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万里长城第一墩它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第一座烽火台,耸立于嘉峪关明长城的最南端、讨赖河北岸80余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其险要胜过山海关之老龙头。新城魏晋壁画墓位于嘉峪关市区东北的新城乡和酒泉丁家闸之间,是35世纪我国魏晋时期的墓葬群。其墓室多由画像砖垒砌而成,画像砖一砖一画,形象系统地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西部地下画廊。七一冰川仅距嘉峪关市区120多公里,是亚洲离城市最近的冰川。这座巨大的冰川横卧于巍巍祁连群峰之中,辉映在丽日蓝天之下,洁白晶莹,美不胜收。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位于距嘉峪关市区东北12公里处的民航机场内,是世界上三大理想滑翔基地之一。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完备的服务设施,深受世界各地滑翔运动爱好者的青睐。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周边景点

  • 标签: 周边景点 嘉峪关文化 文化旅游
  • 简介:《循环日报》上经常刊载有"文裕堂"的广告。关于这个"文裕堂"是什么机构,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做过研究。我想在这篇文章里对此加以初步探讨,指出"文裕堂"是"中华印务总局"的印刷出版机构,并论述它在后来的演变等问题。

  • 标签: 文裕 王韬 同治十二年 印刷出版 格物入门 荷李活道
  • 简介:2005年10月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会议通过了《西安宣言》。《西安宣言》提出了'周边环境'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和重要性进行了诠释。基于'周边环境'这一新概念,我们对于城市社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需要改变旧有的观念及措施,不但要保护文物建筑本身,而且也要保护其周边环境。本文讨论了周边环境与城市社区文物建筑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对城市社区文物建筑周边环境保护的四方面措施。

  • 标签: 周边环境 城市社区 文物建筑 保护
  • 简介: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是文物本体的依附和生存的土壤,有助于全面反映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保护规划中,加强对历史环境的研究,科学地评估周边环境的干扰因素,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真实和价值的延续。

  • 标签: 保护 周边环境 规划
  • 简介:红枫湖周边流域的布依族现主要集中在清镇市、花溪区和平坝县这三个地区。虽然布依族文化与汉文化差异甚远,但它们共同之处皆在于为了稳定内部社会。清王朝意识到布依族文化与汉文化在很多方面有冲突成分,因此治理之时主要采取渐进的改土归流方式。

  • 标签: 布依族 改土归流 治理
  • 简介:在西安周边区县存在着大量的堡寨,这些堡寨的出现与隋唐时期出现的乡里制关系密切。在历代的陕西地方志中的乡里变化折射出自然聚落的变迁,这些聚落出现与消亡大部分都和战争相关。也正是战争催生出西安周边的堡寨,而对于堡寨形制的研究也正是围绕着应对战争而展开。

  • 标签: 聚落 基层行政单位 堡寨
  • 简介:10—13世纪,东亚大陆几乎所有民族都信奉佛教。鉴于佛寺及其僧侣在各个民族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在传法之外,在和善外衣之下,佛寺及其僧侣不同程度地被卷入到民族征服和民族战争之中,甚至成为民族征服和民族战争的工具。宋朝在开拓新领土和安定新占领区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借重佛寺和僧侣的力量;同时,在各个民族之间的长期对峙和拉锯战中,各个政权多有意招募僧侣为间谍,或者让间谍假扮僧侣,这些真假僧侣间谍在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典型案例首推蒙元征服南宋过程中的尤宣抚。

  • 标签: 宋朝 佛寺僧侣 民族征服 间谍
  • 简介:城市周边地区是城市的边缘地带,情况较为复杂。大遗址受城市扩张、人类活动影响,不断遭到破坏,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由来已久。文章以山阳故城保护规划为例,希望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为城市建设和大遗址保护的共同发展提供一条和谐发展的途径。

  • 标签: 大遗址保护 山阳故城 保护规划
  • 简介:这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好就好在它从第一届新志编修实践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关及理论又关及实践的问题:历史事件,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跨境发生,而地方志的禁忌又是越境而书,如此,不但出现了各记各的局部的现象,使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由于资料来源不一,又往往出现说法不一的偏差。在这方面,作者的举例,有极大的说服力。这个问题,严重地存在着,又普遍被忽视了,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我们向读者推荐这篇文章,旨在引起方志工作者的关注,踊跃参加讨论,如何在理论上认识跨境事件和地方志记载范围的矛盾,从而在实践中解决如何准确地实事求是地记述的问题。

  • 标签: 地方志 历史事件 记述方法 历史真实
  • 简介:《文献通考·四裔考》及其续作,保存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或国家关系的翔实史料。从中可以发现,古代中国在处理与周边民族与国家关系时,所秉持的基本观念就是中国中心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华夏文化优越感。这一观念决定了古代中国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时,一贯采取区别内外、隔绝华夷的封闭性决策。这种决策反过来又让古代中国人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始终沉迷於中国中心论与文化优越感的良好感觉中,却对外部世界与域外文明基本上抱着闭目塞听的排斥态度,从而导致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文明的相遇中最终败阵。

  • 标签: 古代中国 周边国族观 四夷 《文献通考》
  • 简介: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开拓出的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新兴领域。近十年来,由于档案的解密和年轻学者的加入,该研究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均有所拓展,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朝鲜战争、中朝关系、越南战争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处于世界前列。但该研究的进一步拓宽与加深亦受到几个问题的制约:一手档案依旧难寻,国别研究缺乏,研究成果仍以解读档案和史实叙述为主。未来中国学者需从理论与方法论方面取得突破。

  • 标签: 中国 周边国家 冷战国际史 跨学科
  • 简介:东亚地区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在前近代,通过这些海洋而进行的文化交涉中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帆船的存在,否则将无法描述相互之间文化交涉的情形。当然,航海去目的国并不是都能安全抵达,也有因风浪遭遇海难事故而漂流至异国的情况。这时,当局往往根据亚洲各国传统的救济方法,通过用这些海域各国共通的文字——汉字进行语言接触的方法之一的笔谈形式,调查海难的具体情况,厚待遭难者并将其送回本国。但是,也有的时候这种语言接触根本不能沟通。本文以语言接触时发生了困难的海难事例为中心,通过阐明当时双方进行语言接触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在周边发生的文化交涉的问题。

  • 标签: 语言接触 文化交涉 海难 朝鲜 吕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