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古典诗词(包括曲,下同)中,有一类人物形象非常普遍,那就是以一种特定社会职业作为表征的渔父,篇什多,咏者众。“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林逋在《小隐自题》中如是说。其实何止是图画,抒发隐逸思想的诗词中也是如此,“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①“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②,“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③,那么,渔人又为的什么呢?“古来贤哲,多隐于渔”④,这固然是一种答案,但从文学史上大量描写渔父的作品来考察,这一形象的意蕴远非一个“隐”字所能概括。可以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已超越了其本身的职业定位和功利价值,而上升为一种具有丰厚文化内涵。深刻哲学意义,足以传达主体丰富情感的文学意象了

  • 标签: 中国 古典诗词 渔父意象 文学研究
  • 简介:中国的古钱有两大类.一是历史上曾经正式流通使用过的货币,古钱学家称之为“正用品”:二是历朝历代货币文化的衍生物,诸如:吉语钱,宫钱、赏钱、花钱、游戏钱、庙宇钱、厌胜钱、瘗钱、冥钱等等。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用途,虽然不行使货币的职能.但材质、器形、

  • 标签: 古钱 中国 文字 货币文化 衍生物 厌胜钱
  • 简介:<正>我希望在这里作一次文学漫步的向导。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世界与人类的知识智慧和精神食粮。征程万里的旅人美国的露斯·贝奈迪克特女士在其《菊与刀》一书中提出了日本文化的一个模式。而我在思考中国世界时,则总联想起“孤蓬与万里”这一对比的意象。李白《送友人》诗中有一节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是:目送友人踏上征程,此地一别,你将如同孤蓬独自飘飞在万里征程上。蓬即蓬草,是华北多产的植物,秋季一旦枯萎便被风连根吹起,四处飘飞,因而称作“飞蓬”。所谓“孤蓬”,即孤独的蓬草,也就是指没有目标,漂泊流离的孤独旅人。万里是指无法再长的距离和空间。在无依无靠、卑微弱小的人类存在与广大无边的大陆空间的对比下,人类存在更为渺小,宇宙空间更加广大。

  • 标签: 屈原 司马迁 《史记》 《诗经》 项羽 李陵
  • 简介:中国代的“名片”徐美渝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时便已使用名片了。人们在登门拜访时,用名片来通报姓名。那时还没有纸张,人们把自己的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项,刺在竹片上,称作“谒”、“名帖”或“刺”。汉代后开始用纸。唐宋以后,学生、下级属吏拜谒老师或上级,都...

  • 标签: 中国古代 名片 明代笔记 明清之际 张居正 亲戚朋友
  • 简介:中国有文字的契约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可上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契约的使用范围尚处于自发的、不很严格的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财产关系日益复杂,契约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又由于官府除契约有督导、管制等责任外,又把人们缔结契约看成是进行残酷经济勒索的良机,并创立了'税契'制度和政策,这些因素对契约的使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

  • 标签: 财产关系 社会经济 傅别 契尾 张传玺 契本
  • 简介:中国的先民们很早就开始使用酒具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酒这个字,写作“酉”。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距今7000多年的造型如“酉”字的陶器。而距今4000多年的山东大汶口遗址中则出土了大量的陶制酒具──尊、豆、杯等。说起古代酒具,人们一定会提起夏商周传世的青铜酒具和陶质酒具,它们分别反映了上层社会与平民阶层的享受水平。青铜酒具在商代发展到鼎盛,它不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讲究配套,而且达到了登峰造极,举世无双的程度。周朝的酒具比商朝简单了许多,汉朝的酒具趋于简单、实用。唐朝时,唐人因其富裕,常用金银制成酒具,宫廷往往以金银酒具赏赐给宫廷外的官员文人等,这就使唐朝的金银酒具数量

  • 标签: 中国古代 酒具 上层社会 大汶口遗址 平民阶层 甲骨文
  • 简介:用石头作为刻写书籍的材料,具有经久不坏、长期保存等特点。远在文字发明之始,人们就已有在石头上刻书的举动。例如,在古埃及很早建造的金字塔和庙宇的墙壁上,就深深刻有文字和形态各异的图画。这些内容记录了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的生活过程与情景。又如,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于公元前18世纪,把维护奴隶制的法律282条,刻在一根高8尺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这就是著名的《汉莫拉比法典》(亦称《石柱法》)。法典全文均用楔形文字铭刻,它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现保存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根据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文字刻石。《墨子》一书中多次提到“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石刻文献与金文文献一样,使用较为普遍。我国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档案是石鼓文。唐初年间在陕西天兴县(今凤翔县)发现了10个石鼓,而每个石鼓上均有刻文。有关石鼓文的刻制年代,历史上曾争论不休。有说是周代刻制,有说是战国时代秦国刻制,还有说是秦朝或汉朝刻制。1931年,学者马衡作《石鼓为秦刻石考》,结束了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马氏认为,石鼓出土于秦国雍地,鼓文中所见水名“氵开”正在雍地,所以石鼓当为战国时期秦国之物。马说精确,遂成为定论...

  • 标签: 中国石书
  • 简介:<正>我们东北师大古籍所八三年刚成立,就计划编写《中国文献大辞典》。八四年正式列入所重点科研计划,由所长吴枫教授任主编,副所长高振铎副教授、颜中其副研究员任副主编,设“辞书编辑室”具体主持此事。《大辞典》初步计划收书目三万五千余种,分册出版,约一千五百万字。总的规模要超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内容上既祖述前人的成果,也吸取今人的新成果,力求对我国现存古籍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介绍。全书预计九○年前陆续问世。作为编写《大辞典》的第一步,首先编写一个“简明”本。作者队伍由校内外学有专长的老中青组成,以中年同志为主。此本面向文科大学生、中等学校文科教师、古籍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自学文科的青年。编写工作从八四年十月起步,到八五年七月编成,历时十个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八六年初和读者见面。一部书(无论是学术专著还是工具书)质量如何,要由读者去鉴定,就我们编写的初衷而言,我们是力图体现出些特色的。一、选目求精。旧时常以经史子集四部编组古书,今天自然要有所前进。我们粗分为文学、史学、哲学、文化教育、政治、地理、民族、宗教、科技、医学及综合参考等类,以现今通行的学科划分去划分古籍种类。各类占有一定比例,每类

  • 标签: 编后絮语 中国古籍 辞书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编写工作 古籍工作
  • 简介:中国代军市初探龚留柱"军市"是一种在中国代某些时期广泛存在的经济现象。从文献上看,它最早出现是在战国中期,秦汉三国较盛,绵延至五代晚期,此后即不见记载。军市涉及到中国代的军事经济史和商业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史籍中记载简略,历来少见有人专...

  • 标签: 中国古代 军队 市租 生活用品 汉简 商业活动
  • 简介:刑讯作为中国代断狱的一种手段,因其产生甚早,流传久远,而为中国法制史研究者所关注。然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意欲从刑讯制度的产生及其沿革人手,进而探寻刑讯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以期对该制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 标签: 刑讯制度 中国古代 制度研究 中国法制史 研究者
  • 简介:本文是根据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在1980年出版的《中国籍中有关菲律宾资料汇编》一书中的附录一,地名索引(第243—259页)按笔划为序所列的270多个菲律宾地名进行考证的。经过史书查核考证,我们认为该书所注释的这270多个菲律宾地名中,约130多个是准确无误的,有约45个需要纠正或补充,另有

  • 标签: 中国古籍 历史研究所 指南正法 岛夷志略 棉兰老岛 《明史》
  • 简介: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我们伟大祖国不仅孕育了许许多多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而且产生了丰富多采的科学技术典籍。这些凝聚智慧的著作,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的光辉见证。回顾历史,我国人民在科技事业中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而天文、历算、医药针灸、山川地理则是我国古代科学中成就最大的学科。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在世界上也久

  • 标签: 古代科技 农书 历算 水利建设工程 黄帝内经 《九章算术》
  • 简介:千百年来,五光十色、斑驳杂呈的中国传统体育活动集中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风土人情,而表现在古代体育活动中的节令特色,恰如一条横贯始终的主线,使这些体育活动形成一个突出的且相对独立的部分,即节令体育活动。中国传统

  • 标签: 体育活动 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体育 清明节 相对独立 龙舟竞渡
  • 简介:“史”乃过去的事实,凡对过去的事实,能表示出其一部分的,都称为史料。史料大概可分为三类:

  • 标签: 古代史料 中国 遗物 文籍 传说
  • 简介:自古以来,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房子永远是老百姓的根。历朝历代,因房子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们也都采取了一些措施,而且有些措施在现代人看来,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房价 古代 中国 最高统治者 安身立命 封建社会
  • 简介:《周易》、《周礼》、《商君书》、《史记》等中国代文献中以整齐的数列形式记载着各种数值,它们以一定的现实为基础,并形成了象征某种价值的观念。其中有些数字,不论出自游说家,还是儒家、法家,都反映了他们对客观地掌握或认识天下或国家内部存在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希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向统一方向发展的动向。

  • 标签: 中国 古代文化史 数值主义 宇宙观 象征意义 修辞
  • 简介:中国代求雨的祭礼称为“雩”。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雩字,传说“商汤有七年之旱”,后汤王祷雨于桑林求下了甘雨。雩祭一般在孟夏(四月)举行,因为此时苍龙(东方七宿)昏见于天,万物开始旺长,需得雨露滋润才能茁壮,所以举行雩祭以求苍天普降甘霖。此之谓常雩。另外,大旱时也举行雩祭。春秋时,国君亲临城南郊外主持雩祭,读过祭文后,使童男童女各八人“舞而呼雩”。秦汉时期对雩祭非常重视,“遇旱则雩”。在雩祭时,文武百官依次行雩礼求雨。汉代儒家董仲舒鼓吹“天人感应”学说,认为“龙与风相招,虎与风相致”,所以董仲舒雩祭之法,是设土龙跪拜以请雨。雩祭除了祭天之外,还祭山川。

  • 标签: 中国古代 董仲舒 秦汉时期 天人感应 沈从文 甲骨文