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锁是人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生活器具,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民间传统锁具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本文从认识传统锁具发展的历史出发,以鱼形锁具为例,论述了我国“鱼”形象所蕴含的吉祥文化是如何在传统锁具的造型装饰上来进行象征化表达的。

  • 标签: 传统锁具 “鱼”形象 鱼形锁具 吉祥内涵
  • 简介:中共意识形态研究发轫于1980年代,其焦点集中于破除极“左”思潮与拨乱反正等资政议题;1990年代渐次转向意识形态认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提升中共意识形态话语权等理论层面。其研究内容,包含中共意识形态来源、意识形态历史发展与变迁、领导人意识形态思想、意识形态建设与创新等多元面相。既有成果多为理论分析与论证,其研究视角、方法与资料仍有待拓展,而注重以历史主义视角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借鉴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方法、发掘利用民间的新史料,则是推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可循之路。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既融入了天神创世、人类产生、万物起源、日月形成、洪水泛滥等神话内核,也吸纳了口传叙事与佛经文学的诸多要素。通过文本比较,可以探查该史诗的叙事结构和基干情节母题,从而印证这一史诗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是本土神话故事和外来佛经故事结合的产物,也是傣族地区本土宗教与小乘佛教和谐并处的结果。傣族村寨佛寺有大量的创世经本供僧人阅读,或者民间歌本由章哈自己保管和使用。史诗的主要传承人有歌手章哈和僧人康朗,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了史诗的创编、演述和传承。

  • 标签: 创世史诗 《巴塔麻嘎捧尚罗》 文本形态 演述传统 章哈 康朗
  • 简介:画押是指在公文、契约等文书上署名或作私记,作为同意、认可、承担责任或义务之证明。画押源於先秦,汉唐以降,逐渐渗入民众生活,成为日常习见的私记。明清画押之类型,可分为署名、签署其他文字和签署非文字符号三种。因各地习惯不同,签押符号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但总体而言,画押不署名是明清的通行做法。签押符号熔铸着时人的价值观念,强调当事人在从事交易时应尽量公正、中允,不夹杂私心。当时重要的官私文书,从行政文书、司法文书至契约文书,多以画押为凭,仪式文书也时或需要画押。在明清司法裁判中,画押作为一种证据,其重要性不如手摹、印信,但在审判程序上也颇为衙门看重,甚至以画押之真伪,作为取结完案的重要凭证。

  • 标签: 画押 明清 古文书 识字 司法裁判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然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双方结合的过程和结果真实地表现出来,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态,它包括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政策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分为许多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形态。1921~1938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阶段,其产生的形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形态,包括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政策形态。马克思中国化在实践形态上主要表现为新启蒙运动和延安文化运动,它们在实践形态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索成果的积累,在理论形态上推动了马克思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共产国际改变了对各国领导的政策,直接在政策形态上推动了毛泽东对马克思对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和论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命题 中国共产党
  • 简介:夏鲁寺是西藏后藏地区唯一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11-14世纪佛寺遗迹,对于元代政教史、汉藏交流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夏鲁寺一层集会大殿转经回廊内壁中部为切入点,通过对千佛壁画的分布规律、墙体叠压打破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壁面千佛壁画题记文本的比对、考释,发现夏鲁寺一层回廊中部、北部建筑部分墙体的修筑和其上壁画的绘制年代要早于现存的其他建筑结构。结合夏鲁寺建寺史,可以推测这一部分壁画的绘制年代为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当时的夏鲁寺存在一条围绕西翼、北翼建筑分布的不规则转经道,这条转经道在后期的扩建中被改造,结合新修建筑形成了如今的转经回廊,原来的壁画都被保留在早期墙体之上。这一研究补充和丰富了对夏鲁寺早期建筑形态的认知。

  • 标签: 夏鲁寺 建筑年代 千佛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