人与美国社会的爱和善的价值生成与表述。

  • 标签: 个体情感 共同的善 美国社会 宠物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